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弦的小说,开拓了新时期“爱情小说”的新领域,已经为评论界所公认。而小说中出现的一组悲剧女性的群体形象,则更使张弦的小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内闪烁着独特的思想异彩。他常常用理性之笔,透过这类悲剧女性对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意识进行反思,同时又对悲剧女性自身的弱质进行公允的揭示,张弦在走过一段漫长的曲折生活历程和思索过程之后,终于以他的小说,小说中所出现的悲剧女性群体形象,在新时期小说坛上占有独特的一席地位。  相似文献   

2.
毕飞宇一直在探寻着一种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用他独特的方式讲述他对文化的反思和人性的思索,并始终贯穿着人文关怀。毕飞宇叙事风格的发展和转变,暗含着作者自身对于生命的理解与感悟的过程。他近期的小说创作中,不仅延续着一种先锋的精神,也饱含了传统古典文学的神韵,从而使其小说在思想深度和创作技技巧上都达到了更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3.
刘庆邦着眼于我国城乡社会结构的变迁,多年来坚持书写农村题材和普通矿工的平凡生活,新世纪以来创作的“保姆在北京”系列小说则将创作视点转移至进城打工的保姆群体,不变的是他对底层百姓的人道主义关怀及对人性问题的深入思索。不论是城乡交叉地带的煤矿叙事所呈现出的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还是“保姆在北京”系列小说中空间权力对进城乡下女性的规约与限制,都表现出刘庆邦小说明显的空间意识,也体现了他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大都有着海明威生活的深深印记。《流动的盛宴》记录了海明威在巴黎度过的青春年华,记录了他人生的多个开端,记录了他的奋发进取,记录了他的落魄与成功,其中充溢着海明威的巴黎情怀。《太阳照常升起》属于半自传体小说,作品的主题带有巴黎生活底色,主人公的原型是作者在巴黎“认识的人”,情节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具有互文性,场景是作者生活过的巴黎场景。海明威的这两部作品或显或隐地反映了他与巴黎结下的情缘。研究海明威的作品,最好结合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小说理论对晚清创作与小说批评的影响很大,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近年来,不少同志对这一理论表示了肯定的意见。有的说它“代表着当时先进文学思想的最高水平”,有的认为“作者已经谈到了小说以形象反映生活的特点,涉及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等问题”,有的断定“他比较明确地揭示了小说形象化和典型化这一基本艺术规律”,因而礼赞它是“高论千言出胸臆”,等等。然而,当我们细读梁启超的有  相似文献   

6.
《工作着是美丽的》是一部融铸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与认识,寄寓着作者人生感慨与生活哲理的作品,是作者倾注了半生心血写就的“人生启示录”,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写知识女性心灵世界的独特创作心态与话语方式;二是重视自我内心倾诉的独特自传式写作方式;三是在“体制化”写作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的独特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雷蒙德·卡佛创作前期最具代表性的“讲述”式小说《肥》,运用讲述的方式间接表现了美国底层平民的艰难生活.在《肥》所构建的叙事世界中,文本双层结构的对比显现出叙述者“我”是作为不可靠叙述者而出现的.外视角与内视角间的视角转换则隐含着叙述者讲述故事的心路历程,暗含了叙述者“我”对第二层结构的虚构.而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相互作用又阐发小说文本意蕴与卡佛现实生活的内在关联,由此还原出第二层结构中隐瞒和虚构的生活真实.卡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底层生活的清醒认识,用小说揭示了“美国梦”背后底层平民的生活真实.他在小说中建构的双层结构既是一种叙事的修辞,又是一种对底层生活的真实讲述.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作家的小说创作明显疏离了前几代作家们所习惯关心的话题,而显示出较为独特的文学追求。他们更关注对“当下现实”的书写,其创作很少有宏大的主题,更多的是对生活表象的个人化体验和书写,他们以“边缘化”的立场和“非代言人”的角色书写个人的感觉经验和隐秘的内心世界,是面向自身个体生命的欲望式倾诉。  相似文献   

9.
19世纪的欧洲文坛上,还没有哪一位作家能象哈代这样以深刻的悲剧意识透视那一时代的历史生活,并凝聚为创作灵魂的。的确,有不少有识之士从哈代的创作中,特别是从他的小说创作中感受到一种深沉而又崇高的悲剧意蕴。他的创作以其独到的悲剧意识,深沉浓重的笔触描绘了社会、人生、自然、文明、性爱、婚姻……,视野开阔,情感凝重,发人深思,悲剧感强。探论哈代的悲剧意识,一是要看他的创作表现,二是要看作者本人有关悲剧的见解。这里所论及的“悲剧意识”并不局限于美学范畴,它还包括作者对社会、人生诸问题的悲剧透视和哲理思索。据此考察,哈代的悲剧意识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是在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上刚刚起步时,作为一个小说革命发难者闯入文坛的。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是在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的。他初期的小说是在“荒淫惨酷,军阀专权”的日本岛国里写成的。回国以后,他又陷入了失业的窘迫之中,受着贫困的煎熬。而且,当时又正处在五四运动的落潮时期,这些不能不影响作家的创作心态。生活环境和作家所接受的文艺思潮,对作家的审美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对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也有极大的影响。身处异国他乡,受着民族歧视的郁达夫在觉醒之后,所最先感受到的是民族压迫和个人的灵魂被封建传统观念所束  相似文献   

11.
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成功的小说家之一,任何派别的文学史家也无法低估他在小说创作上的巨大业绩;晚年,他更以五卷辉煌的《随想录》代表了一代中国知识者的良智,震动了海内外文化界。小说创作的独具风骚与暮年谱写的“天鹅之歌”合力构成的眩目强光,常常使得读者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早年同样风格独异的散文创作.对其早期散文的研究与评论也仍颇显寥落。事实上正如巴金早在五十年代就承认过的那样:“三十年来我一共出版了二十本散文集。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海行杂记》还是在我写第一部小说之前写成的”。仅从1927年到1949年建国前,他就创作和出版了18本散文集,共50余万字。这样庞大的散文创作量,在现代作家中是不多见的。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也自成一家.风格卓著。它们系统地记录、描写和抒发了作者在长期的社  相似文献   

12.
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世俗化特征十分显著。她的小说对市井故事的偏爱,对社会转型期大众心理的细微精确的把握,写作时采取的平民视角,以及对生活点滴的惊人的观察与把握能力,使她的小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毛茸茸”的质感,展现了生活混沌的本相。池莉的小说是现代生活存在困境的镜像写作,借之可以透视作家对于生存困境的思索。在对市民生活的仿真式生态记录中蕴含着作家对“彼岸”世界的悲剧消解和对平民人生生存哲学的肯定。  相似文献   

13.
借助于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和加塔里的“生成”概念 ,着重探索爱尔兰小说家和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主观追求 ,认为他借助于“反”小说的创作形式和写作过程来传递自己的哲学理念 ,即对所谓虚空的“真实”的追求 ,在写作中 ,作者及其创作的人物生成了不可感知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一《呐喊》、《彷徨》的创作,从生活素材到小说的人物、事件和背景的描写,从大的地域方面来看,都与鲁迅曾经生活过的故乡绍兴和北方京城两地有着直接的联系。换言之,鲁迅在创作《呐喊》、《彷徨》时,他对绍兴和京城的社会生活及风情的观察和体验,成为他创作的直接生活来源,并对两个地方作了富有特征性的描写,从而形成了两组具有地方特色的小说。本文中把它们称作“绍兴小说”和“京城小说”。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创作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小说”,为中国小说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普通民众,写出了“人的觉醒”;他用白诱创作,用截取生活片断的方法来显示生活的全貌;他用种种方法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他吸收和借鉴了现代西方小说的经验,使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多样化;他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优秀旗手。  相似文献   

16.
“先锋派”、“先锋文学”作为对当代中国诗歌运动和小说现象的某种指代 ,多年来已广为评论界所谈论。在小说领域 ,苏童可称得上是先锋派的核心作家之一。在他的小说创作中 ,一方面积极实践着先锋的创作理念 ,一方面又尝试着用他所说的“老式方法”进行写作。这“老式方法”中不能忽视的一种便是象征手段的运用。“枫杨树”、女性、生命、死亡……无不被他拈来以构建其作品浓郁的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两栖创作于小说与影视文学的张弦在小说界所产生的影响似乎要大于影视界。其实,深入研读张弦的全部作品,作为小说家的张弦在影视剧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不逊于小说。文章以张弦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其坎坷的人生经历为背景,以其各时期的编剧作品为主线,阶段性地分析剧作的主题揭示与创作倾向,从中窥探张弦影视剧作的内核构成及其在创作过程中对艺术的追求与探索,了解剧作所取得的成绩及在当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而全面了解张弦的思想及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8.
高晓声的小说创作始于1954年。处女作《解约》曾受到重视。在这个短篇里便初步显露出他后来在创作中所表现的、总要努力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来的那种探求精神。1957年,当另一个短篇《不幸》发表之后,他自己生活与命运的大不幸也就开始了。然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戴着“右派”帽子,长期在农村底层生活,“改造”的另一种结果,是使他获得和积累了丰富的农村生活知识和创作素材。确切地说,培养和锻炼了他在二十年后对新中国三十年农村社会生活本质再认识的能力。1979年,他重返文坛后,一篇篇描绘农民生活与命运的短篇脱颖而出,创作的爆发力达到惊人的程度。1979年至1981年称得上是高晓声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9.
于晓威是有着悲剧意识的当代小说家,其创作一直体现着对人、人生、人的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荒诞”是其小说创作的核心性词语。他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审视中发现了荒诞的普遍性和不可抗拒性,可以说,荒诞既是他创作的起因,也是他探索的结论。对处于荒诞中的人的叙写凸显出生命、生存的价值,也使得小说避免了单纯的悲感而彰显出人生的意义。探索的激情促使他不断将艺术的触角延伸至生活的深处,表现出一个作家清醒的理性。  相似文献   

20.
刘绍棠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是一位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走过独特的创作道路并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小说家。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九日,刘绍棠出生在北京通县的儒林村。在小学读书的时侯,他就学着写了不少“小说”,十三岁时,便在《北京新民报》上发表了两篇小小说。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两年后,他写的短篇小说《新式犁杖》获得《河北文艺》小说创作三等奖。次年,他创作的《青枝绿叶》、《摆渡口》与《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