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汪曾祺是新时期小说语言观从工具论向本体论转变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理论话语、评论话语与创作实践互相支持,在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汪曾祺有关"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观念包含了"语言即内容"、"语言即文化"、"语言即风格"等不同认知维度.剖析汪曾祺的小说语言观,可以管窥语言学转向背景下小说语言观念变异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
语言学史上存在着以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和以理性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两种对立的语言观。经验主义语言观将经验视为知识的唯一来源,认为语言知识的获得是人类在普遍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对语言经验进行归纳与建构的结果;理性主义语言观以抽象的理性主义原则为主导,是将语言视为脱离外在经验,脱离现实的物质生活和人们的社会交往的唯心主义语言观。语言学史上的这两种传统语言观都无法解决人类语言知识的习得问题。作为乔姆斯基语言观哲学基础的"自然化的理性主义"与作为马克思语言观哲学基础的"实践观"的共同性在于超越了经验主义传统与理性主义传统,从而解决了经验主义语言观和理性主义语言观无法解决的人类语言知识的习得问题。但乔姆斯基语言观的哲学基础与马克思语言观的哲学基础还存在着巨大差异,由此导致了二者对于语言理解的分歧。  相似文献   

3.
钟玖英 《江淮论坛》2008,(2):131-135
钱毅是我国第一个注重学习、研究、运用大众语的知识分子.其大众语言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大众语言能力观、大众语言本质观和大众语言实践观.钱毅的大众语言观深刻而独到,对今天的语言研究者依然具有指导价值,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语言观是诗化语言观,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本体论上,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根本意义上的诗;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上,以境域式的显示关系代替了线式的揭示关系;从对语言诗化本性的思考和表述上,采用文学化的思维和表达策略。海德格尔的诗化语言观是对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反思和批判在语言问题上的延伸,即扬弃主流语言哲学传统的主体性的理性主义语言观,建构一个非主体性的诗化语言观——这在西方20世纪诗化语言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王光和 《殷都学刊》2009,30(3):120-125
胡适倡导的以语言变革为核心任务的文学革命促进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现代转型,但学界对其语言观念的研究至今仍然不够充分和深入,大多只是把它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附件进行筒略评述.本文主要从语言的认识论、进化的语言史观、国语体系的确立和白话文的西化特征等四个方面对胡适的基本语言观进行解读和审视,重新评价他在现代汉语国语(普通话)标准确立过程中的历史贡献以及在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7):239-243
语言保护工作在中国当前语言发展规划中非常重要。中国的语言保护观从形成到完善经历了"语言文化遗产保护"和"语言资源保护"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语言观主要关注语言的人文性特征,后一阶段的语言观则兼顾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因此,"语言资源保护观"是对"语言文化遗产保护观"的完善,而中国当前正在实施的文化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正是在"语言资源保护观"的思路下开展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西方语言学转向,普遍呈现出拒斥形而上学的语言之思及语言观变革。超越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语言思想可以回溯到维科的诗性思维和诗性语言、荷尔德林的诗意栖居理想、狄尔泰的生命体验哲学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20世纪海德格尔的诗意生存论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进一步探寻超越形而上学的语言道路。深入阐释20世纪西方语言学转向语境下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的语言观,对于深入把握语言学转向的思想逻辑与当代语言观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康建常 《殷都学刊》1998,(4):92-95,106
本文着重探讨了先秦思想家荀子对语言的认识,将其语言观归纳为:荀子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和逻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具有稳固性和发展性;语言应该规范化;汉语分为方言与共同语两种;语言具有很大的社会功能等。他的这些语言观与时人相比,是十分进步、科学、卓越的,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受阶级与时代的局限,荀子的语言观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古代诗学语言观在本体论各异的儒、道、佛禅语言观背景理论中展开,这三种语言观分别探讨了语言与伦理、语言与宇宙本体、语言与自我心性的关系,对古代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代诗学语言观有着潜在的共时性和历时性逻辑结构,其本质特征表现为:工具性的语言功能论、悖论性的语言特征论和体验性的语言本质论。古代诗学语言观有着强烈的人文色彩,是一种人本主义的诗学语言观。  相似文献   

10.
肖翠云 《江淮论坛》2021,(6):180-186
"言意合一"是朱光潜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观念.以其为理论基础,朱光潜修正了克罗齐美学的不足,建构了自身文艺美学体系,阐述了音义协调一致论、内容与形式一体论等重要观点,并运用于文学审美批评实践."言意合一"语言观与2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有相近之处,具有朴素的语言本体意识,为中国新时期本体论语言观的形成和确立提供了本土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沟通信息、联络情感的工具。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把好语言关,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给学生以关的享受。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语言体现着境界关、心灵关、震撼美和艺术美,作为教师,必须从内到外加强语言修养。  相似文献   

12.
语言起源的传说揭示了语言并非一种客观的存在物,它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与人和人的身体分不开的。语言是人的语言,人是使用语言的人。人彼此彼此甚至亦此亦彼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的语言表达的意义是一种不过度的动态的稳定。这种稳定来自人挺身于世的存在:不过度是人的社会性要求的,动态是入的个体性要求的,而稳定就是最普遍最宽广的中间地带。  相似文献   

13.
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对语言的研究发生了质的变化,语言不再是进行哲学研究的一种训练和准备,而是被当作一种描述手段进行哲学反思,语言上升到了本体的位置:语言不仅是我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手段,更主要的是我们用来完成行动的方式,是存在的一部分。语言研究不仅是语言学的任务,它涉及语言与思维、语言与行动、语言与世界等重大哲学问题,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我们才对语言有了真正的认知。从哲学层面来思考语言必将会使语言分析更为深入,见解更为升华,运思更为锐利。  相似文献   

14.
创世纪神话以神说的方式表明语言对于人的先在性;而"神说"性别秩序成为造人神话的核心内容,语言在此成为性别无序到有序的唯一通道。在语言型神话中,父/男权制性别秩序话语,同时也被形象地赋予"天赋"的性质。一种性别意识形态正是通过神话语言的言说,造成了天经地义的既定与存在。神话在讲述语言开辟世界秩序的同时,也把"语言-父/男权体制话语-文化"三位一体地根植在人类意识之中。通过对神话如何彰显语言神力的叙事分析,可以发现与其语言观同在的性别观:"神说"既揭示了语言的文化本质,也揭示了性别文化的语言本质。  相似文献   

15.
论述影响外语阅读的各个语言外因素的内容与作用,以及教师应如何利用语言外因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语体作为一种适应交际需求而产生的语言运用体系,有鲜明的时代性.网络语体是在新媒体网络语境中产生的为实现信息交流而兼具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特点的新的混合性语体.语体仿拟、跨体写作、网民年龄层次的跨越性都反映了网络语体的多样性;渗透与交融手段的运用促成了网络语体的混合性特征;数字语篇的互动性回应模式使网络语体区别于纸质文本而具备了动态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语言发展的主要内容是语言内部结构某些要素的变化、补充、消失。本文阐述语言发展的“滚动模式” :将语言发展、变化的过程视为滚动前进的球 ,即语言球 ,进而阐述语言球的三个组成部分—基本成分、新生成分、历史成分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以语言发展“滚动模式”为理论依据的语言规范三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语言具有神奇的力量;语言是主动创造的而不是被动反映的;语言不仅是工具而且是本体。这些在今天似乎很“前卫”的见解,实际上是古代人的常识,根本不用等到20世纪所谓的“语言论转向”。早在《圣经》这本世上最大的大书中,其最平凡、最朴素也最神奇的一句话就是所谓“太初有道”  相似文献   

19.
陶红梅 《江淮论坛》2011,(1):188-191
语言包容性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必需具备的特性。本文从音译法、意译法、音意结合法和中式英语法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指出英语之所以成为现代世界强势语言,是因为其所具有的较强包容性。  相似文献   

20.
语言活力、语言态度与语文政策--少数民族语文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布 《学术探索》2005,(6):95-10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许多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国家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制定实施了正确的民族语文政策,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文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对促进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族语文的使用和发展情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语言活力方面,除少数几种民族语文具有较强活力外,大多数民族语文由于使用人口少、使用范围窄、使用水平低而丧失活力,建国后新创制的一些少数民族语文由于难以适应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面临困境,一些少数民族语文由于使用较少而成为濒危语言。在语言态度方面,为了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在保持、传承本民族语文的同时,自觉选择汉语文的学习和使用,双语学习和双语教育成为民族群众语文学习的一个普遍趋势。基于民族语文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新时期的民族语文工作应把握这样几点:第一,必须高度重视民族语文在民族政策中的敏感性,增强大局意识,把坚持语言平等,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提倡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作为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重要纽带。第二,保持民族语文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依法开展民族语文工作。第三,从各民族的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根据不同民族的需要和不同的语言态度,分别制定具体的民族语文规划,慎重、稳妥、积极地开展民族语文工作。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要充分贯彻自愿自择的精神,切实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意愿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