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从地域生态文化视域,并放在当代中国文学整体,对陕西作家的创作进行审视来看,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为标志的陕西作家,以其创作实绩,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一笔。他们对于当代文学的启示在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要深植于他所生存的环境、故土的地域文化;始终关注现实,坚守平民立场与情怀;坚守艺术精神和纯艺术的道路;对于人文立场与良知的坚守。  相似文献   

2.
民俗是人类社会群体共同心意行为构成的风习性文化意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回族作家以民俗化的文化背景为创作材料,以回族的乡情、风俗、观念作为自己创作的深厚底蕴,以纷繁的民俗生活事象结构篇章,展开情节。可以说民俗文化是霍达、白山等回族作家创作根深叶茂的土壤。他们以此凸现自己的创作风格,也以此显示自己文学创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意味着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成了我们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传承与发展、和谐与共存是这个时代构建多民族文学共同体最主要的问题。回族作家在此审美多元化的背景下,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展示了丰富的回族生活主题。这些主题中持之不变的文化内核与渐趋嬗变的审美表达,构成了当代回族作家创作的主旋律:基于积淀深厚、融汇多元的回族文化,一方面恪守文学的人文性、审美性,一方面突显回族文学的独特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是回族民众的精神纽带,是回族文化的核心,它既是一种宗教信仰,又是一种文学观照的意识形态,回族作家拥有的特定族属身份和底层观照意识,经过作家审美体验、情感体验之后,成为他们近距离地感受民族生活、细致地体验民族文化、敏锐地洞察民族精神世界的最佳视角。本文以回族作家石舒清、李进祥的小说创作为例,探究作家由于独特的民族文化立场和内在的宗教意识,即使在对底层人的人文关怀中,也闪现着鲜明的宗教伦理观,现代意识的人文关怀和传统的宗教信念,在作品中呈现出彼此交融纠结的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5.
当代回族文学的创作,虽然处于文学边缘化的位置,但由于其一方面坚守自己民族的精神根脉,另一方面在审美心理、文化结构上进行多元参照,因而使其整体创作不断发展,创作手法日益丰富细腻,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当代宁夏回族作家的写作建构了一个深具清洁精神的审美意象世界。具体而言,回族作家对意象的营构集中在自然意象、宗教建筑意象和动物意象三个层面上。这些独具地域特色的意象选取,折射出回族作家在伊斯兰宗教文化浸润下对生命、信仰和人格的礼赞。回族文学对清洁意象的衷情书写,不仅揭示出回族文学与伊斯兰宗教文化的谐顺关系,同时也拓宽了回族文学的言说价值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7.
散文化小说创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坛达到了高峰,九十年代大量曾经创作散文化小说的作家自主寻求创作的转向,部分作家则坚守在散文化小说的阵地上继续创作,将散文化小说带入新世纪文坛,但是总体上而言,九十年代的散文化小说创作成就并未超越八十年代。散文化小说的流变是九十年代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小说自身发展的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作家寻求自身创作出新的结果。无论是转向还是坚守,都是作家创作自主的选择,体现了我国文学发展宽松的环境和多元化的格局,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桑丹作为一名藏族女作家,她和其他少数民族作家一样,一以贯之地坚守本民族传统。但桑丹不同于其他作家,她以本民族日常生活的诗意化描写代替激烈的文化对抗,用温馨的审美态度代替沉重的伤感情绪,桑丹在宁静的心境中坚守藏族文化。此外,桑丹作为一个现代人,也偶尔闪现现代人的焦虑,然而展现得更多的是乐观豁达、坚毅执着。因而,桑丹的创作个性体现为:在宁静中坚守,在焦虑中淡定。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哈宽贵、白练、张承志、霍达等一批当代回族作家及作品的介绍分析 ,反映了回族文学在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坎坷历程中 ,回族作家对于本民族文学创作意识的觉醒与复苏 ,对民族生存方式、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和体验 ,折射出当代回族文学的精神走向及追求悲剧与崇高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回族文学长期以来因缺乏实在的民族特色而与汉族文学混为一体.哈宽贵回族题材小说<夏桂>的发表,结束了回族作家创作上的"非回族化"现象,开"回回写回回"之先河,从而确立了作者及创作在回族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1.
回族神话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特色,尤其体现在回族神话中出现的"龙神"形象上,这是与伊斯兰教"认主独一"信仰相背离的文化事实,却彰显出回族神话传说在中国本土语境中经过长期的文化适应而形成的本土特征。透过"龙神"形象的文化表层,可以看出历史上回族民间在本土适应中遭遇的文化困境,以及在文化共享中坚守文化本位并最终实现回族文化再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老舍自幼起就深受回族文化的影响,他在漫长的60年创作生涯中,创作了许多反映回民生活和回族文化的文学作品。老舍的经典性作品,对回族文学的创作具有指导性意义。老舍作为文学大师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回族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 40年代,在时代和现实政治的强力作用下,中国现代文坛呈现出在文学的内容上强化现实的政治意识,在文学的形式上俯就战时需要的群体意识话语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当时的文学创作陷入到一种时尚的公式化倾向之中。在这种倾向的挤压下,作家们的创作精神和个性特点日益萎缩,冷静地思索与创作的尊严被时代的洪流所湮没。在这样的背境下,却有少数作家清醒于时代洪流之中,坚守着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创作品格,以不合时宜的个人话语模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从而构成 4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一道奇异的景观。徐訏是这一景观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他在时尚的群体话语潮流中坚守着自己的个性立场,以独特的话语模式营造出一个向内掘进的艺术世界,着力展示出波谲云诡的心灵世界与主观外化的第二现实。他的创作跳出了以追求“现实”为总目标的社会政治、文化批判的狭隘视角,而融入了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的终极价值的独特判断和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4.
壮族作家岑隆业是当代文坛桂军的重要代表,他的小说创作执著坚守桂西民族地域文化,注重塑造壮族山民形象,开掘壮族民间器物文化,反思民族传统,因而彰显了其文学作品的个性特质。  相似文献   

15.
萨满文化对萧红和迟子建平民文化立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的作家萧红和迟子建在意识形态被禁锢的历史时期,自觉选择、坚守平民文化立场,和同时代大多数作家选择主流文化立场及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艺术景观.这种创作上的突破,来自东北地域文化的核心萨满文化的影响,萨满教神际平等关系影响了两位作家平等意识和平民思想的形成,萨满教的万物有神论和万物有灵论影响了两位作家悲悯情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作为明季遗民文士的典范,徐枋在文学、史学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明末清初文化思想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致可言,以诗歌抒写铮亮志节的坚守,以史笔展示于家国民族的关注担当,自是徐枋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内容题旨。而作为明遗民作家的重要代表,徐枋的文史创作旨趣与明末清初的经世思想潮流是相呼应的,具有不可轻忽的时代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一体化文化背景下,中国1950年代的小说创作以宏大叙事为主,而宗璞在此期间创作的《红豆》却发出了别样的声音。显形文本表现出作家对集体话语的主动皈依,而隐形文本则表现出对集体话语的无意识疏离,显示出知识分子个人话语与集体话语的冲突,彰显了作家对自己文学观念的坚守。通过《红豆》与《青春之歌》的比较,可以发现宗璞创作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承志在开始小说创作之初就确立了“为人民”的原则,他的小说世界中有着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蒙古草原文化、天山文化枢纽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由此确立了个人创作上的风格。但在1983年之前,他的小说创作中有一个基本的主题,即在描写个人角色的转变中重塑一种价值和经验形式,这多少也折射出了作家本人曾经经历过的人生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一代代巴山作家不断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已形成了“巴山作家群”文学派,并初步奠定了文坛地位。巴山作家群的文化意义发掘很有必要,其文化品牌化的过程是作家、评论家、文学受众、政府与研究机构等广泛长期推广与生产的过程。以巴山作家群整体为研究对象,从对已成名的巴山作家作品再升华,新的巴山作家作品不断创作,巴山作家作品文化品牌创造三方面进行研究,力求得出实现巴山作家群文化品牌化的高效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师陀是20世纪中国乡土作家的杰出代表和诗化小说的积极探索者与实践者,他对于创作个性的坚守、对于民族文学传统的承继与创新,以及严肃的创作态度与正直的创作品格,给文学史带来了优秀的质素和生动的文学景观,为当代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与书写维度,为一个民族的文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但他单薄的文化教育背景、不够丰厚的人生阅历和文化积累、农民的思维习惯和情感生活特点影响了他整体创作视野的深度,并在都市小说、乡土小说的创作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