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宪法之下的天皇制虽然已经从战前的神权天皇制转换为现在的象征天皇制,但象征天皇制之下的天皇所具有的"神格"与"人格"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日本宪政的解释中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冲突,依然对现今的日本政治与社会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天皇制对日本社会而言是一种仪式性、宗教性要素,由此不断地酝酿、强化历史地形成的民族性的国民意识.  相似文献   

2.
日本对近代民族国家的打造是凭借“民族主义”的教义来实现的,但其切入的途径则借助了本国“氏族政治”这一传统资源,即以“国体论”下的天皇制和神道教等名义,将岛内散在的氏族部落力量整合成一体化的民族力量,形成岛国型的民族主义,再用被想象和创造出的所谓“大和民族主义”的精神与原则去建构“近代国家”,创建了至少在形式上与西方近代国家十分相似或相近的近代民族国家,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与近代国际政治的接轨,巧妙地完成了一次政治与社会的近代转型。但若揭去头盖,抹去粉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依然是氏族政治的古老面容。  相似文献   

3.
近代天皇制的理论结构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王金林《明治宪法》、《皇室典范》、《军人敕谕》和《教育敕语》是构筑近代天皇制理论体系的重要文件。本文拟根据上述文件,对近代天皇制的特征及理论结构作一简略的剖析。一、从《明治宪法》看近代天皇制的多重特性曾经参...  相似文献   

4.
"天皇制"概念由日本共产党最先提出,是该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近代日本国家体制和政权结构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是日本共产党与党内的解党派和劳农派进行激烈政治斗争的产物。二战后,日本共产党"打倒天皇制"的呼吁引起了日本社会对"天皇制"的激烈论争和反思,使得"天皇制"成为日本社会各界共享的政治术语;但"天皇制"的原初概念被有意肢解,最终演变为"以天皇为最高权力者的日本国家体制"的广义性概念。与此同时,随着日本国内外政治形势的纷纭变化,日本共产党由反对和否定"天皇制"转变为认可并尊重"天皇制",但仍不放弃在恰当时机"废除天皇制"的战略目标。重新审视日本共产党为反对"天皇制"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或能为我们清醒把握和研判"天皇制"的功能作用与发展走向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武心波 《日本学刊》2004,(1):136-149
日本是个"特殊"而"古怪"的国家.笼罩在民主国家光环下的是传统的氏族政治原则.天皇制虽在政治领域失去了"硬权力",却在传统的文化领域拥有了至高无上的"软权力".近代国家神话的幻灭,使国家成为"恶",而被美国人改造后的国家因背离了日本民族熟悉的认知体系(国体)而显得陌生与苍白.国家的功能因被阉割而沦为"半主权国家",但"吉田路线"这一因祸得福的选择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使日本成为冷战时期的最大赢家.  相似文献   

6.
肇始于明治时期的绝对天皇制早已于二战结束后被取代,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以天皇陛下万岁为象征的昭和精神与其他各种时代精神混糅于诸多日本人的精神底层,围绕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的较量近年来越发激烈。本文论述了大江健三郎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和选择,尝试分析了大江所追求的时代精神以及他与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进行对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国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属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天皇只能根据“内阁的建议与承认”“从事宪法规定的有关国事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能”。这种天皇没有任何实权、仅具象征意义的天皇制,史家一般称之为“象征天皇制”,以区别于战前那种天皇拥有极大权力的专制主义的近代天皇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君权神授;二是法由天定;三是法由神判;最后还包括天罚的内容.无论从法律的基础、来源、审判还是惩罚等角度来说,夏商周时期的法律无不包含着浓厚的神权因素.与西方的教会法相比,夏商周时期的神权法因其与祖先崇拜和王权的紧密联系而独树一帜,并最终经由天人合一而完成了从神法到人法的转变,这一转变的结果决定了中国几千年的法律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平成时代的象征天皇制处于连接昭和时代及令和时代的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日本国宪法》中所规定的天皇"象征"作用在平成时代被赋予了全新内涵。明仁天皇既对昭和时代形成的宫中祭祀、接受"内奏"和"侍讲"以及开展"皇室外交"等一以贯之地系统继承,同时也在拓展"公务行为"边界、主动提出"生前退位"、运用大众媒体表述心迹等方面进行了有别于传统的突破创新。平成时代的象征天皇制以其富有"继承性"、"革新性"、"大众性"和"世俗性"的鲜明特征,彰显了明仁天皇及美智子皇后联袂主导形塑的"平成风格"。  相似文献   

10.
日本近代天皇制军国主义的确立云南大学历史系徐康明日本是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欧北美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刚刚踏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候,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生产的集中程度,都远较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天皇制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战前的专制主义天皇制已经不复存在.根据《日本国宪法》的规定,天皇作为日本国的“象征”和国民整体的“象征”被保留下来,但已不拥有任何实质性的政治权能。历史上,日本的天皇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对于日本封建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于近代日本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都曾超过重要的作用。但是,当这种制度妨碍新的统治集团扩大其权力的时候,它也曾名存实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相继出现的"文化民族主义"和基于"自由主义史观"的历史修正主义思潮,使"历史认识"问题成为日本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本文通过解读安丸良夫的《近代天皇观的形成》,从民众思想史的角度,分析近代天皇观的内涵及其伪造性,并通过阐析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所具有的象征性、权威性、统合性、禁忌性以及回避战争责任意识,揭示天皇观与日本"历史认识"误区的结构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军占领下,根据《波茨坦公告》,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通过制定新宪法,确立了象征天皇制。象征天皇制间题在战后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就此间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政治的发展史上,古代的日本政治长期在权力与权威分离的二元权力下运行,但在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 "王政复古"后,近代的二元化权力体系由古代单一的二元化权力体系嬗变为多重的二元化权力体系;战后,二元化权力体系表面上似乎已不存在,但依然在象征天皇制下的议会内阁政治中隐性存在.  相似文献   

15.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水死》问世之后,其中引用夏目漱石名作《心》的"时代精神"段落、一直是国内日本文学研究的热点。假如从漱石文学一贯的"未来视角"入手分析,就能发现小说中的角色除了推动情节的作用外,还有国家性的隐喻功能,即"我"代表大正日本而"先生"代表明治日本。小说中的"时代精神"也因此具有了个人层面与国家层面的双重含义。对"先生"自杀身亡结局的安排,不仅表达了作者呼吁青年人警惕"个人主义"的误用,更是他向发动侵略战争的天皇制所提出的强烈批判。  相似文献   

16.
王凤显 《社科纵横》2008,23(11):102-104
从分析孙悟师父的真正身份入手,认为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唐僧师徒去南天求佛取经历程的描写,揭露和批判政治与神权结合造成的社会黑暗,阐述政权与宗教相分离的治国安民之道.  相似文献   

17.
高洪 《日本学刊》2005,(4):96-107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近代天皇制政府为了增强其统治的“正统性”和“有效性”,拾起复兴中的神道教义,鼓吹“天照大神”庇护下的“皇国神运”。伴随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对外侵略扩张,神道与明治政府结合得愈加紧密,逐步成为君临天下的“国家神道”,进而国家神道终于超越了所有宗教信仰,成为国教。“德意日法西斯军事同盟”形成后,天皇制政府为了将日本国民牢牢地捆绑在军国主义战车上,在实行严酷的政治专制的同时,以国家神道统摄民众的精神世界,使近代日本国家发展走向歧途。  相似文献   

18.
现代所谓日本在唐朝以前还是一个被称为"倭"的国家,从"倭"更名为"日本"表面上只是国号的变动,实则背后蕴含着重大的理由--日本开始寻求与中国对等的国际地位.结合公元7至8世纪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不难看出,看似单纯的"正名"却标志了日本民族意识的觉醒.从这点上讲,"日本"国号的出现与明治维新以来近代国家意识在日本的萌芽有着等量齐观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日本集团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在近代表现为家族主义国家观,成为巩固近代天皇制的重要工具;在现代表现为皇国主义国家观,被军国主义者所利用发动侵略战争;在战后则表现为"日本式经营",成为推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20.
明治十五六年前后始,日本自由民权运动,为天皇制权力所分裂。随之,农民处于拥护天皇制绝对主义的半封建地主制度统治之下,命运殊甚凄惨。如此现状为背景,明治30年代末至大正初期,文坛出现三篇引人注目的农民文学代表作《良人的告白》《土》与《该隐的后裔》。本文围绕这三篇代表作,论述近代"农民文学"的创作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