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胡塞尔现象学中无形式本质学说的理解汪胤胡塞尔现象学的重点在于意识的意向性理论,即研究在原来的被给予方式上,意向行为在对“对象种类的一般规定性”的原本性朝向过程。就此而言,现象学可视为有关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的关系问题。但是,当涉及“纯粹本质”领域时,...  相似文献   

2.
名词解释     
意识作用、意识对象(德:Noesis Noema)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概念之一。原为希腊文noēsis和noēma,前者意为思维能力,后者意为思维所及之物。胡塞尔赋予它们以现象学的意义,把前者解释为意识的作用,把后者解释为与前者相互关联着的意识的对象。然而,他这里所指的是通过现象学还原所得出的意向性(一切意识都是关于某物的意识)结构,而不是与经验的意识现象有关的东西。总之,在一切意向活动中,都必然存在意识作用的契机与意识对象之间的相互关联。例如,在感觉中,感觉的作用就是意识作用,被感觉的东西就是意识对象。在回忆中被回忆的东西,在判断中被判断的东西,都分别是意识的对象,并且也可以说是回忆和判断的本意,但它们决不是实在之物。因此,自  相似文献   

3.
意向主义的意义理论既是英美分析行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欧陆现象学研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胡塞尔、格莱斯和塞尔的意向主义意义理论在上述研究中有着相似之处,即都将语言的意义与意向性之间的密切关系置于语言的交往之中.通过哈贝马斯对其还原主义倾向以及解释能力等方面的批判.意向主义的意义理论融入交往的形式语用学范式的必然性得到凸现  相似文献   

4.
罗欢 《探求》2009,(4):16-21
布伦塔诺最早将“意向”原则引入现代哲学。现象学两位泰斗胡塞尔与舍勒在意向的奠基结构问题上却针锋相对——持守与反对“表象”的奠基地位。胡塞尔试图从“客体化行为”分析上行到“非客体化行为”分析,并将逻辑理性扩展至实践一价值学领域,其难题是意向性究竟从何处开始上行。舍勒试图从“价值先天”下行到感受行为,其难题是如何能够确保先天价值之在。他们出人意料的一致在于:作为出发点的“实事”是“非意向”的,从而难以纳入现象学直观。  相似文献   

5.
发生现象学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研究的重点。胡塞尔认为,任何一种判断,都必然要追溯到一个明证性的基底上去,必然以一个预先给定的对象为前提。追究谓词判断的明证性、追究其明证性的起源,就是要跳出静态的现象学研究方法,追溯判断得以发生的构造问题,追溯到判断背后的基底,即我们的经验。胡塞尔在发生现象学中提出了生活世界概念,这是预先给予的和日常的世界,是科学和哲学等理论性建构的基础。处在生活世界中的我们,也就是一种在世界中存在。不管胡塞尔的发生构造向后回溯到多么原初的境域,这个境域也依然是在意识的维度里,这里的主体始终是先验的主体。而梅洛—庞蒂则在这个意义生发的视域中,为我们发现了身体。梅洛—庞蒂所说的意识是具身性的意识,所说的知觉是具身性的知觉,他的主体始终是身体—主体。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 ,这种哲学通过悬搁的方法 ,把意识与对象的关系引入了自我的意向化关系 ,并在意向化关系中建立了认识体系。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意义上的真理扎根于"前语言"的被动综合、想像力的自由变更以及本质直观等活动,是一个预先已经囊括了所有可能性的领域,不随着视域的展开而"突变"或者被"涂改".这样一来,在胡塞尔那里,命题就从"前语言"活动那里获得了一种预先的证实.从这个意义上讲,胡塞尔意义上的真理是绝对确定的真理.而逻辑实证主义没有看到前语言活动,或者只是看到了前语言活动的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阶段而非全部.因此,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以语言为其表现形式的命题就不像在胡塞尔那里能够获得预先的证实,而是有待未来经验来证实,这决定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只能是个假设.  相似文献   

8.
马迎辉 《浙江学刊》2020,(3):89-96+2
通过揭示主体性的根基以拓展存在的范围是胡塞尔晚年开拓出的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与拉康的对话,本文将指出,在本能意向的失实和中断所产生的空无面前,主体因情动而创生了原对象,继而在对"应该有某物"的存在设定中获得了其本己存在。在他者的欲望中,原对象被迫显示为"这些事物",实在存在也相应地呈现为了从"应该有某物"到"为什么是这些"的变异和替代,主体由此获得了在世间存在的能力。现象学探讨的相关性先天发端于主体面对空无时对原对象的情动设定,内含空无、情动、存在设定等因素的心体存在为经典现象学奠定了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现象学还原是胡塞尔的现象学中的最重要的哲学方法。本文的题目并不暗示着维特根斯坦和胡塞尔有着同一种哲学(事实上他们的哲学道路非常的不同)。但是,现象学方法如果仅仅被理解为一种纯粹的方法而不连系于某种具体的理论的话,它似乎恰好表明了历史上种种最重要的哲学的一种共同普遍性质,这就是,哲学最根本的工作是对观念系统(这些观念作为对全部现象的理解)的改革,这种改革集中表现为重新寻找哲学出发点,表现为对作为一切的基础的绝对无可置疑的原则的寻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的还原实质上总是现象学还原,或者说,现象学还原并不局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而是哲学还原的普遍形式。在本文中,我将分析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还原的方法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哲学结构,还将论证维特根斯坦所寻找的哲学出发点相对而言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就证明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还原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通过分析纯粹意识的本质结构,建立了一门先验现象学本体论;萨特则重新考察意识结构,对现象学本体论作了一番改造与更新。这是一个几乎为人们所忽视、而又在理解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中十分关键的问题。下面,我想以萨特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自我的超越性》为蓝本,考察萨特与胡塞尔论述纯粹意识的差异与得失,来探讨萨特哲学转变的内在理论契机。一、萨特论胡塞尔现象学的得失  相似文献   

11.
孙飞宇 《社会》2017,37(1):1-32
本文尝试通过讨论现代意义上的忏悔者,推进对于生活世界范畴的理解。文章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首先清理了保罗·利科以现象学入精神分析的努力,试图在社会思想史中确立一种讨论忏悔的起点和框架。利科讨论了胡塞尔现象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理论和方法之间的亲和力,不过却并未将议题落实在社会理论的层面上。进而,本文通过对福柯关于忏悔的发生学研究的检讨,将对忏悔的理解集中在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传统之中。通过对于弗洛伊德谈话分析中自由联想法的理论背景分析,本文将谈话疗法与还原工作比观并照,互相证成,最后试图对于弗洛伊德式忏悔做一个现象学社会学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先验现象学认为意识的逻辑结构构成事物的本质,这在存在论现象学看来既贬低了事物在存在论层面的地位又遮蔽了比主客关系更为原始的共在关系,存在论现象学试图在我们和事物的共在当中揭示我们以及事物的本质。存在论现象学以这一全新的视角力图去诠释"人是什么"这样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  相似文献   

13.
谭佳 《求是学刊》2005,32(4):46-50
用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将审美活动中人的"内知觉"从遮蔽我们的"物"知觉中剥离,澄清"经验"是一切审美活动、情感体验的直接对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科学态度与审美态度、超验体验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4.
在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中,表述处于对指示的区别与对直观充实的准备这个中介地位上,而其中本质机遇性的表述更有着特殊的性质。为了解释这些特殊性,就需要规定其内在的含义结构与功能关系。而在德里达看来,这反映了胡塞尔的在场形而上学立场。  相似文献   

15.
张晚林 《阅江学刊》2010,(5):129-137
胡塞尔对科学的理念化模式的批判是希望哲学回到曾被科学所遗忘的主体性中,他的现象学就是一种主体性哲学。这样,他的现象学本质地蕴涵着一种实践维度的开启。但基于现象学的意识的境域性的立场,这种实践维度有其难以克服的困境。依据儒家哲学的义理,可以探讨与解决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16.
《求是学刊》2002,29(5):53-59
价值问题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主客体关系”模式 ,这一模式因为将人当做和对象一样的现成的存在者 ,将人和对象一同把握为实体 ,因而将人在价值问题上提出问题的优先性划归为对象世界的事实性的关系。这种自然主义的视角对价值问题的提问是不妥当的 ,对价值问题的解答更是处在价值哲学的门槛之外。只有把价值如其所是地理解为精神现象 ,把价值哲学理解为精神现象学 ,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符合马克思批判精神的价值哲学的门径。价值哲学也不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分支 ,而是构成马克思整个思想得以理解的前提 ,因而价值现象学只能从本体论的角度获得说明  相似文献   

17.
雷淑娟 《学术交流》2004,(10):143-146
比喻是意象营构中意象功能最强的言语策略。比喻的意象化是通过强化能指优势的言语策略来实现的。比喻的意象认知功能的前提,就是意象性喻体与本体所具有的同构关系。喻体借助于自身与本体的同构关系反映事物本质或特征,从而能在思维中取得与概念相对等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价值分类反映的是价值主体需要类别和价值客体所能提供需要的某种或多种属性。科学的分类应明确价值内容与价值表现形式的关系,厘清价值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与价值分类的边界;研究真善美对价值分类的影响。根据主客体需要关系来界定价值本质与内涵,在当前的德育学科建设中,价值分类应主要基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两个角度:从价值主体角度进行分类,体现了价值主体构成的多样性与价值需要的丰富性,可以为进一步研究价值主体提供理论依据。从价值客体的角度进行分类,人作为社会的价值客体,体现的是他的社会价值;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体现的是自我的价值。人与社会、他人和自身的独特价值类型,体现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法、政治、道德、艺术、宗教等是社会调节机制内的一些基本形式。它们具有各自特定的起源与发展、本质与特征、结构与功能。法的社会调节直接以社会客体为内容,要求社会主体尽可能精确地把握社会客体及其内在属性和发展规律,强调社会客体必然性对于社会主体活动的刚性限定。政治的社会调节具有权威性,以制度的形式安排一定社会中个人与国家的相互关系,以政策、规章等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的社会调节表现为社会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是从社会主体需要的角度判断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因而在本质上表现为社会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和利益所产生的体验。艺术的社会调节通过主体对人类创造的客体即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来实现,在非强制的、自由的状态下,使人际关系得以优化,构建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和谐。宗教的社会调节带有神秘、虚幻的色彩,但曲折地反映了人类不甘心长期受制于外部必然性的挣扎和对自身生命力量充满希望和理想的内在信念。  相似文献   

20.
王昌树 《求是学刊》2007,34(3):32-36
胡塞尔的现象学把意识看作是最核心的课题加以研究,他求助于先验意识的主体来看待这个世界,希望意识也能像数学那样显现出缜密的科学性。胡塞尔的视域构成突破了二元建构的认识论思维模式,力图建立一种原初意识的本体论,但是由于这种意向性和视域构成是建立在先验意识和超验主观性的基础之上的,就难免有绝对主观主义的嫌疑。海德格尔正是抓住胡塞尔的这一弱点,把意蕴和世界的展开建基于生存,而非超验的意识之上。为了与胡塞尔的“意向性”相区别,海德格尔提出了“操劳”这一概念,它指的是日常在世的我们与世界内的存在者打交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