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文燕 《南都学坛》2002,22(2):68-73
2 0世纪是汉赋分类研究的重要发展时期 ,研究成果丰硕 ,新的观点纷呈 ,经过系统的总结与梳理 ,从题材内容上把汉赋分为苑猎京都大赋、抒情言志赋、咏物赋和俗赋 ,在体裁形式上苑猎京都大赋以散体大赋为主 ,抒情言志赋包括骚体赋和散体赋两种形式 ,咏物赋以小赋为主 ,俗赋则是以口语为主的通俗小赋。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可能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命题是否成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如何实现则决定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它的基本精神是否会流失,是否会教条化、简单化和庸俗化.前者更为根本,后者是前者的展开和延伸,两者相互联系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一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争论、怀疑、困惑、误解和错误结论都因此一问题所引发,一切相关的研究也只有在这一问题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之基础上才可以顺利进行.本文对这一基本问题的界定是否合理及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均给出了初步的答案;在所提的历史、比较、个案和解释学四种研究方法中,认为解释学似更为恰切.  相似文献   

3.
阮忠 《南都学坛》2000,20(2):4-7
20世纪汉赋研究的专门著作 ,大体上分为汉赋史、汉赋考辨、汉赋作家作品、汉赋美、汉赋艺术及汉赋综论六类 ,每类著作都从不同角度对汉赋进行探讨 ,反映了汉赋研究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汉赋中玉质玉饰、玉色玉纹、玉工雕琢、玉之美喻与其他众多美玉共同构成汉赋中的"玉"事象。汉赋中涉及的有关"玉"事象的篇章包括残篇多达88篇,涉及两汉汉赋作家数量达39人次。两汉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到了"玉"事象在汉赋中的数量。汉赋"玉"事象数量众多原因有三点:从社会背景角度来看,丝绸之路为中原带来大量"玉";从创作主体角度来看,"玉"是文化与权力的象征;从汉赋文体功能角度来看,"玉"是繁华与美刺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源审计基本问题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力资源审计作为一个新兴的审计领域 ,其研究框架和基本内容目前尚无定论。本文在提出人力资源审计研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 ,重点对框架内部基本要素的性质及内容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分支文化心理学有着自己的独特的问题领域和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文化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及分析目前的研究趋势,将为我们理清研究思路,精确把握该研究领域的前沿和趋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就思想价值而言,汉赋与汉乐府诗是不能以高下优劣相论的。汉乐府诗广泛地描写下层社会的生活,反映民众的心声,这是汉赋罕能涉及的:而汉赋立足于社会政治、着眼于上层统治、注重于文人自身等方面的描写,这又是汉乐府诗难以达到的。本文针对抑赋扬诗的偏见,就汉赋对时政黑暗不公的痛斥、贵族腐败生活的揭露、文人不幸遭遇的控诉、民众生活疾苦的反映,以及提出改革现存制度的政治主张和经济措施,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在汉代思想史上,汉赋以它深刻的政治见解和具体的治国方案,作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8.
汉赋是在"诗教"理论指导下进行创作的,是对先秦诗歌传统的延续。它完成了"赋"、"比"、"兴"的艺术化,自觉运用形象思维进行构思,注重文学的形式美,为魏晋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应该重视汉赋在诗歌发展中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界把大学教学改革总体视为研究对象,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作整体解读和深入考察的理论研究比较缺失,表明人们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尚未足够重视和形成系统的把握。改进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研究,需要在研究主旨和研究视角两方面寻求转变,即研究主旨由过于关注教学改革内容转向更多地关注教学改革方略以及研究视角由单一学科视角转向多学科视角。  相似文献   

10.
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的基本问题到底是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界把大学教学改革总体视为研究对象,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作整体解读和深入考察的理论研究比较缺失,表明人们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尚未足够重视和形成系统的把握.改进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研究,需要在研究主旨和研究视角两方面寻求转变,即研究主旨由过于关注教学改革内容转向更多地关注教学改革方略以及研究视角由单一学科视角转向多学科视角.  相似文献   

11.
韩成武先生的杜甫综合研究表现出以下特色:第一,注重结合诗人不同人生阶段的心态变化,以宏大的视角,对杜甫思想情感的嬗变过程进行整体观照。第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与升华。第三,基于对杜甫思想及其诗歌高度熟悉之上的同情与理解。  相似文献   

12.
汉武帝时期赋家为重新确立赋的地位而趋附经学思潮,西汉中后期赋家讽谏意识日益强化,但经学对汉赋的影响仅仅停留在创作意识的层面,二者的精神实质相去甚远;直至东汉前期,赋家的创作意图由讽谏转向宣扬文治教化,赋的文化定位终于与经学思潮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汉志·诗赋略》分类义例等问题为后世论争焦点.返归历史语境考索《汉志》分类的基本义例,整体观照并辨析《诗赋略》涵盖的文体、归类方式及内部之种属关系,探讨《汉志》的流变,可以廓清《诗赋略》原本源于《诗》的荀赋、杂赋,肇端楚辞的屈赋、陆赋,乐府采录的歌诗三类编目之事实.  相似文献   

14.
我国"赋"源远流长,汉赋是我国赋体文学的源头,更是我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期间经历了汉大赋、魏晋抒情赋、唐代律赋和晚唐小品赋、宋代的文赋等成就卓著。元科举不兴,明八股取士,但文人赋作仍有很多。尤其明末清初一批抨击阉党乱政、反对异族入侵和清末富有爱国情怀的赋家和赋作,更加拓展了赋的题材和内容。明清已还,赋论和赋集渐多,为研究辞赋奠定了基础。汉赋繁盛乃盛世必然。21世纪初,正逢盛世,新赋创作蔚为壮观,但是作家的国学修养、作品的思想深度、创作技巧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要向以欧阳修和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赋作家和文赋作品学习。  相似文献   

15.
王焕然 《南都学坛》2003,23(5):56-60
汉赋常常虚构人物,假设问对,并在此背景下虚构情节,亦多言及鬼神怪异,从而使其具有了小说意味。俗赋一体,有一定情节,通俗浅显,幽默风趣,小说意味甚浓。汉赋小说意味的成因主要是汉代儒学的神学化、方术的流行及赋家对小说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东汉末期的赋坛,在创作内容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赋与模拟之作已漸少,抒个人情感之作成为主流;赋受诗歌的影响,出现了诗化的痕迹;道家思想在创作中有明显的反映。把握这一阶段赋的发展特征,对于我们认识汉赋的全貌是不可或缺的,也有助于认识汉赋对魏晋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兴礼乐促进了汉赋的繁荣,汉赋则是礼乐的重要载体。赋家赞美兴礼乐之行为,批评背礼乐之行为。礼的表述方式影响了汉赋的铺陈。赋家运用讽谏,与大臣进谏之礼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由汉赋而明文学思潮,又转而观汉赋,可对汉世文人在规范与异化中的沉浮与挣扎,及由汉而明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文化人格与精神追求的心灵历程有更深刻的体味与感悟。书名"书写策略",切中了汉赋自觉为文的本质,可见汉人的创作心态。而"集体汉赋"之说也堪为赋学研究史上的创见。  相似文献   

19.
目前文学史上的“俗赋” ,主要指唐以后出现的以叙说故事为主、语言通俗的赋体文。从《神乌赋》与四言赋及俳谐文的承传关系中可以看出 :赋原本来自民间 ,自俗 ;赋入汉宫乃以俗为乐 ,所谓的“文人赋”正是汉代俗体雅化、散文诗化的结果。如果称《神乌赋》为“俗赋” ,那么此赋倒可谓赋体的本色、正宗。  相似文献   

20.
唐代咏史赋的源流与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探讨:一 为咏史赋在赋史上的渊源;另一为咏史赋与魏晋史论的渊源关系。咏史赋在形式与创作手法 上是对汉赋的继承,而咏史赋在题材上是史论的延伸。综合这两个方面,唐代咏史赋这一特 殊的文学样式实际上有两个源流;而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形式上,即唐代律赋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