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和消费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必须研究的一对经济范畴,长期以来,我们重生产轻消费,以致于人们对消费、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消费道德存在着一种错觉。特别是对消费道德,似乎它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所特有的。这种看法失之于偏颇。实际上,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消费道德,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也必须讲求消费道德。  相似文献   

2.
<正> 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道德规范体系中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它统帅着一切道德规范和范畴,体现在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一个道德体系的始终。自从人类出现阶级社会以来,敌对阶级之间的利益不同,它们的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不同的。什么是无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什么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它们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什么地方?认真地研究这一问题,并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对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大力培养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更好地清除资产阶级道德思想的残余,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资产阶级国家对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全面渗入,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关系都有国家的参与和调节,国家对于实现私人垄断资本的运动目的已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现象如果从广义所有制的观点,即从生产关系的总和来看,无疑表现了当代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巨大变化,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我们这里所要考察的,不是这种意义上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而是狭义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即资产阶级国家对生产资料的直接占有。  相似文献   

4.
消费异化现象的实质是人在消费活动中价值本质的背离、主体地位的丧失和人生意义的消解.从道德视角来评价当前消费异化现象,试图从发展与公正相统一、责任与享用相统一、适度与超越相统一的道德向度,通过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定位来判断消费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一)政治经济学中的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一种思潮。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国内主张自由放任,对外主张自由贸易,反对国家的干涉和保护。但是,随着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发生和发展,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经常大量的失业现象的存在,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就迫使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已经失去了“自动调节”的能力;他们为着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开始放弃“自由放任”的原则,而转到所谓“有调节的资本主义”方面来,主张垄断资产阶级的国家对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合力宣传的“国民学说”,是以梁启超的“新民论”为主体的一种资产阶级启蒙学说。国民学说尽管昙花一现,但它是近代启蒙思想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 “国民”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曾使用过。如《左传·昭公十三年》:“先神命之,国民信之。”这里的“国民”是泛指本国的人民,并无特定的政治思想内容。自秦始皇建立并巩固了大一统的专制帝国后,历代史书中就鲜见“国民”二字。  相似文献   

7.
汪雪娇  丛大川 《理论界》2014,(3):189-192
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少数大学生的道德缺失状况亦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在道德境界上缺乏奉献精神;在道德实践上偏重物质享受;在道德观念上以个人为中心;在道德理想上表现为理想追求较低。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观念冲突的社会现状、脱离实际的学校道德教育、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德育、独生子女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应对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对策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即改变道德教育理念、采用道德内化方法、营造培育美德的环境、健全道德的奖罚制度。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的“应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当”在人类生活和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道德“应当”的根据在于矛盾自身包含的否定性,在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实践要求.“应当”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应当”在价值导向和个人行为选择中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应当”的正当性要有逻辑的证明,但归根结底是实践的和历史的证明.对“应当”的思考,总体上是寻求必然与应然、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要善于区分正确的“应当”和不正确的“应当”,不能因为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存在误导和欺骗的“应当”,就贬低或否定任何“应当”.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明确告诉我们:机器不创造价值。那么如何解释在现代自动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显著提高,雇用工人相对或绝对减少,甚至出现“无人工厂”的情况下,资本家反而获得成倍增长的利润?这就是,现代资本家巨额利润的来源问题。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彻底地驳倒机器创造价值论者,才抓住了问题的本  相似文献   

10.
休谟的消费道德思想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在他看来 ,人天生受制于自然的本能冲动 ,受制于本能欲望、自然情感的支配 ,因此 ,必须对人的消费欲望持肯定态度。在消费的目的上 ,休谟主张消费应有利于促进人的幸福。在对人的消费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 ,他一方面坚持效用原则 ,另一方面坚持同情原则。休谟的消费道德思想蕴涵着发展市场经济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对利益的过度追求削弱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导致各个领域出现了"道德滑坡""、道德缺失"等现象。摆脱当代社会的道德危机,必须重构中国当代道德价值观念。本文选取当代道德价值观念中的道德基点、道德主题、道德旨归等几方面的内容来分析,从而达到重建现阶段道德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道德宗教化”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指出了道德宗教化的历史根源,论证了道德宗教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优越性与局限性。最后指出在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中应正确对待和高度重视宗教信仰的道德效应,努力将宗教信仰与道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宗教在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过程中的辅助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忠"字出现较晚,但是其道德内涵却很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忠"与"中"古字相通,表示公中、公正、大公无私;二是"忠"为"尽己"、"尽心";三是"忠"为"诚"、"信"、"敬"等。"忠"在传统伦理思想中,无论与何种德目联系,它都是成立的。"忠"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令德"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包树望 《理论界》2011,(12):89-91
蒲松龄的道德生命实践说明他有着强烈的道德理想追求和道德孤愤感,聊斋道德故事蕴含着这种道德理想追求和对人类道德沦落的孤愤之感,也蕴含着他的道德思想,但此道德题旨在现实中知音难遇,从而促生了另一重的孤愤感。  相似文献   

15.
传统道德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道德上的“完人”,即道德上完美无缺的个人,而现代全人教育的德育理念认为,道德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道德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完人”,即实现人的心智健全和全面发展.道德教育的改革在目标、方式和内容等方面体现着“全人”趋势:培养目标从“道德无暇”的圣人到“心智完整”的社会公民的转变;德育方式从“整齐划一”的宏观宣讲到“关怀备至”的微观疏导的转变;德育内容从灌输“道德知识”到培养“道德能力”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正>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经常标榜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学问。这种抽象的超历史的研究方法,抹煞了经济关系的本质,往往得出十分荒唐的结论。一八三○年的经济危机,成为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的分水岭。从此,资产阶级经济学走向全面反动,日益成为“辩护论的经济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曾经说过:“政治经济学教授虽然在实际材料的专门研究方面能够写出极有价值的作品,可是一旦说到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时,他们中间任何一个人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不可信。”  相似文献   

17.
立足现实需要构建新的道德价值系统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推进的基础之一。“重构”必须遵循四项原则 :人性化原则 ,理性化原则 ,时代化原则 ,现实化与超越化相结合的原则。新道德价值系统是建立在健康合理的道德理性基础上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体系。具体包括 :权利观念和尊重个人权利的行为规范 ,平等观念和平等待人的行为规范 ,信用观念和重诺守信的行为规范 ,责任观念和负责任的行为规范 ,仁爱观念和不计功利的人道主义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8.
论儒家道德在当代的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儒家道德在当代的现实价值黄钊儒家道德是我国传统道德的主干,它由春秋末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首创,后经历代儒家学者相继整理加工、丰富发展,早已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比较严密、完整的道德体系,对我国古代各民族的道德生活实践,产生过无比深远...  相似文献   

19.
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上曾经有过五次较大范围内的关于货币问题的争论。第一次争论发生在重商主义阶段,即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者关心的中心问题是:在货币作为财富的唯一形态的前提下,国家要想致富,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措施来增加国内货币存量?是着重一国的货币差额呢,还是应当着重贸易差额?第二次争论发生在十八世纪后半期,即古典政治经济学兴起时期。这时的中心问题是货币数量论者(其中包括古典派经济学家),对重商主义者的挑战。货币数量论者认为,货币的数量同它所代表的价值是成反比例的,如果商品总量不变,那么货币数量越大,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就越小,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的建立所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道德状况的变化,已引起理论界的越来越深切的关注。其中最为重要的则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即所谓“道德滑坡论”与“道德爬坡论”。两种理论都有着某种事实依据,都能说明某些现象;但同样明显的是,两种理论都只是用一些预先假定的一般道德价值原则去评价现今的道德状况,而对受市场经济影响并且深刻地改变现实道德状况的道德运作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却有所忽视,于是,对同一社会现实,得出了两种相反的评价。当然,在对现实道德状况的评价中考虑道德价值原则是完全必要的。但问题在于,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