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月26日中国哲学会和北京市哲学会联合举行了关于孔子的評价問題的討論会。討論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意見。一种意見认为孔子是代表奴隶主貴族利益的,政治立場基本上是反动的;一种意見认为孔子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級利益的,政治立場是进步的懻摰乃?除了对孔子所提山的基本范畴“仁”的理解存在着分歧以外,主要涉及的問題还有:划分当时思想家的进步与反动的标准問題,孔子与他同时代的其它思想家的关系問题,研究孔子的史料依据等。  相似文献   

2.
前些时候,在国內不少报刊上,曾一度展开对孔子的阶級性的爭論,现就孔子的“仁”学,从“仁”学的意义、范围、政治目的,主要內容和作用等各方面来論証孔子的阶級性;論証孔子思想所代表的阶級利益;論証他的“仁”学在当时社会所起的作用。 (一) 春秋战国之际,正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开始过渡的一个过渡时期的社会。这时候,血緣氏族的紐带正在日益崩潰,新兴地主阶級势力正在日渐发展,人与人之間的关系应該怎样重新处理,从而解决或緩和阶級与阶級之間的矛盾呢?由于各个阶级  相似文献   

3.
在思想的“普遍性形式”問题的討論中,馮友兰先生为要证明“思想的超阶級性”,找出了一条十分重要的論据,那就是他的“君”“师”分工、“道統”与“治統”相对抗的理論。在我們看来,这个理論的实质,无非是要人們承认一定的思想不是为一定的政治、一定的阶級服务的,因而这种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就真的是超阶級的,真的代表与“一个阶級的特殊利益”相对立的“全社会的普遍利益”。这里,馮先生不过“为了表明自己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又把思想“变成在历史上代表着‘概念’的許多人物”,以为这样一来,自己关于  相似文献   

4.
馮先生区分了孔子“仁”的阶級內容和普遍性形式两个方面,认为孔子“仁”的思想的阶級內容:“克己复礼”,表現了孔子思想的阶級局限性;其普遍性形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話的“純粹字面意义”,表現了孔子思想的进步性,表現了封建阶級的新的阶級意识,在当时反奴隶制的斗爭中成为有重大革命意义的斗爭口号。馬克思主义者认为,每一个剝削阶級在其革命时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都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会全体成員的共同利益。与此同时,馬克思主义者还特别指出两点:一、由于剝削阶級的利益和被剝削的“其余非統治阶級”的利益是根本对抗的,因此,他們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会全体成員的共同利益的办法,不得不是实行欺騙,把自己的思  相似文献   

5.
历史系金应熙敎授于《学术研究》一九六三年第四期发表了《評刘节先生的以人性論为核心的唯心史观》一文,对刘节反对馬克思主义的阶級分析方法的主要立论根据——人性論,进行了分析批判。文章的第一部分揭露了刘节的人性論的实质。首先指出目前我們与刘节关于方法論的爭論,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之爭;刘节的主要論点是以“超阶級”的人性論为核  相似文献   

6.
赵纪彬先生在《论语新探·释人民》中,对“人”、“民”两字用了不少篇幅,进行了考证和论述,得出的结论是:“‘人’是统治阶级,‘民’是被统治阶级,所以孔丘对‘人’言‘爱’,对‘民’言‘使’”(《论语新探》第三页)。又说:“‘民’是奴隶阶级,‘人’是奴隶主阶级。”(《论语新探》第二十六页)等等。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对此结论,有的学者采取了不理会的态度,有的也作了一些与此不同的阐述(见《郑州大学学报》七八年三期三十八页)。但是有的同志,至今还作为不可动摇的定论来引用。我在《关于孔子“仁”的思想》一文中曾说:“孔子的‘爱人’是泛指,有普遍意义,不是指特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本文只是对“仁、知、勇”的分析,探索孔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在奴隶社会里,“仁、知、勇”就作为奴隶主贵族上层人物的一种完善品格。当时,人格的核心是“忠君”,是臣对君的政治态度体系。到孔子时,其内容更充实,并把它推广到更为广泛的阶级、阶层中去,作为这些阶级、阶层的人格模式。这就使得后人得以通过剖析“仁、知、勇”的含义,探索孔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孔子的人格结构——“仁”、“知”、“勇”“仁”孔子“仁”的含义既广泛又深奥。所以儒家学者称之为“众德之总”。(《六经  相似文献   

8.
一、论孔子的仁与为“仁之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仁相为表里的是礼。从《论语》中所显示的孔子思想,仁确是孔子的思想核心。《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大戴记·王言篇》:“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从孔子全部思想来看,“爱人”,确是仁的最根本的意义。 孔子在答子贡和仲弓的问仁时,曾说到仁以及达到仁的“仁之方”,《论语·雍也》篇:  相似文献   

9.
刘节先生研究哲学与史学,喜欢旁及艺术。这在解放前已有先例。例如在《意識与观念世界》一文中,就曾經大談过人的“梦境”与“觉境”,及其与艺术的关系。近年,在《孔子的唯仁論》一文中,也有一整段文章談及艺术,力陈‘仁’即是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0.
賈誼(公元前200—168年)是汉朝初年最大的哲学思想家和杰出的政論家。作为一个政論家,賈誼站在地主阶級的立場,討論了有关維护地主阶級政权的根本問題,并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他的《治安策》对于巩固地主阶級的統治起了重大的作用,成为后来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哲学思想家,買誼继承并且发展了老子和稷下唯物派的唯物主义思想。这表現在他所作的《道德說》(《新书》卷8。以下引文依卢文弨校本)。这篇論文,以前人都忽視了,以致其中的錯字很多,有些地方不甚可解。但就其可解者看起来,这是汉初一篇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这篇論文可能是贾谊十几岁时候作的。这篇論文开始就說:“德有六理。何谓六理?曰: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  相似文献   

11.
再论孟子     
我在《孟子思想的阶级实质》(载《江海学刊》一九六二年第九期)一文中曾指出,孔子是没落奴隶主贵族的代表,而孟子则是由氏族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这一论断,曾遭受过一些非难.本着实事求是、探索真理的精神,再作一些补充论述,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12.
“抽象繼承法”的基本特征是閹割古代思想家的哲学命題的具体內容,使其变成为超时代、超阶級的具有所謂“一般意义”的抽象命題,然后把这种抽象命題运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阶級。这种“抽象继承法”为那些想把古人复活起来的人們提供了方便的武器。刘节先生就是运用“抽象继承法”复活孔子的一个典型。他把孔子的“仁”和“礼”的思想的历史內容和阶級內容一笔勾銷后,宣称:“仁”和“礼”都是“抽象的、倫理学上的名詞”,“不带有古今的限制,也不帶有阶級的限制”。因此,孔子的思想不仅“能牢籠几  相似文献   

13.
一包世臣是第一次鴉片战爭前后的一位爱国、进步思想家,是近代地主阶級改革派经济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和修养的人物,对当时的政治、軍事、经济、財政以至若干技艺方面的問题,他都有所論述。他的经济思想,尤其是近代的一份值得重視的思想遺产。包世臣,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涇县人,生于1775年,歿于1855年。在他生时,清朝統治下的康、雍、乾“盛世”,已处于桑榆晚景,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矛盾,已发展到十分尖銳的地步。社会財富日益集中于貴族、官僚、紳士等大地主以及与他們結納在一起的大商人手  相似文献   

14.
“氓”的身份问题,是研究孟子思想和中国古代历史分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962年史学界曾展开过讨论。杨荣国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一书中曾提出“氓”的身份是奴隶,以后李荫农同志在《学术研究》(广州)1962年第3期《关于孟子的阶级划分论》一文中,提出与杨荣国相反的意见,认为“氓”的身份是自由民,是指从别国迁来侨居的自由民,这个意见发表后,《学术研究》1962年第4期又发表彭殷雒同志《论“民”“氓”“野人”草莽之臣的阶级地位及孟子政治思想》一文,认为“氓”是周族奴隶主统治下殷族奴隶,他们愚拙无知又被刺目而盲。《诗经·氓》诗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是工商食官的商业奴隶,所抱的布是奴隶主阶级的,并非他自己所有。同时又有  相似文献   

15.
据郭沫若同志说,“仁”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在孔子以前,没有“仁”这个字。孔子多次论述“仁”,光在《论语》一书中,涉及到“仁”的就有58条,共用“仁”109次。我们同意前人的这一观点:“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广东历史学会最近举行学术座談会,进一步批判刘节以資产阶級人性論为核心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和錯誤的方法論。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刘节一年多以来,先后在《学术研究》杂志发表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問题》《孔子的‘唯仁論’》《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墨子的兼爱和实利思想》等四篇文章,系統地說明了他的历史研究的观点和方法論,从而比較全面地暴露了他长期所坚持的反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引起了国內学术界的注意。全国有关的主要学术刊物和部分报紙,陆續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座談会記录,对刘节的錯誤历史观点进行严肃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建立自己伦理思想体系的思想家。孔子的伦理思想体系带有明显的特征。伦理思想政治化、政治思想伦理化,是孔子伦理思想重要特征。孔子伦理思想还注重个人自我修养的作用,在其伦理思想体系中还明确提出了关于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孔子以“仁”为核心内容的伦理思想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风气都有许多借鉴的作用,孔子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刘节先生最近两年来在《学术研究》中发表的几篇文章。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以超阶級的人性論对抗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阶級斗爭的学說,是以人性的发展史代替阶級斗爭的历史。而他的思想渊源,則主要是程朱理学。关于这点,我在去年十二月  相似文献   

19.
从“仁”字的起源、本义,从孔子所生活年代即春秋时期“人”字的具体历史含义,从“爱人”当时的情境所指和阶级属性,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孔子的“仁爱”是爱有差等,是受“礼”制约之下的“爱人”:不是爱所有人,而是爱“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即爱贵族,爱“大臣、群臣”,爱“地方长官”。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等级人学的思想,其实质乃是为了“复礼”而“克己”。  相似文献   

20.
从“仁”字的起源、本义,从孔子所生活年代即春秋时期“人”字的具体历史含义,从“爱人”当时的情境所指和阶级属性,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孔子的“仁爱”是爱有差等,是受“礼”制约之下的“爱人”:不是爱所有人,而是爱“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即爱贵族,爱“大臣、群臣”,爱“地方长官”。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等级人学的思想,其实质乃是为了“复礼”而“克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