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的全方位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现代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现代化仅仅是生产部门的现代化,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农业,是把传统的不发达的农业转变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发达农业的过程;广义的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关系和农村上层建筑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具有衡量标准的历史性、目标与手段的一致性、实现模式的民族性以及涵盖内容的全面性等特点。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视域下的农业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关系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强调人类农业发展对自然的影响以及应该如何处理农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视域下的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都要以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前提。  相似文献   

3.
农业现代化是当代韩国社会转型中又一个成功的范例,它使贫困落后的韩国农村走上了文明富裕的道路。韩国农业现代化是在土地改革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依据工业化的成果,在政府积极的政策引导下由广大农民自发参与完成的,它从根本上改变了韩国农村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以农村土地整理为平台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通过对农村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引出了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土地整理的新的要求,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土地整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不仅提高了土地效益的安排、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同时又增加了许多农业技术创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必须立足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立足于农业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上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全球化经济趋势的加强,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亟需现代化思路加以诠释。文章以我国农业大省之一——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试通过对农村土地改革的基础条件、优势资本的剖析,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寻求方案。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农业人口占80%、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邓小平十分关注。邓小平认为,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一是要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二是要坚持工业支持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三是要大力发展科技,依靠科技解决农业现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理论推演还是实证分析都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农村土地制度作为农村经济制度体系中的基础,不仅是农村社会生产关系优化的主要中介,而且也是农村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主要载体。农村土地制度的适时创新与合理构建,不仅是寻求我国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模式的中心内涵,也是国家宏观农业政策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学术探讨还是实践探索,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与优化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从现实的视角出发,实事求是地讲,与城市经济体制的创新相比,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在内的农村经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地把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综合称为社会基本矛盾,并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性质、解决方法及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邓小平继承和坚持了毛泽东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思想,批判和抛弃了他的错误观点,对这一理论作出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并运用它成功地指导了我国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不仅要从生产力内部诸因素的矛盾对立统一中去探索;而且还必须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内部诸因素的矛盾对立统一中去探索。关于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动力问题,我们认为是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生产关系中的物质利益和上层建筑中的民主集中制。其中的科学技术又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和邓小平对现代化发展途径作出了不同的思考,其哲学基础首先在于毛泽东在现代化实践中没有一以贯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邓小平强调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途径.其次,毛泽东过分地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邓小平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基本矛盾中起着最终决定作用,并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重要思想,从而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除了生产力现代化外 ,它还包括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现代化以及在自由劳动基础上实现的人本身的现代化。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可以归纳为 :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 ,充分发挥其内在的公平与效率 ,保证生产关系的现代化 ;吸收中国文化精华 ,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促进人本身的现代化 ,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全面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四人帮”控制的舆论工具曾经大肆宣扬:“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的改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在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过程中实现的。”似乎没有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不断改革,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始终决定着生产力。可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告诉我们,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  相似文献   

13.
试析毛泽东的现代化目标设计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后,毛泽东提出了我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时间与步骤,但在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政策选择上,毛泽东注重用阶级斗争、政治运动的方法来推进现代化建设;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忽视了生产力发展的本身要求;强调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意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因素,而无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所处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和限制;同时,毛泽东对知识和知识分子、对教育和科学技术在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缺乏重视,从而延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矛盾构成。这三对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它们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生产关系状况的规律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必然适应上层建筑(主要指文化上层建筑)状况的规律。这三对矛盾和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15.
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着广阔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空间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物质基础薄弱、农业信息化建设速度加快与农业信息环境建设滞后、农业信息运输业发展较快与农业信息生产业相对滞后、农业信息化建设所需人力资源与农村信息化人才短缺等一系列矛盾。产生这些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涉及到农村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针对这些影响因素 ,提出了解决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类矛盾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前一矛盾的解决有赖于后一矛盾的解决,而后一矛盾的发展和变化又受到前一矛盾的制约。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人们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提法有三种意见:一是两对矛盾并列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两对矛盾包含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包含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三是三对矛盾并列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一、科学技术发展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实现 科技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是通过生产力的变革,从而导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而实现的,而科技的发展,又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它也只能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中得以实现。正是通过基本矛盾运动,将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辨证发展过程。 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科  相似文献   

18.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论述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指出社会发展既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人们在认识到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的同时,也要坚持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看到历史发展中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的,而在这一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根本的动力,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标志就是社会现代化的程度.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提出,为了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地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必须大力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这两个方面就像两条纬度线一样支撑我国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立法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立法推进承包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是生产力、生产关系调整之必需,也是保障农民权益的当务之急,更是法律人急需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和实现农村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既是中国特色土地制度的再次创新,也是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认为只有做好顶层设计,修改包括宪法修正案、承包法、物权法等在内的相关法律条款,明确农村土地承包主体与经营主体分离后的权利关系,依法保障广大农民的土地权益,才能进一步促进农地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