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文化是指长江流域地区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与集聚,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作为内涵广博的文化体系,它由巴蜀文化、荆楚—湖湘文化、吴越文化三个亚系组成,其中吴越文化生存于长江下游地区。广义的吴越文化指有人类产生以来存在于先秦时代吴、越立国地区的一切文化现象,它具有“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饮食习惯,以及善驾舟、鸟崇拜、干栏式建筑、“文身断发”习俗、尚绿、灵动、情感细腻等文化特征。吴越文化在勇于开拓和善于开放的文化心态作用下,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调整和更新文化内涵与机制,同时始终保持特色与传统,其发达的玉文化、瓷文化、丝绸文化体现了“丽质秀色”的品性,对中华文明特质的形成有着殊多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先秦时期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关系。从狭义的华夏文化(中原文化)来看,东夷族曾创造出比中原华夏文化先进的史前文化,并积极影响着中原文化的形成;商朝以后,中原文化在吸收了东夷文化以及其它文化发达起来以后,开始反转过来给东夷文化以巨大的影响;西周时期,东夷人的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逐渐被融合到齐鲁文化中去。从广义的华夏文化来看,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并列,属于组成华夏文化的一个子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原“福”文化内涵丰富,是当下文创设计创意的重要灵感来源。不同时期中原“福”文化有不同所指。中国传统文化、造物理念、地域文化的融入,从河图洛书到青铜纹饰,从秦汉以来汉画像砖上的瑞兽到唐宋牡丹纹样,中原地区出土的大量实物图形符号都体现出强烈的祈福求吉思想。一部中华造物史就是一部“福”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映射了不同时期人们祈福的心路历程。“符瑞”是中原“福”文化诉求的核心所指,根源性、连续性是中原“福”文化的特点,其图形表现与展示方法也为当下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优秀范例。用符号学的方法重新审视“福”文化,寻找当下幸福所指,“福”文化将继续成为联系全球华人的共同精神信仰与纽带。  相似文献   

4.
事物的质是一事物“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东西,认为厘定中原文化“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东西需要从特殊本质、一般本质和形式本质3个层面入手.探讨和评价中原文化特质研究的现状,认为从哲学角度检思,中原文化的特质是以隆礼贵和、崇圣持中为典型特征的大道文化.  相似文献   

5.
“吴文化”和“越文化”是指吴人和越人的生活方式及其所遗留下来的物质遗存。春秋末年吴国灭亡以后吴地的吴文化就被越文化取代了,战国中期越国被楚国灭亡以后吴越地区的越文化又被楚文化覆盖了,所以在战国时期我们在吴越地区只能见到越文化和楚文化的遗存了。通过对战国时期吴越地区越文化和楚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到一个地区的文化是怎样随着人群的流动而变迁的,因此用一个固定的词例如“吴文化”或“越文化”来称呼这个地区前后更替变化的文化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6.
戴望舒诗中的吴越文化情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派文化是一种边缘文化 ;它是传统文化 (又以地域文化——吴越文化为重要的呈示形态 )和外来文化的奇特组合。戴望舒出生于杭州 ,后“移民”上海。之后 ,戴望舒虽也在欧洲留过学 ,在香港住过不短的日子 ,但上海仍是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地域。更重要的是 ,和同时代许多“上海作家”不同的是 ,他并没有把上海的“亭子间”当作栖息所 ,把眼光仍然投向他们过去熟悉的乡村生活 ,而是融入其中 ,成为真正文化意义上的“上海人”。这种海派文化气质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他的诗情内容中 ,构成戴望舒诗歌一种独特的情调和风格特征。本文着重分析构成戴望舒诗歌的海派文化质素之一的吴越文化情愫 ,从一个比较独特的视界去领略戴望舒诗情中内含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越族是我国上古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南部及南方地区一个古老民族,在先秦古籍文献中,对于我国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为“越”。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指出,“自江以南则日越”。越族很少与中原地区发生联系,随着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兴起,“吴越争霸”继而逐鹿中原,人们才进一步认识到这个活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断发纹身”与中原...  相似文献   

8.
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曾长期被认为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核心,即所谓“中原中心论”。但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古文明遗迹被发现,于是有的学者开始对“中原中心论”持一定的存疑。那么,“中原中心论”是否真的过时了,中原文化能否继续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核心被加以表述?为此,我们约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原文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建设”课题组的部分成员,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以推动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北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多元文化类型之一。与中原的农耕文化、西北的草原文化相对举,东北的森林文化因东北地区森林莽莽、树海无际的地理区位与地理环境,在地域、语言、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具的地域文化特征。而在这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演进中,从殷商到清末,森林文化又经历了三个千年之变局,即:一是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二是与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三是登上了主导中原政权的历史舞台,与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等的碰撞与融合。三个千年变局的实质是由变而合,由合而大,最终统合为大中华文化,“生生不息,骙骙健行”。  相似文献   

10.
从地域文化角度解读鲁迅的文学创作 ,解读鲁迅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是鲁迅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简述了鲁迅故乡的吴越文化特征 ,分析了鲁迅对浙东越文化的感悟、认同 ,及其在现代文化思想启迪下对吴越文化传统的扬弃和升华  相似文献   

11.
从水管理看中华水文化理念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华民族的水事活动中,管水历来都既是行政行为,也是文化行为。治水和管水促进了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形成。“水为国之财富”的重要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确立,水资源管理也成为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社会的水管理机构和水管理制度有着悠久历史,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理念和实践活动体现了东方文化智慧。21世纪的水管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水管理工作应当树立新的水文化理念,合理汲取传统水文化的思想智慧,实现水管理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2.
水利文化在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水利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地位作用进行了探讨,对水利文化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兴废与国家盛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水利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行了阐述,并对水利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3.
水是人类生存的命脉,也是城市建立、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历史上,水与城市自身发展相依相伴。不仅如此,水还影响到城市文化的发展,同时,人类在治水、用水、赏水等过程中创造的优秀水文化,也对城市发展、城市形象带来重要影响。而现代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用水来美化环境,还需要以水文化来彰显魅力。城市发展中留下的丰富的水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认真挖掘和保护,同时需要我们不断去创造与时俱进的现代水文化,使水文化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4.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水文化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分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与水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本文在生态文明视阈下,对弘扬生态与水文化的价值、建设当代水文化的基本规则和创新当代水文化的建设思路等方面作了探讨,以期为强国利民、愉悦身心的绿色水文化建设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水观念是传统水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几千年的水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如水润万物、水清洁、水崇拜、水为财、水含德等传统的水观念,这些传统水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用水行为。建设节水型社会,除了开发节水技术、建立节水方面的法律法规之外,还需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改变水观念,养成自觉节约用水的习惯。  相似文献   

16.
水利院校特色廉政文化品牌建设需要遵循高校教育规律与大学生成长规律,结合水利行业实践和区域特点,把廉洁文化教育有计划地纳入到水文化建设中,不断探索立足行业的水利院校廉洁文化教育之核心理念,形成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水利院校廉洁文化教育项目。为了达至水文化与廉洁文化的融合与共生,水利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区域水文化资源丰富学校廉洁文化教育内涵,并把其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17.
人水和谐:水文化的核心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文化是体现人水关系的文化。水在和人类文化的共生中具有“道德顾客”身份,因此,人水和谐的关系是一种道德的必然,是水文化最根本的价值。人水和谐应该体现在水祀活动和水利活动两个方面,在活动中应该尊重水作为生命主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鄂西水利在全国的地位非常重要,鄂西的水利文化及其水利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鄂西旅游开发的重点应当是鄂西水利旅游,而鄂西水利旅游的开发需要重视水利文化的发掘和展示,鄂西各大水利点的水利形象应当突出文化特色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水资源供求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资源的再生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衡,致使很多民族都不可避免的要遭逢水环境的不利因素的冲击,因而各民族文化都得通过适应手段去消解水环境的不利因素,在一定限度内实现自身所处水环境的优化。具体表现为:通过改变和优化所处生态环境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对大气降水的截留、储养、净化和再生的能力,从而为该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与生态保障。我国西部各民族长期以来一直在发挥着优化全国水环境的公益作用。正当我国水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理清民族文化与生态系统间水资源供求优化的机制,尊重、发掘和利用我国西部各民族文化优化水环境的潜能,理应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水环境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变迁影响到人类社会、文化的演变 ,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一些实例的分析来论证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