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初统治者可分为刘氏宗室、吕氏集团和功臣集团.吕后掌权时压抑刘氏宗室,扶植吕氏集团,对功臣恩成并济.刘氏宗室、功臣集团对吕氏集团有怨结,在吕后身后发动一场政变锄除吕氏,而惠帝诸子受殃及.因为政变正当性的需要,吕氏和惠帝诸子遭到污名化:吕氏作为政变受害者被污为有意为乱者,高祖嫡支惠帝诸子被说成血统不纯的异类.  相似文献   

2.
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吕氏读书记》题名相似,各书目对《吕氏读书记》记载较少,已有记载之间也存有矛盾,这给吕氏作品整理及研究带来诸多不便.通过对书目、序跋及网络资料查询,可以确定《吕氏家塾读诗记》与《吕氏读书记》是吕祖谦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吕氏读书记》今疑已亡佚.  相似文献   

3.
在《诗经》学史上,朱熹的《诗集传》与吕祖谦的《吕氏家塾读诗记》是宋代新旧两派的名著,前者在后代拥有极多的所谓"拥朱派"述朱派"著作为作疏解,后者则有宋儒戴溪为之续作。从书名《续吕氏家塾读诗记》观之,戴书的写作目标不外是在为吕书进行补充、修订,或者是延伸的工作,于是,《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也就直接被归为旧派著作,是否真的如此,需要针对戴书的内容作实际的检视才行。  相似文献   

4.
关于吕氏集团执政期间汉朝与南越国的矛盾冲突,传统研究多集中于吕后及其称制时期,而忽视了对事件整体性的把握,即未从吕氏集团执政的全过程加以审视。事实上,吕氏集团对南越国的政策存在两次重要调整,一是吕后时期从怀柔转向对抗,二是"诸吕"时期从南征转为罢兵。吕氏集团的第一次调整只是对原有政策的过激推行,第二次调整则可能是缓和双方关系的一种尝试。但前者不顾客观现实而冒险行事,后者缺乏后续措施而加剧了危机。因此,虽然吕氏集团的两次政策调整均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但其冒进与盲动的行为只能导致汉朝南部藩属体系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5.
由于杂于佛老之说、不是“孔子遗经、程氏发明之本意”,《吕氏大学解》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其《杂学辨》中所辨驳的“杂学”之一。然而,后人在判定《吕氏大学解》的作者时,却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说法:朱彝尊、胡渭认为是张载的弟子吕大临,四库馆臣认为是“吕氏家学”中的吕希哲,王梓材则认为是吕希哲之孙吕本中。而从朱熹本人的著作里,我们就至少可以找到两条相关的证据,可以充分断定《吕氏大学解》的作者是吕本中。  相似文献   

6.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张萍副教授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与宁波古代其他多以勋业、学问、诗文名家的望族进行比较,明代的余姚吕氏无疑是独特的。此家族不仅出过嘉靖年间内阁大学士吕本这样的政治人物,而且数代与戏曲结缘,家族成员遍布曲坛。这样一个戏曲薪火相传不绝的地域性文化族群自然颇有研究价值。该著从明代余姚吕氏崛起的肇始者吕本入手,揭示其在奠定家族文化基石方面的贡献;探讨了吕氏与门庭赫奕的孙氏家族联姻后文化优势的强化,及孙鑛、孙如法等曲学家对吕氏姻亲源于亲情的文化传承;对吕胤昌、吕天成、吕师著、吕师濂、吕洪烈等吕氏后裔的戏曲活动与作品作了系统阐述,并着重分析了吕天成《曲品》在古代曲论中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吕氏春秋》继承了黄老之学中"因"的哲学概念,进一步提出了"贵因论"。"因"所体现出来的是顺应之意。由此出发,吕氏认为各项人事都应该顺应形势、审时度势。此外,《吕氏春秋》为无为而治加入了相当积极的因素,那就是要创造条件来达到预期目标。从为君之术到管理臣属,吕氏自有其独到的看法。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吕氏秉承了治大不治小的原则,抓主要、找关键,从而可以更好地上行下效。  相似文献   

8.
吕祖谦在南宋学界名誉甚著,其有关《左传》学著述颇丰,用力尤甚。通过对吕氏《左传》学文献的深入分析,揭示吕氏对《左传》性质的判断,以及他的史学观。  相似文献   

9.
南宋郭氏军事集团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一代,先后出现过三个家族型的庞大军事集团,吴氏军事集团、郭氏军事集团、吕氏军事集团。吴氏军事集团,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吕氏军事集团,也有人论及;而郭氏军事集团至今未被人们注意。因此,本文拟就郭氏军事集团的发端、构成、败亡,及其对南宋历史的影响作一述论。1 郭氏军事集团的发家立业者是郭浩,他是南宋早期著名的“蜀中三大将”之一,也是三大将中资历最老的一位。  相似文献   

10.
西汉时,由于吕氏外戚集团的崛起,导致了西汉功臣集团发动政变彻底翦灭了吕氏集团,并将惠帝子尽数诛除改立文帝。而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不在意人臣行生杀立废之事,所以,周勃作为政变的主要责任者受到汉文帝的打击实在是顺理成章,其结果自然是“绛侯系狱”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3.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8.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那些在历史和传统中一直被排除在主体和作者之外的群体--女性、黑人、被殖民者等等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作者之死"理论不适合他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主体,否定作者,而应该把被排斥的部分包括进来.不过正是因为"作者之死"理论,传统作者主体的权威地位受到质疑,弱势群体才得以在历史中发现自己的位置.而这种新型的作者主体追求并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