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书三得     
唐异常 《老年人》2011,(4):43-43
自幼喜读书,让我尝到了读书的快乐,可以说,读书使我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概括起来,我的读书有三得。一得,心里有了个"天下"。我十一岁开始读《孟子》,是以一个儿童幼稚的思维来理解《孟子》的。但我觉得这种理解很可贵,也很纯真,对我的成长进步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姜炳炎 《老年世界》2013,(15):34-34
退休以后,疾病缠身,生活上的麻烦不断,精神上更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每天我情绪低落、心情郁闷,与老伴儿、孩子们总是吵架。有一次去朋友家,我发现她家订阅了《老年世界》,我随手翻看起来,这一看,彻底改变了我。《未晚余谈》栏目中《美丽女人书中来》(2013年6期)文章启发了我,让我有了去读书的想法,我原本就是单位工会的通讯员,喜欢文学,上班的时候想读很多书却苦于没有时间,现在退休了,时间一大把,也正好圆了读书梦。先是和邻居、朋友们借着看,后来就去书店淘,再后来我还学会了在网络上购书。  相似文献   

3.
朱力士 《老年人》2005,(6):24-24
1941年,我在长沙东乡鹿芝岭斐光高小读书。那时,日寇已经占领湘北,形势危急。学校里有位女老师叫魏振立,她中等身材,衣着朴素,为人热情真诚,在师生中威信很高。课堂上,她教我们唱《松花江上》、《长城谣》、《上起刺刀来》和《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极受欢迎。那时,学校设备简陋,只有一架小风琴。上音乐课时,她把歌词抄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4.
《读书吧》自今年第一期刊出后,我的孙女更是对《当代老年》爱不释手了,每期杂志出来之后,她都会一字不漏地输入电脑,学习之余当做课外读物赏读一番。有时同学来了,还打开电脑和同学们一起赏读。孙女高兴地说:“杂志社的叔叔阿姨真是用心,以《读书吧》的形式刊出‘三字经’  相似文献   

5.
张月如 《当代老年》2013,(2):M0002-M0002
自从退休后,《当代老年》就走进了我的生活,慢慢地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精神食粮。相比而言,《当代老年》有许多独到之处:选材精、品位高、版块多、容量大、文图新、可读性强……对于一向喜欢读书的我,《当代老年》无疑是最好的“老伴”。  相似文献   

6.
歌咏乐     
歌咏乐常大年“唱歌使我们快乐向前进,唱歌使我们年轻又活泼。”这首《大家唱》也唱出了我的心声。早在1942年,我在广西柳州实验中心小学读书时,就受到《救亡进行曲》作者、著名音乐家孙慎老师的启蒙教育,从此迷上了唱歌。在抗日斗争中,我在一出名为《胜利进行曲...  相似文献   

7.
来信     
我是《中外书摘》的老读者,至今完整保存着订阅了15年的《中外书摘》一经常睡前翻阅,阅读它是一种文化享受。它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受益匪浅:今年,我已76岁,每日浏览internet,读书,写笔记,记日记。退休生活非常快乐、健康,我觉得这得益于读书。  相似文献   

8.
1979年的一天,几个读书人聚在陈原(1918-2004,出版家、语言学家)的病房里商量办一份杂志。大家觉得“噩梦”醒过来之后该有一个园地。让读书人抒发他们的情怀,不是个人的恩怨,而是呼唤被压抑或被歪曲了的良心。这一年的4月,“以读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杂志”《读书》创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李洪林的文章《读书无禁区》。陈翰伯、陈原、范用、冯亦代、史枚、倪子明、丁聪等屡经沧桑的文化老人,为这份杂志重新焕发着青春的激情。一年后,沈昌文进入《读书》编辑部。  相似文献   

9.
评刊     
王仁农 《中外书摘》2008,(10):96-96
《中外书摘》杂志是我最喜欢的杂志之一,看着它越办越好,好多文章很吸引人,令人爱不释手。为此我长期订阅,凡是因借出而丢失,总想方设法补全。我建议增设“我与中外书摘”、“我与读书”栏目,是想编者同读者联系起来,让读者多写读好书的感受,以及一本好书影响自己一生的感悟。多年来从《中外书摘》中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0.
交流     
汪耀华 《中外书摘》2009,(10):96-96
上海 沈先生 您好,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尤其是喜欢人物传记类的图书。我在贵刊书友会会刊的排行资讯中看到有贵社出版的《黄埔军校的将帅们》,不知编辑部是否提供邮购。  相似文献   

11.
韩少功 《金色年华》2009,(12):42-46
我偶尔去某大学讲课,有一次顺便调查学生读书的情况。我的问题是这样:谁读过3本以上的法国文学?(约1/4的学生举手)谁读过《红楼梦》?(约1/5的学生举手)然后,我降低门槛,把调查内容改成《红楼梦》的电视剧,这时举手多一些了,但仍只是略过半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孕育,相似的外表之下又浸润着各自的文化传统与民族心理。本文通过比较《射雕英雄传》和《三个火枪手》两部作品中所刻画的主要人物,以小见大,探讨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的异同点,由此窥见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我是南华大学的一名学生,受爷爷的影响,很喜欢看《老年人》杂志。有时放假回校,我还要专门带上几本《老年人》杂志,放在床铺的枕头边阅读。室友们不理解我为什么如此迷恋《老年人》杂志,我告诉他们:“你们不知道这里面有很多精彩的东西!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了。”我不迷恋电视,不迷恋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却迷恋《老年人》杂志。她引导我走进老年人的世界,解读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了解他们风流倜傥的年轻时代,也让我从他们的智慧和人生中受到教育和启迪。祝愿《老年人》杂志越办越好!《老年人》杂志引导我了解老年人@欧阳春丽…  相似文献   

14.
生命的硬度     
认识张海迪是在她新的译著《莫多克》的首发式上。此前,我只是从电视屏幕上看到过她,从报刊上经常得知她的一些消息。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就知道,她刚读了小学一年级就下肢瘫痪,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但她却靠坚强的毅力自学成才,并且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年来,我又从媒体报道中知道她顽强地同病魔作斗争,出了散文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江湖人的最深印象大约是他们的“武”。因为人们说到江湖人的第一反应是:他谈的是“武侠”,联系泛滥于文坛艺苑的武侠小说和韩非子所说的“侠以武犯禁”,便会认为有武艺才能算是侠,才能算是江湖人。去年我在《文史知识》发表了一篇《话说游侠》,一开始就说最早的“侠”与武功没有必然的联系。“侠”不是指有武艺之人,而是指有朋友追随的人。  相似文献   

16.
王明浩 《城市》2008,(12):76-77
最近,认真阅读了任致远先生的新作《解析城市与城市科学》,顿觉眼前一亮,收获匪浅。也许我读书不多,但可以说,这是一本近几年来我所读到的城市科学领域内难得的好书。读后,体会颇多,现就以我浅薄的知识把该书的精彩之处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17.
文侠 《金色年华》2005,(3):55-61
那天中午我刚赶写完一部20多万字的武侠小说.就接到地区文联主席兼《桂北文学》杂志社社长、主编白龙打来的电话.邀我晚上一起共进晚餐。前些日子.他曾多次动员我不要停薪留职了.干脆调到文联出任该杂志常务副主编.给他当助手。我猜想他请我吃饭.还是为了此事。我也正有此意思.于是爽快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18.
境界在书外     
张峪铭 《老年人》2011,(11):42-42
宋朝诗人黄山谷有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有此心境,可谓读书成癖了。近日看了周国平的《好读书》一文,他认为读书倒不在于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的最高境界——唯求愉快。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说话时,往往会忘记应有的谨慎。我曾在一本名叫《总结》的书里,就一些青年提出的关于如何读书的问题说了几句话。当时我并没有认真考虑,后来我便收到各种各样读者的来信,问我究竟提出了怎样的看法。对此,我虽然尽我所能给予答复,但在私人信件里却又不可能把这样的问题讲清楚。  相似文献   

20.
说谎     
沈琦华 《中外书摘》2011,(12):57-57
说英国人最爱在读书问题上撒谎。有三分之一的英国成年人撒谎的内容是声称自己曾经读过某些书.据说英国的年轻一代更是如此,超过半数的19岁至21岁的人撒谎说自己在读名著。我回家上网搜了一下这则调查,文末还附了最经常被人们撒谎说读过的十部作品:《魔戒》、《战争与和平》、《呼啸山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1984》、《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远大前程》、《简·爱》、《达·芬奇密码》、《安妮日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