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6年,我在上海从事新文学运动。10月19日上午,住在一起的一位朋友告诉我,鲁迅先生逝世了。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快呢?因为我们旁边住着一位木刻家力群同志,鲁迅先生一逝世。就有一辆汽车来接他去为鲁迅先生画遗容。 鲁迅的遗体安放在“万国殡仪馆”里,悼念活动举行了三天。这三天我跟同房间的搞新文字运动的同志每天都去参加悼念活动。殡仪馆那里真是人山人海,一条马路都断绝交通了,外国巡捕在维持秩序。给致哀的人  相似文献   

2.
一  我们知道 ,儒家是以“仁”或道德“心”“性”作为伦理道德的本原根据的 ,那么 ,深受科学思维影响的现代人则可能会问 :“仁”或道德“心”“性”究竟是什么 ?孟子的回答是 :“人皆有之”,“我固有之也”,“此天之所与我者”1 。牟宗三先生把“此天之所与我者”解释为“此心之官乃是天所赋与于我者”2 ,意即义理上天定本有之意 ,亦即“人皆有之”之意 ,这应当是一种大体上可以接受的解释。由此看来 ,孟子的这种回答表示“仁”或道德“心”“性”对人而言即本来如此、定然如此。这也表明 :“仁”或道德“心”“性”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  相似文献   

3.
智者的魅力——敬悼金克木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献永 《江淮论坛》2000,(5):109-111
当我得知金克木先生逝世的消息时 ,已是他走后的第五天了 ,是一位老同志看了《新民晚报》的消息转告我的。先生走了 ,走得如此默无声息 ,我的心情感到异常沉重。我知道 ,先生的一生 ,于学问、于事业以至于生命 ,都达到了理想的境界。从他的著作和出口成章的日常谈话中 ,很容易发现 ,先生总是在以哲人之思、智者之语 ,面对着人类、地球 ,屈原《天问》式的、一个接着一个、一直不停地提问 ,答疑 :“一个老人的晚景无可谈论 ,一个世纪的晚景如何 ?”“在文化思想上有什么情况 ?老人想知道却无力知道。”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为中国传统文化、外来…  相似文献   

4.
在纪念“五四”85周年之际,本刊约请张建军、张斌峰两位教授就我国逻辑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笔谈。著名的逻辑学专家张建军教授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五四”时期我们虽然引进了“德先生”与“塞先生”,但忽视了“逻先生”,以致影响了科学、民主在本土的生长、发育。他呼吁“在‘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旗帜在我国飘扬了近一个世纪之后,我们应该真正重视‘逻先生’,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大健全的逻辑意识与逻辑思维素养的培育,使之成为营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良性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逻辑学是‘社会理性化的支柱型学科’,逻辑的…  相似文献   

5.
访学札记     
<正> 最近笔者有机会分别拜访了南京大学教授赵瑞蕻先生,复旦大学外文系文学研究室主任张廷琛先生、副教授翁义钦先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熊玉鹏先生,就当前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中人们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请他们谈了自己的看法。谈到“文学与文化”这个题目,张廷琛先生指出,要研究“文学与文化”,首先要了解文学在文化中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认为文化只能是精神的,  相似文献   

6.
主张《红楼梦》是“反清复明”之作的潘重规先生堪称台湾红坛上的一大家,他的《民族血泪铸成的红楼梦》一文流传甚广,影响甚大.李辰冬先生的《与潘重规先生谈红楼梦》一文比较全面而中肯地从十二个方面“疑问”潘重规的观点,廓清了不少迷雾,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这在台湾红学研究史上也是比较重要的学术事件,值得读解.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善,是主客观的统一。显然,他既不在客观世界中寻找美,也不在主观世界中寻找美,而是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关系中认识美的本质。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但他的统一论困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严重缺陷。他没有,也无法界定“统一”的真正含义,这是导致他的美学思想不断被人误解的根源。一、美是主客体的融合美是一种关系,是主客体之间的融合关系。也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灭”①,这就是规定性的超越。规定性,是我们认识美的本质的钥匙。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根迷宫之线…  相似文献   

8.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陈述了他在中西社会之间看到的许多差别,如“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不过,这些差别到底是古今之别还是中西之别?对于这个问题,费孝通在其著作中并没有提供一个确定的答案,而冯友兰和梁漱溟两位先生则给出了两种完全相反的答案。三位学者对这一问题所做出的解答及其分歧,构成了迄今为止我们在这一问题领域所能看到的基本思想景观。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来对这一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9.
英堂 《学术界》2001,(4):148-149
友人周祥森兄一直是学术批评网的热心人 ,他不仅把原有的有关学术评论的文章转给我在网上发布 ,而且还把新作首先送交学术批评网交流。有关“核心期刊”反思的文章———《“核心期刊”论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危害》 ,是祥森兄最近完成的力作 ,是他在多年编辑工作中深思熟虑的结晶。网上发布后 ,受到不少有心人的看重 ,包括赞同 ,也包括异议。其中 ,另一位友人复旦大学张伟然先生撰写的《福乎 ?祸乎 ?———也谈“核心期刊”及其相关问题》 ,是专门的商榷意见。祥森兄旋即撰文———《编辑活动与“专家审稿”》回应伟然先生 ,你来我往。这就…  相似文献   

10.
今年五、六月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著名教授、系统工程世界研究组织领导人之一依·拉兹洛(E·Laszlo)先生来我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访问,并就“系统哲学”、“感觉与认识的控制论”、“系统进化的自然辩证法”、“世界系统经济”等十几个课题发表了演讲,在我国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我们借拉兹洛教授在中山大学演讲之暇,采访了他,请他谈了对目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哲学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说:“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传习录>>)这几段话可以看作是王阳明天人合一说最简要的说明。我这里不打算讨论他这几段话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只想借用他的这些话,谈谈我所要讲的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两个问题:一是人与天地万物“原是一体”的含义问题;二是原本合一的天人一体是如何“间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常以为,陈亮义利观的核心是“义利双行”(朱熹语),然而这“双行”到底是怎样个行法,我以为学界并未说得十分清楚.本文即想从陈亮义、利概念的内容、两者关系,它与正统儒学的本质区别以及影响诸方面,对此谈一点看法. 一关于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义、利概念,张岱年先生曾有一个比较明了的诠释.他说:义即当然,亦即行为的制裁.然义之标准何在,有对立的两说,一说认为应当是人民之大利,此墨家之学说;一说认为应当是人之所为人者,亦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此儒家之学说.所谓利,则是能维持或增进  相似文献   

13.
<正>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孔于。因此,对孟子的思想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盂子哲学的性质谈一点看法,请教于方家。一、“尽心”——“知性”——“知天”不  相似文献   

14.
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作了科学派的押阵大将的吴稚晖,曾说过:"(我)意中有四位先生,认他们是最近时代中国思潮的代表者.一是胡适之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中国学者而有西洋思想,……二是朱谦之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印度学者而有西洋思想.他论调叫人完全可以否认,也叫人完全可以承认.三是梁漱溟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印度学者而有三分西洋思想,七分中国思想.四是那位老将梁卓如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西洋学者而有中国思想."四位先生"中,朱谦之大约是人们最感陌生的人物了,但他究竟是一位学贯中西、于文化研究别有心得的学者.到三十年代,艾思奇对朱谦之脱胎于虚无哲学的"唯情哲学"多所批评,却也称他是一个"不向政客堆里钻,能保持在文化中心地当穷教授的  相似文献   

15.
无处登高     
张伟然 《学术界》2002,(3):261-264
我是在一次回乡途中偶然看到校友录上的黑框 ,才知道文元珏先生确实已经走了。当时正好在醴陵 ,文先生的老家 ,那里正好有一位毕业于湖南师大历史系的旧友 ,于是我赶紧向他询问。我想 ,以他与文先生同乡且又共系的身份 ,对文先生该了解比我多一点吧。孰料殊不尽然。他说 ,他与文先生并无交往。一来他考进系里的时候文先生已经退休 ;二来 ,更重要的一点 ,他听说文先生其人不好接近 ,大概属于恃才傲物的那种 ;只知道其学问非常之好 ,为陶公 (即著有《五代史略》的那位陶懋炳先生 )所佩服的两个人之一 ,而论著却很少。仅此而已。这番话让我颇感…  相似文献   

16.
郭启熹撰写的《谈“生利”教育与职业大学》(《龙岩师专学报》1989年第一期)一文指出: 陶行知先生把办教育分为“生利”与“消费”两大类,前者是要造就一批为社会创造财利的人才,后者是养成一群消耗社会财富的书呆子、蛀虫。只有坚持前者才叫活的教育,才会有生命力。他说:“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要叫农民自主、自治、自卫”。 为了实现“生利”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上必须突出“职业”特点,强化“职业”训练。诚如陶先生所说的“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并应采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国外语言学》杂志原主编赵世开先生逝世一周年了。一年来,我常常想起这位慈祥的长者。 上世纪80年代中叶,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胡明扬先生邀请一些著名语言学专家为我们开“语言学专题”课,赵先生是其中一位。赵先生1926年生于宁波,50年代初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外语系,后来考入北大中文系做研究生,师从高名凯教授治普通语言学。赵先生是做语言理论的,我们读研时他是社科院研究员、《国外语言学》的主编,大名鼎鼎。他与胡先生的学术兴趣有重合之处,也都是来自吴语区的语言学家,两人是旧交,所以胡先生比较容易能请到他,这是我们做学生的感到很高兴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张恨水诗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先生是当代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先生也是诗人。读罢《剪愁集》,我想起了郭沫若关于鲁迅先生诗作的论述:“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必臻绝唱。”我是否也可以这么说,张恨水先生也无心成为诗人,但他的诗作和小说是珠联壁合的。尤其是诗语言,和他的小说语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很值得研究。朴质,大巧之朴张恨水的诗极少用典,语言也少雕琢,有时甚至白话人诗。袁枚说:“诗直扑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是浓后之谈”。(《随园诗话》卷五)大巧之朴,大俗而雅,大实即朴,它都是去雕琢粉饰,刻意求工之后…  相似文献   

19.
“狂狷真名士,孑孓怪县令,画法参书法,竹情见人情, 断狱袒寒士,求赈忤大公,怒掷乌纱去,一笑两袖清。”这是一首题作《书<板桥集>后》的一首小诗。作者自署“四留后人”,身世不详,可能是一位民初清末的读书人。我很喜欢这首小诗,它基本上概括了板桥的为人。是的,他的确是一位真名士,也是一位怪县令。他纯真、朴实,不与世俗同流;他爱贤若命,嫉恶如仇。他虽然在宦场里沈浮了十多年,但他具有一颗仁者之心,并没有“岛纱略戴心情变”,泯没了他固有的天良,因此  相似文献   

20.
李春红 《南方论刊》2005,(10):60-61
一、问题提出二、问题分析三、辅导过程“我是一位岁的女中学生。最近我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位男生,他英俊高大,爱好体育运动。我一天不见他,心里就很失落,总想找机会和他接近,但又没有勇气对他讲。我好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学习。我们班上很多同学在一起时总喜欢议论这个女生那个男生的,而且很多都有对象,我们这样算不算是早恋?面对自己对异性的好感或异性对自己的好感,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高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特别是关于早恋,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学生的观念变化很快,也很前卫,中学生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