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提起喜剧,人们马上就想到讽刺,殊不知,喜剧不仅可以用来讽刺,也可以用来歌颂。在我国新文艺的实践中,歌颂性喜剧这一朵鲜花已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现在的问题是,对于这一喜剧艺术形式的研究还没有认真开展起来。本文拟就歌颂性喜剧在喜剧史上的地位、歌颂性喜剧的特征以及歌颂性喜剧中崇高与滑稽间的辩证关系等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论《聊斋志异》中的喜剧性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中的歌颂性喜剧和讽刺性喜剧 ,因其丰富新颖的内容、主题和艺术技巧而表现出一定的近代人文、理性、幽默色彩 ,显示出我国古代喜剧文学必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讽刺性"渗透于中国古典喜剧各个历史时期,历经漫长的文学衍化,中国古典喜剧形成"歌颂性喜剧""讽刺性喜剧"双峰并峙局面.明代"讽刺性喜剧"悖离元代"歌颂性喜剧",完成了对讽刺传统回归和集成.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的《李逵负荆》,是元杂剧水浒戏中成就最高的一部。自问世以来,影响颇大。其主要艺术特点,是具有歌颂性的幽默的喜剧风格,它不是以一般误会法构成的喜剧,而是以幽默风趣的表现手法,赞颂正面喜剧人物的歌颂性喜剧。一、李逵形象的多维性及其审美效果《李逵负荆》搬演的是水浒英雄李逵负荆上山请罪的故事。剧中,李逵的形象具有多维性,富有立体感,给人以美的教育和美的享受。李逵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他嫉恶如仇,敢于斗争,在他身上,反映了那个历  相似文献   

5.
悲剧美必须遵循真实的规律,喜剧美也必须遵循真实的规律.喜剧是笑的艺术,无笑便不成其为喜剧.读我国古典喜剧,你会强烈地感受到喜剧的这一基本特征.如元代郑廷玉的讽刺喜剧《看钱奴》,会使你发出尖刻的冷笑;明代徐渭的滑稽喜剧《歌代啸》,会使你发出捧腹的大笑;元代康进之的幽默喜剧《李逵负荆》,会使你发生诙皆、轻快的嬉笑;而元代关汉卿的《救风尘》、白朴的《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等这些歌颂性喜剧,则会使你发出惬意的欢笑.喜者,乐也.观赏喜剧情动于衷,必然形诸于外.没有笑声,喜剧的喜又何从谈起?清初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李渔在其著名喜剧《风筝误》的收场诗中写道:“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我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他要把他的剧本写到使人笑得象那大肚子弥勒佛一样.才肯放下他那支“秃笔”可见在剧作家看来.笑对于喜剧艺术是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6.
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的实现,是许多代读者和批评家阐释的积累。元杂剧《风光好》,一般被认为是讽刺喜剧或风情喜剧,旨在揭露假道学的虚伪,陶谷是一个否定性喜剧人物。然而通过重新解读文本,却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风光好》的主题是揭示人性与封建道德的冲突。陶谷是一个带有复杂、多维、滑稽色彩的肯定性喜剧形象。从美感形态和特征来看,作品应归入性格喜剧。剧作还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以"尽善尽美"为至境的传统艺术范式,否定了传统的审美理想和作品功能论,突破了人物性格单一化的局限,反映了宋元市民文艺思潮对正统伦理道德观和美学观的冲击,具有较明显的历史意义。此外,前人较注重剧本在语言方面的成就,而未就其他剧作技法展开充分研究。从现代戏剧创作和理论的角度来看,作品在性格塑造、冲突设置和情节结构方面皆表现出显著的特色,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7.
《史记》是一部融悲剧与喜剧艺术于一炉的伟大著作。《史记》所以蕴含丰富的喜剧美 ,与其所记载的历史时代的喜剧色彩有关 ,也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关 ,还与司马迁本人的哲人气质和他所采用的“春秋笔法”有关。司马迁以幽默笔法塑造肯定性喜剧人物 ,记述了他们的风趣谈吐和诙谐故事 ,对“滑稽俳优”人物的描绘尤其精彩 ;他还用讽刺笔法塑造否定性喜剧人物 ,展示了一些贵族的丑恶面目。  相似文献   

8.
从喜剧性的类型看,小品《不差钱》属于康德、黑格尔以来的一些文艺理论认识到并标举出的"辩证的肯定性喜剧"。这类喜剧与莫里哀《达尔杜弗》、果戈理《钦差大臣》一类"彻底的否定性喜剧"有很大区别,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娱乐,也在于传达人性内容。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其人性内容是"人的一般本性"的胜利,即"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都有必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来显露他的重要的生命力",而"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中的"异化"成分则突然转化为虚无,因此引发人们的笑声。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时期文学对喜剧意识的自觉,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愈来愈注意喜剧这株久受冷遇的幽兰了。但是由于我们至今尚未对喜剧的本质展开正面的探讨,所以使得现在的喜剧研究或者弃里逐表地陷入了喜剧范畴的划分、喜剧规律的归纳等经验主义之中,或者舍本求末地纠缠在诸如喜剧与悲剧、歌颂性喜剧与讽刺性喜剧的异同等一些狭隘的问题上,其结果同样地给喜剧研究带来了理论的混乱和说明的负担。我认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把握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而且这种把握只有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之内才可以完成。有鉴于此,本文试图把喜剧放在广阔的美学背景下与悲剧进行本质对照,以期把握喜剧的本质特征,并就教于同行专家和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10.
《野草》和《画梦录》分别是鲁迅和何其芳具有重要意义的散文诗作品。他们在思想上具有相同的精神特质 ,就是知识分子在革命低潮期找不到出路的孤独和彷徨。但是二者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同时 ,二者在艺术表现和艺术渊源以及艺术影响方面有相似和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1.
喜剧是以可感的现象对本质实体的自否定为冲突式,从而造成笑的喜剧效果.现行的"小品"演出,大体具有这种喜剧性,因此被称为"喜剧小品".这一效果虽然实现了属于审美范畴的喜剧性,但却不能标示出作为艺术体式的喜剧特性.而"小品剧"的定名,既可确立其戏剧的艺术体式,又可使其有表现喜剧与正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概括了电视小品喜剧精神的艺术传承与审美内核,从喜剧语言、喜剧表演、喜剧结构几个方面分析了喜剧精神的艺术表现,探讨了小品艺术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The Comedy of Manners has been studied by scholars as a comic genre since the appearance of Restoration comedy, but the problem of defining it remains unresolved. The study distinguishes among the features of “manners”, “wit” and “intrigu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medy of Manners has retained its own peculiar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Restoration period, thus suggesting that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medy of Manners as a genre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the days when it thrive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the genre evolves be taken into account so as to make a better study of the genre today.  相似文献   

14.
台湾戏剧家黄美序的戏剧创作有意识地从传统中寻找"活根"。他惯于从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中采撷生动的戏剧素材,从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人生哲理与批判精神,向戏曲、曲艺等民族民间文艺借鉴艺术手法。其喜剧美学沿着几俗性与趣味性两个向度展开。  相似文献   

15.
被称为“第四产业”的化产业作为21世纪全球两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界的重视,也有望成新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喜剧是最受大众欢迎的审美形态之一,而它同时又是制作、编造的艺术,每一种艺术形成都有其表现喜剧性内容的特殊手段,影视艺术是所有的艺术样式中诞生最晚,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最深的一种。本从摄憬影、画面、声音、蒙太奇等方面揭示了影视艺术语言所蕴含的创造喜剧性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自觉地致力于喜剧创作且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 ,这种自觉的戏剧行为与他对戏剧艺术的理解、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的剧作的服务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李渔虽然身负盖世才华 ,却始终与功名无缘 ,不得不以近于帮闲的身份为达官贵人演剧佐觞 ,在悲剧的人生面前 ,他却以喜剧创作自娱娱人。他对现实不满却不能与所厌恶的社会现象一刀两断 ,因而 ,形成了思想上的深刻矛盾。这种思想矛盾导致了创作中的喜剧精神 ,从而驱使他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17.
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的互渗——铁凝小说的风格特征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喜剧因素的互渗是铁凝小说的风格特征之一。这与铁凝对幽默的独特理解有密切关系。她主要通过反讽和荒诞手法制造喜剧性效果,但在喜剧的背后却渗透着强烈的悲剧性。因此,喜剧品格和悲剧精神在铁凝小说中实现了统一。这包含了铁凝对生活本质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标志着铁凝对喜剧观念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论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是两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诗性精神是指出乎原始冲动的、自发的抒发情感的精神,文学精神是指为了艺术的与审美的,自觉为文的精神。诗性精神(抒情精神)与文学精神(艺术精神),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关系并非以对立为特征,两者往往表现出程度不等的重合。在界说范畴、描述特征、辨析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魏晋玄学思潮中士人心态异化的情形为实证,可以发现社会文化思潮加之于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的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只是从哲学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得出的源泉论。这种源泉论适用于一切精神意织领域。"艺术作品的源泉是想象的自由活动","中得心源"等源泉论则是从文艺创作论、从文艺心理学得出的源泉论。社会生活源泉论与"心源"论入思角度与着眼层面不同,它们彼此并不对立。对"过去的文艺作品"在文艺源泉中的作用也不应该忽视。  相似文献   

20.
以李石岑对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批评为楔子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是以生命的艺术精神为鹄的。道德、科学、宗教价值固然重要,但是,真正引领未来世界文化的应该是艺术精神。同样,"境界"的高低也不是单线上升的路线。李石岑从历史和逻辑证明了艺术胜境才是符合生命的本质旨归。他的观点彰显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重"情"的理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