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国荣 《文史哲》2023,(6):28-37+162
人的存在包含价值之维,后者展开于道德实践、精神发展,以及更广意义的社会生活。在道德领域,如何为善去恶构成了主要的论题。道德意义上的善恶,既关乎普遍的规范,也与人的行为、品格相涉。规范之善,表现为与社会法则以及人的内在价值的一致;品格或德性之善,指向以上规范的内化;行为之善,以形式层面合乎普遍规范和实质层面体现人的合理需要为根据。从精神的层面看,人的追求又展开于不同方面。人类早期的巫术,到后来的宗教,都具有精神之维。在终极的意义上,存在的精神之维总是指向人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构成了人的存在的重要价值内涵。与道德以为善去恶为关切之点有所不同,精神层面的以上需要与圣凡之别有着更为直接的关联。精神层面的需求主要从观念层面体现了存在的价值维度。人的存在的价值之维不仅体现于精神的规定,且展开于更广的领域。从后一方面看,如何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行,构成了不可忽视的价值问题。较之精神领域的凡圣之辨,社会领域的关切之点更多地指向正当与否,并以社会的和谐有序、生活的合乎人性为旨趣。  相似文献   

2.
杨桂森 《中州学刊》2005,(2):142-144
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人性的一种张力,而现代哲学对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消解,是对价值的一种破坏.绝对价值具有客观始源性,其客观实在构成主体的精神存在的根据,从而绝对价值获得拯救的意义.价值的相对性与人性的开显相关,由此获得人类解放的意义;绝对价值的道德主义的非人道化与相对价值的非道德主义的人性化共栖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3.
善的性质曾被摩尔看作是与颜色的性质一样不可定义,但是威廉姆斯等人后来指出,善与颜色不可类比:一个是定语形容词,一个是谓语形容词,如果加以混淆会发生逻辑错误。马克斯·舍勒虽然也经常将善与颜色相类比。但是,舍勒的善论区分了两条思路,即在实事意义上的善好,和行为意义上的道德善。它们都是在事实与价值二分的框架内进行,并以价值论为基础:善好以价值质性为基础,道德善以质料价值为基础;并且在价值现象学之内前者需要回溯到后者之上。这也是实事价值回溯到人格价值的精神还原过程,它表现了舍勒的人格主义立场。舍勒的后一种善,即道德善其实是在拒绝(前述)实事意义上的逻辑分析及其推理;而另一方面看,当代许多现象学家从实事意义上对舍勒价值概念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混淆了其善论的这两条思路而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论审慎之道德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道德范畴的审慎乃是道德理性的集中体现,包含个体德性和道德思维两个层面,二者在道德实践中实现统一。道德审慎由复杂的善恶矛盾所决定,表现在协调个人善、家庭善与社会共同体善的矛盾冲突中。对伦理学内容进行综合训练以及对现实生活进行道德哲学反思,能够提高人的道德审慎能力。在后现代社会即将来临,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的冲击,强化道德审慎的思考和研究,对人类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是当下审慎研究之最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5.
1.道德哲学不同于普通的道德意识 ,普通道德意识关注的是实用的道德规范 ,而道德哲学关注的则是超道德价值 (绝对价值 ) ,或有关人的本性或生命意义的价值 ,而这些价值恰恰是其他道德价值及其道德规范所以可能被说明的基础 ,因此道德哲学必发端于对人本性及生命的终极意义的反思而和形而上学联系着。人对自身本性和生命终极意义的反思虽然各有分别 ,但从西方历史上看大致经历了神学的或准神学的、人学的和生命哲学的三种形态 ,它们分别指向三种超道德价值——至善、自由和生命及自然。按传统的看法 ,至善是人在将自己的价值异化的过程中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界对道德选择的系统研究不够,仅局限于实践层面的单一模式。应从价值论或形而上层面,对道德选择进行整体研究,关注道德选择中的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即道德选择的"求真"问题,主体面对道德冲突进行道德选择时需掌握的基本原则即道德选择的"趋善"问题以及道德选择的价值标准和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儒家重义,这已是普遍接受的看法。作为当然之则,义本身又有如何定位的问题,即它是否具有绝对性?这种绝对性是不是排斥任何可能的变通(它是否具有理论张力)?如何解决义与具体境遇的冲突?如此等等的问题在儒家价值哲学中,即表现为经与权的关系。与肯定义的普遍制约性联系,儒家首先将义视为绝对的原则,所谓经,着重的便  相似文献   

8.
田九霞 《江淮论坛》2014,(5):118-122
“好人现象”彰显了“于平凡之中实践高尚德性”的道德精神,生动诠释和展现了“微善”价值。“微善”不仅是一种在实践理性支配下的道德理念,更是着眼于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具体道德实践行为,其在哲学层面上综合地体现为小与大、内与外、得与失相互交织的关系图景。面对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社会转型期,正确把握此种关系,将会对落实和践行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发展伦理学主要是以发展善,或以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性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因而,发展伦理学在研究发展善的过程中,必然也要研究发展恶的问题。而发展恶在发展伦理学的视野里,无疑就是社会发展中的道德代价。要对发展善与发展恶有一个深入认识,还应当引入绝对道德价值与相对道德价值之范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以伦理道德为价值取向的,其主要表现为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的“人性说”提升了道德准则的权威性;宋明理学强调了道德规范的绝对权威。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极为广泛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有其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