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赵建军 《河北学刊》2012,32(2):49-55
钱穆对人文主义有系统的学术观建构,并以其生命实践印证着自己对人文主义的独特理解。在钱穆的人文主义思想构成中,"存"与"续"的意识由传统文化层面的信仰、伦理和知性自觉,辩证地贯穿于日常的生命实践活动之中。这使得钱穆的人文主义显示出迥异于西方人文主义的品格:它不是以发掘个人感性、理性的价值驱力及公共性文明机制为其思想原创的基点,而是力求使个体与社会在纳入一种文化的统绪中,实现文明的价值增殖和外延扩张。钱穆的人文主义是超越学术个性的历史主义与超越历史境遇的生命哲学的统一,是博大淳厚的民族精神与个体生命实践的统一。这种人文主义在内涵上具有较鲜明的儒学人文主义特质,但在内在机理上,它超越了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观念,而呈现为面对另外空间视域而求取文化"存续"的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2.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文学和 1 8世纪的启蒙文学标志着现代形态之西方文学的成型。人文主义文学在汲取传统形态西方文学的人文养料后 ,孕育出了现代形态的“人”的母题 ,其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原欲”型、“原欲 人智”型、“原欲 人智 上帝”型三个阶段 ,其中“原欲”是核心内容。启蒙文学中“人”的母题总体上呈“原欲 人智 上帝”的结构框架 ,但侧重于“人智” ,“原欲”则以隐性形态存在着。人文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均因“人”的母题中“上帝”成分的存在而表现出对西方现代价值观的疏离与反叛。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 ,中国五四新文学中的人学思想 ,主要接纳的是西方人文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中“原欲”与“人智”意义上的“人”的母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以现代新儒家的探讨为基点,通过人文主义在西方的限制与不足的分疏指出打开道德的主体之门为成立人文主义的唯一进路,而中国文化正可以成就这一进路,它可以使人文主义成为一个综摄的系统,领导文化生命前进的最高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人文主义与幸福的问题,以说明人文主义应如何关照人的物质性存在。  相似文献   

4.
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价值、理想和生存意义作形而上关注的思想、理论或学说,它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条件或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的主要渊源,实事求是的传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近代西欧社会转型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及价值取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16 世纪西欧社会转型时期重要特征之一,是人文主义教育崛起及其变向发展。西欧人文主义教育演进,充满着浓郁的基督教神学观念和人文主义观念的冲突与融合的时代气息,基督教人文主义特征是其价值取向的表现形态。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之历史价值,在于教育理论与教学原则所寓含的相当开明的现代进步意义,那些典型人物扮演着调节社会发展和时代走向的重要角色,那些价值观念成为推动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内动力。  相似文献   

6.
一种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和社会效果。科学主义批判思潮源于西方,但在中国却是舶来品,是在从西方输入科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它在被移植时,难免会发生变异。我们试图透过中西语境下科学主义批判思潮呈现的多样外观,找出它们存在的差异,总结出共同的本质,以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主义批判。  相似文献   

7.
以选择、平衡、谐调、纪律等作为信条的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主、自由、进步的启蒙诉求存在着本质的错位,因此,尽管吴宓等学衡派人士进行大力宣传,但并没有获得广泛的传播和接受,这是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化建构中的历史宿命,这是由它的本质内涵所决定了的,无关乎它的传承者是谁,传承媒介如何。  相似文献   

8.
不同社会、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目的观各异。国家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的举办者、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会有自己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教育目的观指导不同的教育行为,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它们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当今呈互竞态势,对其深入理解和把握,对指导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仁本礼用──儒家人学的核心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是在孔子“仁学”基础上,由孟子与历代大儒加以完善的道德人文主义理论。在孔子的仁学中,“仁”是最根本、最具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礼”既是道德范畴,又是伦理范畴,作为道德范畴,“礼”以“仁”为存在的根据。综观儒学的理论体系,“礼”更重要的地位是作为伦理原则呈现的,道德之“仁”与伦理之“礼”是一种表里体用关系。在儒家“仁本礼用”思想中最有活力、最具永恒价值的东西,是它以人为中心,以道德之“仁”为形上本体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活动中,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技术化虽然受到西方人文主义学者的拒斥,但它却是一个客观事实.逻辑上,从广义的技术视野,人类的技术化是人与其创造的技术世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人的技术进化与异化并存.历史地来看,人与技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与技术发展史上的技艺技术、机器技术、信息技术三个阶段相对应,人类也相继经历了匠人、工人、信息人三种不同的技术化形态.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2017,(12)
"后人文主义"、"后人类"是近年来席卷西方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现代高新技术盛行的背景之下,后人文主义首先意味着一种试图克服人类身体有限性的超人形象,这也是后人类给予人最直观的印象。不过,这种以科技为主导的后人文主义并未摆脱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反而是对人文主义的强化。因此,对于后人文主义还存在另一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即将其视为一种批判的话语形式,并在这一批评视阈之中重新思考"人类"这一整体性概念在历史过程中的变迁,反思人类自身的本质和主体性,试图发掘出被传统人文主义所压制的"非人"形象。"非人"以质疑人类的主体性为基础,不仅关注从人类内部排除出来的非人(德里达、阿甘本),也指向了各种非人类的物体(拉图尔)。"非人"层面上的后人文主义延续了解构主义的传统,揭示出人类形象是充满差异的不稳定的建构物,表征着人类对于自身存在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12.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神本主义相对立的社会思潮。它的基本思想是:承认人的自然本性,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格独立,提倡人的平等,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人文主义一直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思想武器,后来,随着资产阶级地位的上升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文主义成为一种普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方人引以自豪的人文主义传统。中国与西方有着迎然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因而没有出现过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文主义思潮。但是,中国古代是一个早熟的社会,中国早期文化博大精深,在先…  相似文献   

13.
姜蕾  陈晓芳 《理论界》2011,(12):92-93
人文主义思想在西方文学领域是一个有意义的文学命题,有其产生的特定的艺术土壤和社会文化背景。人文主义文学强调对人的关注,探讨人的本质和人类生存的意义。人文主义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在古代、近代、现代和后现代不同文学阶段展现了不同的文学风貌,本文旨在整理现代时期人文文学的发展脉络和阶段特色,研究人文主义思想对于该文学发展阶段的各个主要文学流派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在探讨人文主义与宗教,人文主义与审美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说明人文主义必须内在于人的生活。但这种内在不能只停留在“幸福”的问题上,它必须向超越的精神层面升进,而这之所以成为可能,皆依赖于人的生命中的道德主体。最后以人文主义与人格修养收结,说明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实践学问,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15.
杨志玖同志近作“如何体会经典作家关于东方土地制度的理论”一文,对士地制度之谜澄清不少,但还有余蕴,特作此篇。土地制度,就是土地所有权的形态。随着社会发展,土地所有权有各种不同的历史形态;但论其性质只有两种:公有、私有。它所呈现的各种形态,也不是天花乱墜,而是循着一定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基本规则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军 《学术论坛》2002,(6):119-122
社会学自诞生以来 ,在其理论形态上出现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三种不同的发展取向 ,且分别经历了古典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三个不同阶段 ,并最终形成了一种“现代化研究范式”。而当代全球化的兴起 ,为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社会学理论必须应对这种新变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通讯技术、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和人工(超)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影响日趋深入,我们已不可避免地处身于后人类时代/AI时代的境遇之中,自古以来以人为主体与主题的文学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尽管人的文学被机器人文学全面取代的"人的文学的终结"还远未到来,但潜在的文学终结的趋势在吁请着我们对于人的文学的坚守。虽然在后人类时代/AI时代,人文主义将不可逆转地走向后人文主义,但后人文主义既不是反人文主义,也不是人文主义的终结,它标示的是"人"的观念的重要转变,是对于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重新定位和人类文化秩序的新的建构。在这样的新的"后学"语境中,文学研究仍将以开放、包容的理论姿态去观照与人的存在相关的文学艺术及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人文: 管理学研究方法论的分歧与融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管理学研究方法论存在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争。科学主义认为管理学的研究完全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一套方法,追求以事实为实证基础的客观自然的因果定律;人文主义则主张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描述理解,不要轻易做出超出情景的定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竞争深刻地体现着管理学研究不同的本体论前提和认识论基础,表现为实证论和诠释论的分歧。而无论管理活动的本质、管理学的学科属性还是方法论本身,都交织着科学与人文的内在价值,因而管理学研究方法论应该是一种人文和科学相融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中国的大学形态的确立,是在受过西学教育的留学生手中完成的。其中在大学理念上存在着人文主义与实验主义之争。“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学”一度成为一些大学办中文系的理想,同时也希望在中文系使义理(文学理论与批评)、辞章(文学创作)、考据(文学史研究)之并重或融通。  相似文献   

20.
李文祥 《江汉论坛》2004,(10):136-13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可以概括为人文主义,它支配着中国数千年来法律实践活动与思维活动的方向与进程。本文以人文主义为视角,探讨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人为本、关怀人生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