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王安石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历来为千年来的学术公案。或以为王安石尊《春秋》,故无“断烂朝报”之说;或以为王安石贬《春秋》,而有“断烂朝报”之说。笔者认为,王安石是轻视《春秋》的,且也说过《春秋》为“断烂朝报”之类的话,但是, 王安石所言《春秋》为“断烂朝报”是特指其弟子陆佃、龚原对《春秋》的注释,而非孔子删削之《春秋》;对于孔子删削之《春秋》,王安石虽不甚尊崇,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王安石不能也不敢公开诋诬之。王安石之所以轻视《春秋》,是因为《春秋》的主旨与其变法思想相抵触。  相似文献   

2.
荆公新学的创立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也是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中的主要学派。它是因北宋中期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当时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王安石在世期间,荆公新学经历了创立与发展两个时期。一、荆公新学的创立期荆公新学创立于嘉(1056~1063年)、治平(1064~1067年)年间,其主要标志是《上皇帝万言书》《淮南杂说》《洪范传》《易解》等著作的刊行。这些著作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是荆公新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作。《上皇帝万言书》:清蔡上翔《王安石年谱考略》将其系…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是中国 11世纪的改革家”,这是列宁的一个著名论断。受此影响, 20世纪一百年来的王安石研究主要侧重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及其政治实践。这样,“荆公新学”的学术内涵及其意义就未能得到充分彰显。李祥俊博士《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11月出版 )可以说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探讨和展示王安石学术思想的专著。 一、《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的基本内容   该书以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传承、流变为线索,以传统经学、儒学、子学、佛学和道教的学术派别之划分为框架,分析王安石对各派思想的评价及其对各派思想…  相似文献   

4.
易卫华 《河北学刊》2012,(4):97-100
王安石的《诗经》学主要是在庆历学风的影响下产生的,庆历经世致用学风、尊《序》风气、疑古学风和性情思想等,对王安石"据《序》言诗"、《诗序》作者观及《诗》学性情论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的《诗经》学主要是在庆历学风的影响下产生的,庆历经世致用学风、尊《序》风气、疑古学风和性情思想等,对王安石“据《序》言诗”、《诗序》作者观及《诗》学性情论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关于王安石的咏史诗,已有一些研究论文发表,但王安石的读史之诗,尚少有研究.其读史之诗,是通过阅读史书抒发自己对于重要史事或历史人物的见解,既彰显了诗的意境,也反映了史的思想,是诗与史思想意境交融的结晶.这有力地证明了史学对政治家、文学家思想的影响,也为史学史研究开拓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有宋一代名臣王安石不仅是我国十一世纪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颇有见地的语言文字学家。学术界对王安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文学成就方面的论述颇多,而很少论及他的语言文字思想,王力先生和濮之珍先生先后所著《中国语言学史》对此亦缺乏探究。作者有感于此,故不揣谫陋,拟抛砖引玉,就有关文献史料和《字说》佚文对王安石的语言文字观试作初步的探索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六年第六期甘肃《社会科学》发表了耿兆林同志为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十周年而写的论文——《论新时期毛泽东领导思想的新发展》,读后受益不少。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之时,他仍然著文来宣传毛泽东思想及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国以来的运用和发展,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赞扬的。文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见解,关于邓小平同志在毛泽东思想发展中的杰出贡献的论述,也是中肯的。但是,提出“毛泽东领导思想”这一概念,我认为这是标新立异,多此一举。因为:  相似文献   

9.
岑天翔 《理论界》2022,(10):75-82
王安石早年著作《淮南杂说》,曾颇流行于当时,但不免于散佚。今人曾利用《精骑》辑得该书部分佚文,而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尚保存该书佚文七则,可供补辑。现今掌握的《淮南杂说》佚文,反映出该书三方面的思想特色:推尊孟子,接续道统;论究道德性命之学;回向三代,变革法度。王安石《淮南杂说》推动北宋中期孟子学说的流行与学术地位的抬升,深化思想界关于心性学说的讨论,论述经世致用及复古改制的观点,在北宋学术思想发展与演变的脉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波 《晋阳学刊》2009,(4):110-113
王安石学派是庄学史上特有的治《庄》群体。此派自觉地以王安石为宗,并在王安石庄子学思想的基础上,表现出了鲜明的儒学化特色。他们彻底消解了庄子与儒家的对立,将庄子思想颠覆,使儒道二家合二为一。这种以儒解庄的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魏绍馨同志在鲁迅研究领域相继发表了《“学洋务”过程中的思想矛盾——关于鲁迅早期思想的对话之一》《“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议》《鲁迅小说研究视角的转换》等文,对一些有关鲁迅的问题提出了“新议”,其探索精神令人钦佩。但读过他这几篇论文后,觉得他始终贯穿着这么一个观点:鲁迅早期(本文特指辛亥革命前)是反对、漠视政治革命的。由于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对鲁迅前期功过是非的客观评价,故敢就此发表一点异议,以就教于魏绍馨同志并诸方家。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制定的青苗法,年利率是40%,一定时空范围内,还超过二分之息,并未有低于40%的记载。最近,有人依据《文献通考》、《续资治通鉴长编》、《长编纪事本末》和《宋会要辑稿》有关史料,推算出“除元丰四年不仅无息而且亏本外,元丰三年和元丰六年的利率为13.7—26.5%”(见《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4期《关于王安石变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其实,《文献通考》等史书所载,原文是这样的:元丰  相似文献   

13.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北宋的一代名臣。由于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建国以来被说成是“守旧派”、“顽固派”。“四人帮”统治时期,司马光更被诬之为“复辟派”、“复辟狂”。近年来,史学界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现将1980年以来司马光研究中提出的新观点,简述如下。关于《资治通鉴》以前,史学界一致肯定《资治通鉴》是历史巨著,但对司马光的政治及史学思想,大多持否定甚或冠之以“反动”的态度。在1982年10月郑州举行的宋史讨论年会上,许多史学家仍然认为,《资治通鉴》是一部内容丰富、有很大价值的历史巨著。书中有很多值得肯定的东西。但是,《资治通鉴》这部书有强烈  相似文献   

14.
<正> 关于能动性问题的讨论,已历时四、五年了。李鼎文同志的《关于能动性的历史考察》(载《文史哲》一九八四年第四期,以下简称《考察》)一文,在突破“万物皆有能动性”的思想方面,给人许多启发。但文中也有几个问题笔者不敢苟同,现陈述如下,并以此就教于李鼎文同志和学术界。  相似文献   

15.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04,25(3):60-64
从艺术所运用的审美形式的角度来看席勒关于艺术的人类学功能的观点和思想,可以知道,席勒非常重视审美形式、审美习俗、审美趣味对于人类的人性完整的巨大作用。这些观点和思想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三篇论文之中,这就是:《关于在艺术中运用庸俗鄙陋事物的想法》,《论运用美的形式的必然界限》,《论审美习俗的道德效用》。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变法,从南宋到明清,大多数人全盘否定,少数人持肯定态度。建国以来,情况相反,大多数文章加以肯定,赞扬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功勋。但同样也有少数文章表示异议。 近读《评王安石变法》一文,作者对变法失败的原因的探讨精神和某些见解是可取的,这对研究王安石变法的思想、精神、内容以及变法中的经验教训,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九百年前,为了挽救北宋王朝的统治危机,他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政治改革,改革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效果也不如想像得那样好,然而他还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闪闪发光的东西。这次改革只进行了十七年,便令人遗憾地失败了。改革为什么会失败,作为历史教训,进行一些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1、从指导思想看——平均主义 难医百病 任何一种政治运动,都是在某种思想指导下行事的,王安石变法自然不会例外。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原则在指导王安石的变法改革呢?史学界迄今尚无定论。不久前,我在《安徽史学》1986年第2期发表了《略论王安石变法的平均思想》一文,提出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目前社会主义自身改革的性质——致康文斌同志》一文注已经拜读,极表欢迎。以下就您所提出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以交换意见。一、《关于目前社会主义自身改革的性质》一文所提出的基本思想为了使我们的讨论不至陷入无关紧要的支节,首先应力求对各自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给予准确而完整的把握和了解。  相似文献   

19.
《文史哲》1962,(4)
曲阜师范学院于5月21日至24日,举办了孔子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会上宣读了高赞非的《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王先进的《对论语上几个名词的解释》、李毅夫的《孔子的时代、阶级和政治思想的阶级性》、郭克煜的《论孔子与季氏的关系》和李国榕的《关于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的研究》等五篇论文。接着分别以大会发言与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理论概括。 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并把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加以批判地改造和吸收,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民族特色的辩证法思想。为克服曾在党内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而写的哲学专著——《矛盾论》,是毛泽东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代表作。它集中了毛泽东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