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在新时期,先后出现过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中国式的现代派小说等创作潮流,它们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社会潮流影响着文学创作潮流的形成。文学创作潮流是社会潮流的一部分,一般来说,社会上出现什么潮流,文学都会及时反映。粉碎“四人帮”之后,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时的社会潮流是:人们从大灾难、大忧患中解脱出来之后,开始痛定思痛,揭批林彪、”‘四人帮”,控诉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文化大革命”。这一社会潮流就直接促使了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王亚平的《神圣的…  相似文献   

2.
承验与超越──新时期八年(1976-1984)悲剧文学题材研究陈思广从泥淖中奋起的新时期文学,首先重举人的大旗,向十年浩劫时践踏人的尊严、蔑视人的价值、摧残人的生命,发出了悲愤的呐喊。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率先喊出了时代的呼声。触发了...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第一个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第一个纲要张兴杰著名学者王惠岩先生在其《政治学原理》一书中,高度评价了《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地位.他说:《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的开山之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第一个纲要”,它“为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董氏释经方法论是以“《春秋》无达辞”作为逻辑前提的。深察名号多用“形训”、“声训”、“义训”的训诂学方法加以阐释,其目的是以“天意”为依托,发挥以“名号”褒贬政治的权威性;推究辞指则从言意关系的角度加以阐释,其中尤以“见其指,不任其辞”,追求“辞”外之“指”为特色为关键,它构成了董氏经学阐释学的基本特点,即将《公羊传》形下的归纳作为他形上演绎的前提,层层推演,最后得出一个言外之“指”。从而完成了由《春秋》之义到《公羊》之义再到董氏之义的嬗变,并在方法论上与道家的“得意忘言”说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的第一首新诗,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从此郭老诗兴勃发,成为一代诗人。郭老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说:“那时的《学灯》编辑是郭绍虞,我本不认识,但我的诗寄去不久便发表了出来。”郭绍虞同志在《关于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一文中说;“但我不敢掠人家之美,因为我没有在上海《时事新报》当过《学灯》编辑”。这是郭绍虞第四次表示否认自己是《学灯》编辑了。茅盾同志一九一九年也在《时事新报》做过编辑,据他回答笔者说,当时郭绍虞不在《学灯》编辑部,而是在北  相似文献   

6.
当中国从文革中走出,我们第一次发现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竟然没有“人”的存在。《伤痕》等作品首先在文学中掀起历史批判运动——伤痕文学,从而同时引发了人学建构的前提讨论。文学本身的敏感,它直接地提示我们“人”的问题发生的真实逻辑。如果对比一下和我们具有...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文学创作的趋向如何?这是创作界和当代文学研究界共同关心的问题。黄健在1990年第10期《当代文学研究》发表题为《文化冲突与文学创作的深化》一文,对此作了有益的探讨。他认为,新时期以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是一个阶段。“伤痕文学”渲泄的只仅仅是一种由政治迫害而产生的伦理感情;“反思文学”丧观的只局限于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方面的思索,而“改革文学”也只是在这种思索之中从政治、经济等某一个层次发出的“改革”呼声。它们都缺乏深刻的文化反省与批判精神,从而使创作趋向呈单一的局面。“从寻根文学”开始,文学刨作逐渐出现多元化的局面,并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超越政治与  相似文献   

8.
三峡与巴蜀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名称最早见于西晋左思《蜀都赋》:“经三峡之峥嵘”。在汉代桑钦著的《水经》里,提到了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但未贯以三峡之名。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才把它统称为“三峡”,但其时代晚于左思。因此,三峡之名可能起于东汉至魏晋之时。当人们  相似文献   

9.
《赏景先要心净》作者张福勋原载 1993年3月1日《包头城乡建设报》赏景人的心境,在审美观照中显示了决定性的作用。它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创作前的审美过程,帮助作者“味象”和“体物”,从而捕捉到自然之灵性与真谛;而且在进入创作过程时,又能够“陶钧真思”,成为文学构思的心理前提。  相似文献   

10.
三、反思:红学为何反《红楼梦》?综述20世纪“红学”的历史分歧,可以看到一个特别令人寻味的现象,即“红学”就其总倾向而言,是反120回的《红楼梦》,而支持80回的《石头记》的。首先提出这一命题的是俞平伯。他写于1978—1979年间的《乐知儿语说红楼》一组文章中提出:“一切红学都是反《红楼梦》的”。俞平伯所指的“红学”,包括他本人的红学著作。他对于自己亲身参加这一场反对《红楼梦》的论争所取的立足点,深感悲愧与忏悔。早期的俞平伯继承胡适的观点,并为之发扬,他在《红楼梦研究》里曾经认定,后40回是高鹗的“狗尾续貂…  相似文献   

11.
一、“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得知林向荣老师仙逝时,我在山东曲阜,心底不由涌出一股从未有过的无奈和悲凉。“西政从此永远失去了一位君子!一位君子教授!一个真正的人!”我默念着。记得是2008年9月12日,中秋前,我去给他拜节,老人家正在自己的卧室里看电视直播的奥运节目——观看体育竞赛节目是他离休后的最爱,听说我进屋了,连忙迎出来。  相似文献   

12.
谢桃坊 《天府新论》2014,(2):155-160
章太炎晚年治国学由求真转向致用,强调国学的目的是修己治人。他从儒家经典中选出《孝经》、《大学》、《儒行》和《丧服》,称之为“四经”,以为它们乃六经之要旨,万流之汇归,国学之统宗,以此提倡儒家的孝道、礼制和伦理道德,试图改变世道民心。“国学之统宗”即使在国粹派中也并未得到认同,它在国学运动新倾向成为主流之后是国粹主义存在的一个极端,是最“国渣”的典型。我们回顾章太炎晚年的国学观念,对于认识近年国学复兴出现的国粹倾向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唐诗月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古代传说,远古时代天上曾经有十个太阳同时并出,造成天下大旱,“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淮南子·本经训》)于是尧命令羿射十日。结果得射落九日而成为著名英雄,可是他的妻子却偷了他的不死之药奔向月宫。“射日”与“奔月”虽然只是民间的神话故事,却反映了集体表象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似乎暗示着神秘皎洁的月亮更令人向往,让人亲近。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里有“月能移世界”一则,描绘奇妙的月色说:“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果然!故夫山石泉 ,梵刹园亭,屋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之则深,蒙之则净。金…  相似文献   

14.
《航运史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12月版第152页)说:明代航海家郑和“名字叫三宝(亦作三保)。”柳丛在《郑和与三不老胡同》一文(《北京晚报》1981年3月30日)说:郑和“小名叫三保(或三宝)。”三宝、三保,音相同,在史籍上曾出现些互混的情况。但郑和之名是三宝,还是三保,或两说并存呢? 三宝,《辞源》:“佛家语,以佛法僧为三宝,佛说法而僧保守之,得永以济度世人,故皆为宝也。”郑和出生于一个“回教巨族”的家庭,祖父、父亲都是虔诚的回教徒,曾“行险涉远”,到天方觐见教主,并被尊称为“哈只”(见袁嘉谷《卧雪堂文集》卷九《昆阳马氏哈只碑跋》)。在这样的一个“回教巨族”的家庭中,不太可能给郑和取个佛家语的“三宝”作为名字的。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同志是中国新诗的奠基者。他作诗很早,他曾说一九一三年是“我的诗的觉醒时期”;到了一九一六年的夏秋之交,他作诗的欲望就“真正地发生了出来”。从此,他写作了大量的新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郭沫若同志首次发表的新诗是什么呢?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是在一九二一年八月出版的,其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春秋公羊学”家董仲舒在上汉武帝“天人三策”中,建议以儒家学说作为封建国家的统治思想,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导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①“雄材大略”的汉武帝基本上同意了他的意见,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表章六经”。②“六经”,即《易》、《诗》、《书》、《春秋》、《礼》、《乐》。从此,儒家学说遂成为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儒学也由以往子学的一种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鲁迅书信中,有时还出现“某×”之类的字样,情况不一,有的是忘其姓名,遂用“某君”代之;有的故隐其姓名,遂用“某公”代之。鲁迅在二九二一年七月十三日致周作人信(《鲁迅书信集》误署八月十三日)中说:“《时事新报》有某君(忘其名)一文,大骂自然主义而欣幸中国已有象征主义作品之发生。然而他之所谓象征作品者,曰冰心女士的《超人》、《月光》,叶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学界,邓正来先生无疑是一个经历颇为传奇的学者。他1956年生于上海,后跟随父母去了四川支援三线建设;14岁的时候通过“走后门”,成为一名“童工”。工人期间曾因经常偷偷进图书馆看书而被一位老右派“逮了现行”。1978年考上四川外语学院,经常逃课去西南政法大学听课,后来被戏评为西南政法78级“第11班”班长(西政78级一共只有10个班)。1982年考上了外交学院的研究生,1985年在离开外交学院后,成了一个完全的独立学者,被当时的《中国青年报》称为“中国第一个学术个体户”。这一期间承受了常人很难想像的艰辛,“住过地下室,睡过地铁站;…  相似文献   

19.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对自己一生功业的概括总结.苏东坡名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文坛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他以大量优秀的诗词文赋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一代文宗”.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位占三席.“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在文坛上传为佳话.苏东坡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先后做过翰林学士,龙图阁大学士.但四十五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此,开始了他宦海浮沉,屡遭贬谪的仕途生涯.在黄州,由于苏东坡官卑职微,对人民生活的疾苦比较了解,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写出了上千首诗词,成为他一生创作的黄金时期.又由于他在黄州没屋可住,就在郊外东坡旧营垒处盖了一栋房子,因在下雪天房子落成,便取名为“东坡雪堂”,并赋《东坡》诗八首记之,从此苏轼便自号为“东坡居士”了.公元1094年,五十九岁的苏东坡又以“诋斥先朝”罪,“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1097年春,贬居惠州的苏东坡年已六十二岁,在贫病交加的逆境中,挥毫作《纵笔》  相似文献   

20.
<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邓小平为之悉心思虑并进行艰辛探索的重大课题。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科学解析和准确概括,已经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探索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质 考察社会主义思想史,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德国历史学家比尔曾经分析,甚至“社会主义”的名词,也必然是在“辩论中创造出来”。在英国,1841年1月5日至7日,爆发过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和布林德利连续三天的论战。作为这场论战的记录,欧文于当年就出版了《罗伯特·欧文和约翰·布林德利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公开论战》一书。在论战中,欧文阐明了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