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般认为120回本《红楼梦》的前80回为曹雪芹所作,后仍回为高鹗所续。本文从世传几种不同抄本《红楼梦》、从《红楼梦》部分情节的本意、从程伟元和高鹗的自述,论辩了高鹗续书是不可信的。120回本《红楼梦》系曹雪芹一人所作。  相似文献   

2.
从作者立意看,《儿女英雄传》紧承《红楼梦》而来,相反相成,是《红楼梦》另一种性质的续书。但从实际文本看,其内在精神与《水浒传》声气相通,在至刚(《水浒传》)与纯柔(《红楼梦》)间摆动,作者试图刚柔兼备却终究走向了阴阳失调。  相似文献   

3.
小说插图兴起于宋元,鼎盛于明代,在清末走向衰落。伴随着小说《红楼梦》而创作的清代《红楼梦》插图现存五十多种,独以改琦所绘的《红楼梦图咏》为《红楼梦》绣像插图中流传最广、艺术价值最高。从其艺术特点以及描绘的人物形象与景物环境等可以看出画家精妙的绘画技能,并有助于对小说人物风貌和命运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意象论徐洪火,胡伟文《红楼梦》在运用意象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取事为象,种类万千从楚辞的香草美人到唐诗的忧愁似水。中国古代文学积累了许多脸炙人口的“取象”典范。《红楼梦》的取象范围显然更广更有深度,有自然景...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与《红楼梦》·研究综论贾洪卫《红楼梦》自清朝传世二百多年以来,所展示的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中无限广阔的画面,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探索和研究,成为驰名世界、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长久地吸引着许许多多国内外研究者,从...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对《红楼梦》做出了较为深入的阐释。作者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天人感应”文化哲学的审美化,即天书与人书的诗意融合。从这一基点出发,本文对《红楼梦》的多元视角、非情节化描写、影子描写术、超现实叙事、预言叙事、时空结构的人文色彩等叙事特点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杨泽文 《社区》2008,(32):57-57
有人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部《红楼梦》。的确,不同的人会在《红楼梦》不同的方面为之折服。有人找出了当时的民风习俗;有人看到了人情冷暖,宦海沉浮;还有人独独沉迷于《红楼梦》的精美饮食。《红楼梦》中描写的饮食文化可谓是《红楼梦》的经典之处,其独特魅力并不是因为描写了多少珍馐美味、琼宴豪席,而是从小处着眼,在贾府人的日常饮食描写上做起文章,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意境小说的品格,不仅确立了它作为古典文学的巅峰地位,也对现当代白话小说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现当代意境小说,均直接或间接受到《红楼梦》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堪称是中国意境小说的鼻祖。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语用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女性称谓语的使用情况,主要论述两个问题:阐述了《红楼梦》中的女性称谓语使用概况;着重分析《红楼梦》中的女性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具体有角色认同功能、人际关系指示功能、情感指示功能、交际动机指示功能以及礼貌功能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武建雄 《东方论坛》2013,(1):97-100,114
《红楼梦》对小说传统写法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叙事结构上。主题的复合性使得《红楼梦》在叙事整体结构切分上具有多层次的特点。从宏观建构考察,《红楼梦》采用了单线贯穿、多线并进的叙事方式;从微观结构上看,《红楼梦》在情节组织上具有"生态性"的特点,体现出向传统美学回归的迹象。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一书的语言..多数研究者认为用的是北京话。=1920年,佩之在《红楼梦新评》中说:“《红楼梦》所用的文字,是纯粹的北京土话。”1923年,俞平伯在《红楼梦辩》中说:“《红楼梦》用的是当时的纯粹京语。”1954年,俞平伯在《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一文中又说:“《红楼梦》里的对话几乎全都是北京话”。这些说法一时几成定论,近20多年来,—些研究者开始提出不同意见.他们认为除北京话外,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宗教语言文化例释二题张丽生《红楼梦》里的“阿弥陀佛”解“阿弥陀佛”的颂呼,至今仍可从内地、山区、僻远乡村老人的口语和近前小说、剧曲、平话、传奇等通俗文艺作品中不时地得以听闻、见到,《红楼梦》里也是不胜枚举。──佛教净土宗,是宣扬虔诚“念佛(...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两书合成《红楼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绍良、杜春耕提出《红楼梦》是由《石头记》、《风月宝鉴》两书合成的观点是能够成立的,《红楼梦》中有许多两书合成的痕迹。文章从《红楼梦》中的“石头”旧事;“假作真时真亦假”;爱情故事的错位三个方面对此观点作了深入地探讨与论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当前红学研究中不少人误入歧途的现状,重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深入地讨论了其所取得的学术成就,高度肯定了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一次用文学、美学和哲学的观点系统地研究《红楼梦》的态度、方法和方向,并着重指出,王国维从文学、美学的视角切入,排除掉种种“红外线”式的谬误,抓住了它的根本性特征,在今天来说,依然是高屋建瓴、胜人一筹的。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魇》是文学家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红楼梦魇》的完成过程,是张爱玲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表达情感最后归宿的过程。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16.
哈斯宝和他的《小红楼梦》周双利1973年在内蒙发现了清代蒙族翻译家、文艺批评家哈斯宝所译的《新译红楼梦》手抄本,共发现了四种完整手抄本与一个残本。这个《新译红楼梦》共四十回,是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节译。哈斯宝自己说:“我要全译此书,怎奈学浅才疏,...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伟大作家曹雪芹,以其杰作《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推向高峰。作为古代小说家,曹雪芹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然而,曹雪芹的文学造诣不仅限于小说,由《红楼梦》作品看,他对诗词曲赋等亦有高深造诣。《红楼梦》人物的诗词曲赋各极其妙,且切合人物个性,就说明这点。《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曹雪芹独创,但也广泛吸取了以前文学的艺术营养。以下就《红楼梦》中的二首词曲与前人对比,看曹雪芹对古代文学的继承、革新、创造。一、《红豆曲》与黄花女儿乩坛诗《红楼梦》第28回,写贾宝玉在冯紫英家酒宴上,喝了一支没标曲牌的曲…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文学典籍中巅峰之作的《红楼梦》,在情节事理、人物塑造、场景布置等方面均存在不少相互抵牾之处。文章从《红楼梦》文本中择要列举其悖谬瑕纰,加以分析,探析《红楼梦》是由《风月宝鉴》、《(红楼梦)初稿》和《(石头记)初稿》三部不同主旨的小说合成的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9.
鲁迅对《红楼梦》研究无专著,但从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以及众多杂文中涉及到的有关《红楼梦》问题的评论,不乏真知灼见,至今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本文撮其要而述之。一、廓清了对《红楼梦》的模糊认识,奠定了《红楼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胡适对《红楼梦》进行了有价值的考证,俞平伯对《红楼梦》的艺术性作了肯定,但对于《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特别是它的思想性没有予以重视与发掘。鲁迅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对《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伟大的思想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且有力地澄清了以…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的最后完成者高鹗的文学价值,自今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文旨在说明高鹗在曹雪芹的总体悲剧构建中,完成了从悲剧的必然性到悲剧的深刻性的深层发掘和完善,从而深化了《红楼梦》的悲剧主题,突现了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性格特征,强化了作品的悲剧艺术效果。高鹗对《红楼梦》的续改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