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柯贵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4)
1940年代是中国小说物象艺术走向多元与成熟的时期.张爱玲得中外文学之精髓,将物象与心理分析相融合,有力地推进了小说的现代化;钱钟书学贯中西,纵横捭阖,在拓展小说取象范围、以物象丰富作品内蕴、提升小说语言品质方面贡献独特;赵树理虽然也借物象刻画性格、以物象为细节性道具组织故事,但为了照顾其小说拟想读者的审美习惯,却力避物象的意象化,显示出与中国文学诗骚传统的疏离.他们特色鲜明,差异明显,而又以其差异构成互补,共同呈现出1940年代小说物象在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多元、成熟的样貌. 相似文献
2.
刘栋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2):95-98
张恨水20世纪40年代的讽刺小说,全面展现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混乱状况,揭示社会的阴暗面,剖析国民的劣根性,巧妙运用白描手法和诙谐幽默的笔调,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非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8(4)
孙犁40年代小说创作主要继承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在价值取向上,标举和弘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道德品格和性情本色;在艺术风格上,继承唐人纪事的返璞归真和明清小品的素朴清雅;在语言表达上,深得中国古典诗歌、散文行文造句的神髓。但在政治意识、阶级立场、大众话语等时代要求规范下,孙犁却一直经历着边缘化的命运。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从文学发展史的层面对其重新考察,他在重审传统文化、再构民族艺术、坚守人性立场以及把长期被"病魔化"的农民还原为本真状态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家。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视点出发 ,从接受史描述、接受学阐释等方面分析了 2 0世纪 4 0年代读者接受视域中的张爱玲 ,并浅析对张爱玲大众接受与专家接受的不平衡现象及原因。 相似文献
5.
试论四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精神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65-71
精神探寻是40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主题。从无数创作个体极为浓郁的精神探索意向,到整个文坛蔚为壮观的思想追寻气象,精神的求索在40年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审视40年代的小说创作,常常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理性精神和深邃的历史感,感受到一种对创新意识、新鲜活力和平凡真纯的执著追求。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不仅为以后更深广的精神探索预设了种种可能,而且以自己的优秀作品为实现这种可能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先导。 相似文献
6.
陈非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5):93-98
孙犁20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主要继承了古典雅文学的传统:在价值取向上,标举和弘扬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已的道德品格和性情本色;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唐人纪事的返璞归真和明清小品的素朴清雅;在语言表达上,深得中国古典诗歌、散文行文造句的神髓。但在政治意识、阶级立场、大众话语等时代要求规范下,孙犁却一直经历着边缘化的命运。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从文学发展史的层面对其重新考察,更透视出他在传承雅文学传统文化、再构民族艺术、坚守人性立场等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刘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9(2):14-21
二十年代乡土作家的创作尽管具有在鲁迅示范和影响下写作的特点,但仍然富有不可忽视的原创精神和开拓意识。作为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重镇———浙东乡土作家群在乡土根性形态、乡土风景潜质以及乡土伦理主体这三方面的探索典型地体现了乡土小说叙事的先锋意味。 相似文献
8.
李玮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7(3):55-59
20世纪20年代小说作为中国新小说的开山之作,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促进了新小说风气的形成与规范的确立,成为新作家步入文坛创作必然要阅读的“范本”。尽管30年代的时代风气发生了转变,20年代小说在30年代仍保持着范本的地位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力。这一结论对更深入地研究30年代小说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40年代的中国都市小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鸿声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中国现代都市小说在 40年代开始衰落 ,其中原因有三 ,即都市作家群在战时的解体、创作思想的改变与都市文化形态的变异。但由于沦陷区特异的文化形态 ,都市小说一度在上海、北平沦陷区得到延续 ,并由于张爱玲的出现 ,还造成了一次小小高潮。战后 ,虽一度出现京、沪、华南都市文化三元格局的形态 ,但由于时局动荡而夭亡。 相似文献
10.
周徐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64-69
80年代对于战争小说而言,是一个难得的黄金时代。在南线战争爆发之后,一大批反映战争题材的军旅小说异军突起,彰显出军旅小说的独特品格和重要意义。综观这一时期的战争小说创作,无论是其文学理念还是题材内容,无论叙事风格还是审美品格,都因其对于"英雄是人"、"军人是人"理念的重新确立而展示出全新的风姿。由完美英雄走向伤痕英雄、由阶级英雄走向民族英雄、由正统英雄走向民间英雄,成为80年代战争小说英雄塑造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1.
莎日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4):96-99,121
明清之际的通俗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时政评述。这些评述,以明朝灭亡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明末主要是对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与评述;清初则主要表现为对明末政治制度的批评和对明亡的反思。小说中时政评述是作者参政议政精神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通俗文学对社会舆论和读者阅读兴趣的一种商业认同。它是当时社会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