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抗战歌谣出版媒介场域的生成过程中,抗战歌谣创作者的广泛性、出版物的繁复性和受众的普及性,为抗战歌谣的创作出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抗战歌谣得以广泛传播的有力保证,给抗战歌谣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抗战歌谣成为中华民族抗日解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抗战救国"舆论的宣传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局部抗战,推动了民众救亡运动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全民族抗战的发动准备了群众基础;同时他们在国民党内的率先联共抗日,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给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政治前提;芦沟桥事变后,地方实力派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敦促蒋介石下定抗战决心,对全面抗战的开始发挥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强调抗战文化的重要性,而且亲自指导抗战文化建设。他关心新闻出版,重视文艺运动,狠抓抗战教育,注重科学技术,关心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正是在毛泽东的指导与关心下,边区抗战文化蓬勃发展,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华北事变”前,南京国民政府在积极“剿共”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具体的抗战准备。这一时期的抗战准备可细分为两个阶段,每一阶段既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抗战准备,也有思想文化方面的抗战准备,具有韬光养晦、隐秘进行,“安内攘外”、矛盾交织,依赖外援、受制于人,全面准备、持久抗战,由虚到实等特点。这一时期的抗战准备一方面为“华北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全方位的抗战准备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综合国力虚弱,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本性及其执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路线大大制约了这一时期抗战准备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国立中央大学不仅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最高学府,也是抗战时期国内规模最大、系科最全的大学。中央大学在抗战期间实施的配合抗战、服务抗战的措施,诸如院系的整合与课程的调整、各类培训班的建立、以科研服务抗战以及对抗战建国活动的直接投入等,不仅发挥了大学教育的人才优势,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而且折射出了学术与政治间的互动。中央大学的内迁及其抗战救亡运动是内迁高校抗战运动的一个缩影和典范。  相似文献   

6.
文化领域的抗战是中华民族伟大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卫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并使之弘扬光大的伟大斗争。对于这一斗争,学术界一直存在文化抗战、抗战文化、抗战文化运动等不同的表述,关于它的分期问题也一直存在不同意见。文化抗战是中国人民特别是文化界人士以文化为媒介进行的抗战活动,抗战文化运动是文化抗战的一种形式,抗战文化则是文化抗战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文化抗战的分期与整个抗日战争的发展密不可分,相应划分为四个阶段:文化抗战兴起阶段、文化抗战高涨阶段、文化抗战发展阶段、文化抗战胜利并转型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全民族抗战时期是毛泽东撰写挽联、唁电、祭文、悼词((1))、碑文等数量最多的时期。此时期他的悼文和悼念的英烈可分为四类:一是悼念为抗战而牺牲的爱国群体,体现了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二是悼念牺牲的共产党员,体现了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三是悼念牺牲的国民党将领、政要和为抗战而奋斗的民主人士,体现了中国抗战的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四是悼念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体现了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研究和探析毛泽东的悼文和悼念的英烈,是学习和弘扬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张思德精神、吕梁精神、南泥湾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践行途径。  相似文献   

8.
抗战爆发后,为有利于抗战.国民政府对四川的主要河流水道进行了整治.建造了大量船只,使川江航运业务有了很大发展。川江航运的发展,为抗战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中原抗战初期,朱理治先后担任了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中原局委员兼组织部部长、豫鄂边区党委书记、中原局代理书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委员会书记兼政治委员、豫鄂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等要职,为中原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期间,朱理治非常重视抗战宣传,为抗战宣传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抗战期间,胡风以文学家和文化活动家的身份,参与了抗战文学的全过程.他坚持经常的文学批评工作,为抗战文学的发展保驾护航;编辑出版文艺期刊和作品,培养进步作家;进行文艺理论研究,丰富了抗战文学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主题学探究的重点,应落实在哪些主题、母题引起了古人的偏爱,这些主题母题之间有何内在有机联系.只有将主题学与心态史沟通,才有可能更为切近历史和精神史.顾颉刚先生孟姜女故事研究的成功,昭示了民族精神史研究的广阔前景.悼条文学与丧悼文化的综合研究,当是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延伸泛化.  相似文献   

12.
"圣之时者"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这一概念既是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的体现,也是孟子对战国时代两种重要价值观念"圣人"与"时"的发展与提炼。孟子崇拜孔子,终其一生追随孔子精神,孔子自然是他心目中最完美、最伟大的与时俱进的圣人。同时,"圣之时者"也是孟子对自身际遇的一种反思与感悟,是他一直渴望却难以实现的美丽憧憬。成为与时俱进的圣人是孟子的理想人生;固守信念,执着理想,以一身"浩然之气"行走于用兵争强、以功利相高的战国乱世却是孟子的现实人生。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志趣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先民在距今两千多年前,创造了一种“爱人”、“爱民”、“重民”、“民为贵”的高尚“仁爱”精神和普遍性价值的道德关怀。这种道德关怀,先被周朝统治者创造性地吸收并系统化利用,从此世代相传,熔铸成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高尚政治美德和优秀政治传统。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见诸于《管子》、《论语》、《孟子》、《荀子》等古代典籍中。如今,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生活中,都程度不同地存有“重民”、“民本”等基因。  相似文献   

14.
家庭变故与社会腐败现实,造就禹之谟的反叛性格;湖湘实学精神促使禹之谟探求救国救民的途径和方法.从爱国步入政治生涯,经历改良失败而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中国同盟会成立前后,禹之谟充当湖南民主革命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勇于任事,思想激进,行为坚决,引发封建统治者的忌恨而最终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坚贞不屈,表现出坚定的民主革命信念和可贵的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15.
孟子虽然信守天命论,但在天命中加入了人意的成份,在宣称人的命运由上天注定的同时,断言人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避免意外的变故而达到寿终而正寝。这不仅体现了孟子与孔子对天命的不同理解,而且与尽心知性知天一起构成了孟子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在对孟二冬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展示了宿州学院用孟二冬精神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丰硕成果,阐述如何以孟二冬精神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敦煌变文、曲子词等俗文学写本中,孟姜女不仅是杞梁之妻,同时也是众多无祀亡魂的司祭者。敦煌伯希和5039号残卷变文中,长城下众髑髅与孟姜女的对话,既承接了自庄子以来的髑髅文学传统,也反映了唐代招魂祭祀、安抚孤魂的信仰习俗;变文末尾,孟姜女宣读了一篇具有通用文书性质的祭文,以酒食祭飨孤魂。"丈夫远征不归的悲哀"固然是孟姜女故事在唐代突变的时代背景,杞梁之类的孤魂救度也是推动故事传播变异的原动力之一。敦煌孟姜女变文是从招魂仪式向祭祀演剧进化的一种中间形态。孟姜女的祭司身份在乡村祭祀演剧中至今尚有遗存。  相似文献   

18.
孟子哲学是求善的哲学."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他的崇高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他的处世原则,"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他的一贯精神.这种道德情感一方面是对当时战争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和反叛,另一方面也是与其严格的道德自律、"孳孳为善"的精神追求分不开的.本文对孟子的研究,是将标志其本质特征的道德情感置放于当时社会历史进程和复杂曲折的心路历程之中,试图一方面动态地考察深刻影响他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辩证地审视他的深层心理结构,展示成就其道德情感的强大意志力量,从而把早已被"蒸发"为干巴巴的哲学原理与政治信念象征符号的孟子还原为处于多维文化视野之中的生命之躯,当作一个时代的文化心态来展开解剖,从而有助于更深刻真实地认识孟学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9.
孟二冬是新时期优秀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崇高精神可以概括为友善、博学、务实、奋进。孟二冬精神既具有改革开放历史潮流孕育出的时代特征.又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优秀品格。文章从弘毅、志于道、淡泊、孔颜之乐等方面讨论孟二冬精神与传统士人的文化品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孟子到朱熹的心性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对于中国心性哲学的开创 ,主要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尽心知性而知天的模式 ,在孟子看来对于心不在于去认知 ,而在于将自己的内心发挥到极致 ,这样就可以体认本心而知天。张载第一次在心性本体论上 ,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 :心统性情 ,把“情”这一概念置入心性问题的讨论中。朱熹则进一步发挥了张载的命题 ,提出性为体情为用 ,并在性情之上 ,加上了一个统领主宰 ,即心 ,将孟子的心性之心转换成主体性心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