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唐代党项羁縻府州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羁縻府州制度是唐朝对党项族实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它的形成可分为三个时期 :7世纪中叶以前为草创阶段 ,各项制度并不完善 ;7世纪中叶至 8世纪中叶为完备阶段 ,各项措施趋于系统化 ;此后为衰亡期 ,随着夏州政权的建立 ,羁縻府州制度宣告瓦解。其总体趋势是随着中央王朝实力之盛衰 ,党项羁縻府州制度的控制力呈现相对的强弱反应。该制度是唐朝与党项利益认同的产物 ,它有力地加强了华夷民族间的团结 ,对后世王朝的党项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汉末社会动乱,王朝更替在即.汉末诸雄中董卓以军政分离的体制没有达到代汉自立的目的,袁术的直接称帝则受制于献帝的法统,也不得善终.这就使盘踞一方的各割据政权,即以将军府和州府相结合构建的军府,还不具有独立王朝的形态.曹操的军府则在建安元年十一月后,由地方政权成功转制为中央政权,并通过在司空府中增设军事参谋职官、领护军成为司空属官、转化汉尚书台成为军府附属、军府文官权力得到强化、直接削减汉官编制等一系列军政措施,彻底瓦解了汉廷,军府成为新朝廷,曹丕以禅让的方式最终完成了新旧王朝的更替.这一"军府"禅代模式被魏晋以后中古各王朝的建立者所仿效.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辽朝曾经设立了两个“中京”,即镇州和后来的中京大定府。镇州成为中京不久之后,即再度落入中原王朝之手,时间仅隔数日。圣宗统和二十四年中京大定府建成以后,在事实上基本取代了上京临潢府的首都地位,成为辽朝中后期最重要的都城之一。然而,在镇州早已易手,大定尚未建成之时,辽朝曾设立过中京留守司,并任命室昉为中京留守。对此,清儒钱大昕认为“中京”为“南京”之误,此说可备一查,但未必是其真正的原因。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宣慰使司和宣抚使司明代正式成为专门用于治理少数民族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宣慰、宣抚司是隶于兵部的武职机构,负责各自管辖地区的军民之事,有些也隶属于户部,与各府州相同。从其官员品级上来看,宣抚司要稍逊于宣慰司;从其数量设置上,宣慰司的数量要少于宣抚司;从其上下级隶属关系上来看,宣慰、宣抚司在制度与实践中也不是垂直的领导关系。明代宣慰、宣抚司的制度安排,不但不同地区有明显的特征差别,而且与当时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十三刺史部是汉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东汉末年以后,逐渐由监察区划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目前学术界对十三刺史部的起源、治所、职能、演变等问题的专门研究还很少见,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 汉十三刺史部创建于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它是在秦监御史制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地方监察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里说的“监”,即“监御史”。秦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每郡置一监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监御史上承御史大夫,直接受御史中丞指挥,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官。  相似文献   

6.
军源于唐初,为防御蕃部扰边,政府在屯驻戍边处设置军、守捉、镇等军事管辖区。因军事需要而置的军自宋真宗朝以后淡化了军事色彩,但得到了保留,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区划,这是宋代军不同于唐五代军的主要特征。宋代的军虽与州、府并列,但数量很少,作为地方行政管理单位显得不成熟、不稳定。同时,存在“州级军”与“县级军”二重制,对此特殊性需要认真关注。州级军隶属本路;若降为县,则隶于州、府,军使兼知县。宋初所置与州并列的军大部分为太祖、太宗朝尤其是太宗朝所建;军的分布最突出的是北方、西北边境的河东、河北道、关西道。县级军两宋皆置,以南宋为多。另外,“军使”为官名,不是州之下、县之上的行政单位。  相似文献   

7.
浅析唐朝羁縻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颠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其处理民族关系的羁縻政策更是为后世所借鉴和参考。唐朝在总结了历代王朝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以羁縻府州制为主体的羁縻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联系与交往,为唐朝空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唐朝初年平定东突厥后,为利用突厥部族的战斗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周边形势,从而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羁縻府州制度确立后,也的确为唐朝提供了兵源,解决了兵力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从公元前688年设置县级行政单位,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萌芽的出现,其制度发展经历了建立一郡县制、发展一州制、变革一道路制、完善一省制4个时代,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其沿革从未中断,传承也最为完整,这在世界行政制度发展史上是罕见的。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以把握其发展脉络与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隋唐两朝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历史上西域治理的重要时期。隋唐时期出现的西域治理人物、事件、关系相互间紧密联系,不断推动和形成以军事制度为主的制度回应。在这一历史阶段,西域治理历史人物、治理事件和制衡关系重现隋唐治理西域的场境。以军事制度主要代表的羁縻府州制度、都护(督)府制度、军镇屯戍制度形成基本的制度回应,成为隋唐时期西域治理主要制度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明朝中后期贵州侗族腹地基层自治组织执行习惯法的功能进行了探讨,并对该地区普遍存在的“乡公”制度进行了初步研究。贵州侗族地区存在着独特的双重社会组织,适用两套律法体系。府、州、县和土司执行明中央王朝制定的律法,洞(峒)、款组织和乡公执行本民族习惯法一款约,实行自治,具有独特的村寨自治功能。  相似文献   

12.
维州地处唐朝与吐蕃斗争的前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唐蕃的长期冲突中,维州成了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在麟德二年,维州由羁縻州升为正州,仪凤二年、垂拱三年,维州又经历了羁縻州与正州的反复转换,期间也几次被吐蕃据有。在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中,羁縻州与正州的转换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这种事例不乏见于南北方的羁縻府州中,其原因涉及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3.
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拓跋部,唐末五代主要活动于以夏州为中心的今陕北高原与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宋朝初年,其大首领李继迁攻克灵州,易名西平府,都而居之。公元1023年,继迁子德明升灵州怀远镇为兴州,又将都城由西平府西迁兴州(后更名兴庆府、中兴府)。从此到西夏灭亡两个多世纪中,再也没有变迁过。西夏的兴起过程,就是将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向西转移的过程,也是建都兴庆府的过程。本文试就西夏为何能够向西扩张、建都兴庆府,以及建都兴庆府对西夏社会历史有何重大影响等问题,作一扼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行政区划为国家政权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的行政区划工作历史悠久。历代行政区划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它在政治方面考虑多,经济方面考虑少。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因素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秦代到解放前,我国的行政区划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州、郡时期,道、路时期和行省时期。探讨其变化规律,是行政区划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吐蕃时期的行政区划与官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时期的行政区划及官僚制度,是在朗日松赞和松赞干布时初步建成的,在历经了几代赞普王朝后才逐渐完善的。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而产生形成的,它具有赞普集权统治下的众臣分工治理,以及宗教辅佐政治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因此,探究土蕃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必得探究其行政区划和官僚制度,此是其重要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
州、府、军、监并列作为地方二级行政管理机构,是宋代的创置。通常视监为宋代地方行政机构,如同州、府一样,但宋代真正属于州级行政管理机构的监数量甚少。州级监隶于路,有属县,有一套行政官僚机构。而大量的监却是隶属州、府、军、县的物务监。其职能是铸铜钱或铁钱、冶铁、冶银、煎盐、养马、产竹等物务管理,其长官通常称监某监,属监当官,非行政官。物务监至南宋演变为单纯的钱监。另外,两宋监的设置量都呈下滑趋势。宋代州级监与非州级监的二重制值得治宋史者关注。  相似文献   

17.
唐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在其周边广袤的土地上,居住着经济形态不一、语言风习迥异的众多民族。唐中央政府统治这众多民族的一个主要方式,是按民族或部落建立府州,以其原有的酋领、君长为都督、刺史,直接统治本民族,中央政府通过边州都督府和都护府进行管辖。这其中都护府管辖的区域最广,治理的民族最多,对唐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影响也最大。因此,都护府是研究唐代民族关系、唐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巩固等课题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都护府问题作一略述。  相似文献   

18.
改土归流是鄂西历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本文对鄂西改土归流的经过及其前因后果作一概述。 据一些史志记载,从元代起,中央王朝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对愿意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采取招抚政策,给以土司官职,以统治本族人民,这种制度,史志上称为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元朝统治者在总结了前代封建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基础上,也就是在总结了“以土官治土民”的基础上,制定出承袭、考核、朝贡、征调等制度。土司官职按等级分为宣慰、宣抚、安抚、长官或蛮夷长官。元代在今日鄂西自治州境内仍设施州,除了汉族聚居的清江(后并入州)、建始二县设流官外,在土家族聚居的地方,普遍设置了土司,计有施南道宣慰司等十四个土司。明初中央王朝对待元代土司,凡来归附者即以原官授之。其后为了便于控制,还采取将大化小,遂使鄂西土司数目增加到三十一个。这三十一个是:宣抚司四、安抚  相似文献   

19.
以往学界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的研究多采取截取时间剖面进行静态考察的研究方式,文章在陈朝行政区划的两个问题上通过动态考察的方式,结合政治史的视角,得到了与前人观点不同的结论。研究发现,在江北之地入齐后,陈朝为安置鲁悉达部曲,在江南设置了新蔡、高唐、齐昌三侨郡,隶属于北江州,一直延续至太建北伐后部分侨郡尚存在,这在以往为学人所忽视;侯景取淮北后,大量改易行政区划,传统观点认为泾州与石梁为一处,认为泾州当是阳平郡,与石梁异处,这一调整一直延续到北齐和陈朝对淮南统治时期。研究结果对《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等著作的传统观点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20.
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些自治州、自治县面临着撤(州)县建市和行政区划调整的问题。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政治架构之中,民族区域自治形式只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除此之外的其他行政区划单位都不能构成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撤(州)县建市及区划调整导致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流失、虚化与偏离,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形式制约了民族地区城市化的步伐。在城市化进程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应该创新自治形式,增设"自治市",明确城市民族区的法律地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制度和法制确认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新,切实保障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