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外资的思想是张之洞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在中法战争前,张之洞是站在洋务派的对立面,指责洋务政策的。对于利用外资,也持反对态度。但不久却一反这种态度,大谈“讲习洋务”,“有涉于洋务,一律广募”,而且极力主张借用外资来办理一切洋务活动。甚至还主张容许外资在华设厂或中外合办企业。他思想上的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第一,中法战争的爆发,使他开始注重于对外关系。战争期间,他借用外债,以购买或制造枪炮,取得了一定的效益,萌发了利用外资来改变中外强弱之势的思想。战后,他就先后与英、德、日等国的资本势力发生了关系。第二,由于甲午战争后的巨额赔款,使清政 相似文献
2.
3.
刘亚玲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5):43-47
:作为清末封建政府倚重的权臣 ,张之洞有着浓厚的爱国之情。反抗外来侵略 ,维护祖国主权 ,重视实业发展 ,主张实业救国 ,兴革文教 ,以培养匡时济世之才等等 ,是张之洞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张之洞把“爱国”与“忠君”等同起来 ,从而使其爱国主义思想没能跳出封建爱国思想的藩篱 ,属于旧式爱国主义思想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5.
6.
由于张之洞思想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更由于其以中体西用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对近代产生的巨大影响,学界对张之洞教育思想的研究日渐繁盛。张之洞的教育思想理论及实践已成为我国近现代教育的精神支柱之一,对于我们进一步反思与完善当前教育活动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许多年来,在张之洞洋务思想的研究中,出现过许多针锋相对的观点。例如有的说他是出卖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卖国者,有的则说他是抵御外国武装和经济入侵的爱国者;有的说他是封建思想的卫道士,有的则说他是鲜明的改革家;有的说他是固守封建经济政策的反动派,有的则说他是提倡民族工商业政策的进步者。对张之洞这个人物有如此相反的看法,尽管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认识上的一点论、绝对化。如果用客观、冷静的头脑和眼光去审视张之洞举办洋务的思想和实践,就会发现他举办洋务的思想并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洋务派大吏,以创办洋务企业和推广近代教育著称,但其身后清廷却谥之以“文襄”二字。《清会典》卷二载有关谥法的规定:“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道光皇帝亦曾有“文武大臣武功未成者不得拟用襄字”之谕。张之洞出身于科举正途,由学政、言官而出任封疆,“未尝躬亲战阵,以武功特著也。(徐一士:《一士类稿·一士谈荟》,第346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5月版。)因而有人认为“文襄”之谥于张之洞实不相宜。其实,张之洞曾声称练兵之事为其“身心性命之学”,(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第65页。)并尝以“兵家尽补能康世,经义咸明乃著书”为座右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面临外国入侵、本国贫弱的局势,如何维护民族利权、做好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强国富民.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洋务运动后期的洋务要员张之洞对此两个问题精心筹画,身体力行,颇有建树.总结这一份精神遗产对客观评价张之洞及认识当今现代化建设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南诏和周边邻国在经济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贸易往来和商品交换,双方之间被卷入交换或互换、馈赠,朝贡的主要商品或物品,已包括农、牧、手工业产品,涉及生产生活诸多方面。南诏和唐、土蕃之间虽然没有官方大规模的经济集团行为,然而,互相间政治上的接触、使团的互访,带动了商贾人员的流动和民间、边地之间的商品交换。南诏中后期,金银的开采、冶铁、纺织、煮盐等手工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直接的以交换为目的生产。随着各民族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和贸易往来的频繁,许多贸易城镇如阳苴咩、大釐、拓东、永昌、铁桥、安宁、银生等相应形成。在南诏全境范围内未有通行的货币,更没有统一铸造的可作为通货的钱币,人们习惯于以缯帛和贝子等几种商品作为交易中的价值尺度。由于南诏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并未高度发展,社区经济结构极不平衡,商品交换并未浩然地卷入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人们交换的目的并非为了扩大再生产,商品生产处于简单的商品交换阶段,甚至以物易物。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是近代中国政坛上风云一时的人物,也是晚清一代重臣。张之洞自幼接受儒学熏陶,其父张瑛任贵州兴义府知府,礼聘远近名儒,教子甚严。张之洞4岁入塾,勤勉异常,8岁已读完四书五经。“非获解不辍,篝灯思索,每至夜分,倦... 相似文献
12.
广义的路政,应包括诸如铁路、公路、邮路、航路等.这里仅仅是谈清末的铁路路政.张之洞的路政活动主要是筹划兴办铁路,这也是其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张之洞路政活动的概述,考察清末路政的若干特征,分析张之洞的路政经济思想,从一个侧面探讨张之洞经济思想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15.
面对国势衰落、民族危亡的形势 ,同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张之洞和梁启超 ,都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倡导教育救国、教育兴国 ;都主张废科举 ,改革封建教育制度 ;都主张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同时 ,由于所处地位、所持立场的不同 ,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在各个方面又都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张之洞强调“稳中求变” ,梁启超则“趋变求新” ;张之洞主张进行“通才教育” ,梁启超则主张“新民教育”。他们的教育思想 ,体现了洋务派与维新派教育思想的不同 ,也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由“人才教育”向“国民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刘亚玲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111-113
张之洞关于教育管理的思想颇具特色、较为系统,学生管理思想是其中的有机构成。他不仅对学生的思想和日常行为管理都予以重视,而且在实施管理的过程采取提倡与禁止并存、引导与干预同在等方法,赋予其学生管理思想鲜明的特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加强道德建设与教育的今天,重温张之洞的学生管理思想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整饬吏治的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是清末政府倚重的权臣。他不仅廉洁自律,还致力于整饬吏治,提出了一套整饬吏治的思想和原则,并付诸实践。张之洞整饬吏治的思想和实践,既对当时腐败黑暗的官场产生了一定的纠弊之功,也为我国当今整顿干部工作作风及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和建设提供了历史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