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上一次讲了老子之道,今天讲庄子之道。讲老子分为七个部分,讲庄子也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庄老同异。第二部分介绍"内圣外王之道"的内涵。第三部分讲庄学三义。第四部分讲庄学四境。第五部分讲道术九阶。第六部分是举例说明,如何按照三义、四境、九阶,成为庄学至人。最后第七部分是小结,介绍庄学的后世影响。一、庄老同异老庄是道家两大代表人物,一祖一宗。老子是道家祖师,道家开创者。庄子是道家宗师,道家集大成者。所以有同有异,有继续有发展。我分为四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开启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而"实践"正是这个实践哲学传统的核心概念."实践",也就是行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主要意指与生产劳动相区别的伦理和政治行为.因此,伦理学和政治学便构成了亚氏实践哲学的主要内容.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伦理学通过对善的思考导向对人的有目的的行为的思考,进而研究统摄一切目的的目的--人存在的意义这一根本问题,从而成为实践哲学的基本科学.而政治学研究的是人在共同体中的自由生活,研究的是善在自由的政治共同体中的实现.伦理学指向道德行为的政治起源,政治学指向政治共同体的道德意义和道德目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从伦理学到政治学,标志着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完成. 相似文献
3.
《庄子》一书,作为一个元气淋漓神韵葱茏的有机生命,体现了玄妙悠邈的哲学智慧,汪洋辟阖的审美想象和挥洒自如的文学才情的完美组合。然探其究里,庄子的哲学和诗情并非平行排列,而是呈因果关系。庄子的哲学情怀创生了他的散文艺术,哲学是因,散文艺术是果,也就是说,庄子的哲学对其散文具有发生学的意义。因此,对庄子散文艺术的研究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技巧分析问题,而应该从哲学人手,寻绎出因果生成脉络,把握住庄子散文这一完整生命的内在构造。本文就试图对庄子的哲学体系作了一个全面的审视和分解,从本体论、主体论、认识对… 相似文献
4.
5.
6.
<正>庄子学说产生于孔子之后的战国时代,作为对老庄思想体系的完成它与儒家学说形成了共同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艺术的显学名说。儒道互补的观点已被学术界人士一再论述,本文仅就儒道两家思想的联系与差异着手,向内发掘庄子散文艺术魅力的成因。《庄子》一书是研究庄子学说的正典所在,它是庄周及其门人后学的著作集成,凡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的《内篇》为庄周自撰,《外篇》和《杂篇》出自他的门人后学之手。尽管《外篇》、《杂篇》与《内篇》相比,在行文意蕴和思维方式上有些差异,但作为对《内篇》的注释和阐发,在基本思想范畴上是一致的。所以庄子学说和他的散文艺术魅力实际上是融汇在庄子学派的学说和散文艺术中了。 对庄子的研究历来呈现为“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①的 相似文献
7.
8.
9.
中西文化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这在庄子和谢林构拟的审美意向性结构上反映的很明显:庄子的审美意向性结构是向内收敛的;谢林则是向外呈现的。另一方面,庄子和谢林艺术哲学也是异中有同:庄子是哲学的诗化,而谢林则是诗化的哲学,虽然他们各自在求证的方式上略有不同,但都主张哲学和美学是合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篇以众生为教育对象的哲学篇章,《庄子》中包含了道家至深的教育智慧。沿着《庄子》对“大宗师”的界定所引申出来的路向,《庄子》的“师道”哲学分别于“道之维”和“人之维”开显出来。道之维“以道为师”,将抽象之“道”作为终极的人格化“宗师”而学习和效法,强调顺化无为,任生命个体率性生长,反对来自世俗矫伪的异化,追求教育的生命本旨以及天人合一的智慧境界。人之维则通过作为教师的非众生相的出场,体现道家异于常俗的“为师之道”,也就是“师德”:方法上的以退为进,无为而为;人格德行上的德充于内,形忘于外;风格上的“真人”特质与趋向。就其关系而言“人之维”师德哲学实为“道之维”师道哲学的贯注、开显和落实。 相似文献
11.
决策艺术主要类型哲学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用人”、“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处理人际关系”等九类决策艺术以及提高决策艺术水平途径,从哲学角度予以探讨,并引历史上决策名家的决策实践为例证。 相似文献
12.
《庄子》内七篇是一个思想整体,旨在阐述救世思想。对人世间的灾难,人为物役、心为物役的生存境况,庄子有深切的体悟。他提出了独特的救治之方,即从精神修养入手,培养人的逍遥自适心灵,以此作为一般的生存原则,作为处世最高的道德法则,进而作为帝王治世之方略。庄子救世思想的核心是追求精神的自由,即“逍遥游”,究其本质,是虚假的,但又有它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对名与言的考察,构成了《庄子》哲学的重要方面。以名实之辩为背景,名与言的考察既涉及语言形式与涵义的关系,也指向概念与对象的关系。与名实之辩相关的是言意之辩,后者所指向的,是言与意的关系。同时,对《庄子》而言,名言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对存在的“分”和“别”,“道”作为存在的普遍原理,则以“齐”与“通”为内在品格,后者使道与名言呈现内在的距离和张力。“道”能否以名言来把握?是否存在非一般名言的把握方式?以上述问题为对象,《庄子》进一步展开了道与言之辩。对名与实、言与意、道与言等关系的辨析,既展示了《庄子》的多重理论视域,又表现了其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正"生命"历来被视为中国哲学所追求的主题,对生命的领会和自觉构成了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理论特质。牟宗三曾说:"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儒道两家是中国所固有的,后来加上佛教,亦还是如此。"毫无疑问,作为中国思想三大主干之一的道家哲学同样弥漫着浓重的生命气息。李振纲教授新著《大生命视域下的庄子哲学》(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共十章,35万字,该书将庄子哲学含涉在"大生命视域"下,以新的视角诠释着庄子与现实世界的关联,通过这种关联,我们就会发现,庄子思 相似文献
15.
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的角度对庄子<逍遥游>的价值和意叉进行新的阐释可知,老子之"道"与庄子之"道"具有根本的差别,老子之"道"是一个处于"无"、"有"之间的混沌整体,而庄子之"道"则是一个在想象中万物并呈的现象整体.庄子以其之"道"提出了人的精神自由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了精神世界的心灵自由和物质世界的行为自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绝对自由及相对自由,提出了人的四种不同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庄子在<逍遥游>中还广泛地涉及了自由的人生价值观念与政治功利性的人生价值观念、精神世界的真实性与物质世界的真实性、事物的精神价值与实用价值等一系列哲学命题,构筑起内涵丰富的精神自由的观念,并成为其整个人生哲学体系的思想基点. 相似文献
16.
17.
18.
《易经》通过卜筮预测吉凶 ,满足人们行为选择确定性的需要 ,其内容不乏一定经验依据 ,但形式是非理性的 ,充满巫术迷信色彩。《易传》在阐释《易经》的基础上 ,对《易经》进行了相当彻底的改造 ,高扬人的超越信念 ,凸显人的道德精神和理性精神 ,从“天人合一”的高度 ,创造性地构建了儒家人生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19.
《庄子》在“离形去知”的口号下坚持这样的观点,即身体是人在世的基础之维,身体与外物、自然直接相关,并与之有着类似的属性。然而身体中的物性在智虑思维的作用下有变异为物欲的可能,身体应在顺物而无容私的状态下与物相接,这是人在有限性的身体中投向无限过程的契机。身体中本然具有的机制使其与“天”有着相通的可能,故应“乘身”而“藏形于天”,道在身-心的统一体中得以展现。因此若将身体置入对身体的认识以及超越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则可以理解在《庄子》哲学中并存着的“堕肢体、黜聪明”与“形全精复”的看似矛盾的主张。这一内在思路可以概括为由观而知身,知身以乘身,乘身以化神。 相似文献
20.
西方解构主义与《庄子》哲学之比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体现的叛逆精神与西方解构主义遥相呼应,二者有着本质的相似.<庄子>的解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拒绝权威和崇高,反叛主流和传统;二、解构二元对立结构,消解自我中心主义;三、瓦解语言的可靠性,突破语言的樊篱.在解构主义视野下重读<庄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思想内涵,更可以发现<庄子>对人类和社会的人文关怀,为解读<庄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