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立影 《现代妇女》2013,(12):87-87
道德教育研究领域中有关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是此领域研究的新视角和热点,是生活世界哲学思想在道德教育中的具体运用。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是胡塞尔为拯救欧洲科学危机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指人生活于其中的具体而现实的周围感性世界。21世纪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西方哲学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无论是生存论转向、解释学转向或是后现代主义思潮都表现出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怀,主张向生活世界回归,在此时代背景下。生活世界哲学经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舍勒、哈贝马斯等人的辗转阐释与变革逐渐走向成熟,当前我国哲学领域中生活世界理论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并逐渐走入教育领域。德育研究也紧跟时代步伐,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问题。国内对此也进行了广泛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2.
李款 《现代妇女》2014,(2):101-101,112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置身于特定的生活世界中。然而,当下不少的研究者呼吁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其中折射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世界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本文通过探寻"心理健康教育回归什么样的生活世界,为什么要回归生活世界,怎样回归生活世界"的问题,以期对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做一个理性的思考,澄清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的本质和目的,并探寻适切的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一种道德实践—认知活动。本文从人的生活出发,指出生活是人的生命一种存在方式。在生活论的立场上,生活就是教育,道德教育是人生活的样式。生活德育是德育的发展趋势,道德教育只有从人的生活实际出发,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培养人的德性,才能使德育重新回归原本的状态和失去的目标。一句话,生活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实践—认知活动。  相似文献   

4.
教育回归生活是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即将走上社会的中职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要顺应改革要求,将课堂作为联结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生活、学会生活,从而认识社会、融入社会。为更好地将生活元素融入德育教学中,需从课前、课堂、课后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5.
理想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与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相统一的基础上的,然而现实的道德教育却使得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隔离.要发挥道德教育的潜能就必须实现科学世界的道德言说与生活世界的道德实践相结合,使道德个体成就一种可能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6.
袁亚南 《职业》2015,(2):128-12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德育教学应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知、领悟,验证知识,并把所获取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使学生情知行合一。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符合新课改对教学提出的要求,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值得运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师生交往就是师与生以语言为媒介进行全面的沟通,并从各自的生活世界出发,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及主观世界发生关联,从而达成理解的一致性。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存在师生交往机会不平等,师生交往过程内容单一、形式僵硬等现象。本文针对此问题从两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摆脱体制控制,回归交往的互为主体性;摆脱沟通僵化的模式,回归理解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世界的本源与发展规律一直是追求真理的人类所思考和探索研究的。本文从毕达哥拉斯的数学观出发,归纳他的数学观的四大核心,批判地继承了他的观点,对世界发展的四大层次给出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从哲学角度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数学观,将"0"作为世界的本源,得出世界发展的第五大层次——数理。进而再从理论回归现实意义,阐述现实社会生活中科学研究的哲学艺术。  相似文献   

9.
约翰·杜威是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其在美国现代西方教育历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建立了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而柯尔伯格在当代的道德心理学方面和道德教育领域独当一面,创立了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这些成果不仅对美国学校开展德育工作产生了影响,同样也对世界各国的德育实践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借鉴。虽然二位教育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比较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我们挖掘传统德育资源、合理借鉴西方先进德育理论、增强道德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德育是当前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它不是独立于学校教育内外部系统之外的孤立的抽象物,而是与智育、美育、体育等共同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随着社会的转型,高校德育也面临着社会、学生、家庭越来越多的挑战。在高校,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让德育回归到形式新颖的依托载体。逐步提升作为实践形态的德育内涵。现如今,不断发展的德育模式便是高校德育创新的实践成果,这些创新成果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逐步增强德育的感染效应,实现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本质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