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符号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消费社会,人不仅被具体的物品所异化,而且处在强大的物的体系中,被符号所异化。符号体系成为控制人的新力量,消费者陷入永无止境的符号体系的模范/系列和个性化的追求之中,永远难以满足。鲍德里亚早期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为当代消费社会中的消费需求、媒介交往和社会一体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他看到了传媒与符号对人心灵的腐蚀,疾呼消费社会对人类精神的危害。但鲍德里亚的的思想带有浓重的技术决定论色彩。此外,他的超真实、内爆、模仿、仿真等符号学概念遮蔽了不平等的经济制度、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罪恶,掩盖了符号背后的真实与利益,使符号本身被神秘化。  相似文献   

2.
虚拟社群:一种新的、真实的社会群体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网络迅速发展并影响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虚拟空间也在成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网络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真实的社会群体形式———虚拟社群。与“实质社群”相比 ,虚拟社群的新颖性在于人 -机 -人的间接互动方式、超时空的互动层面、网络版的语言符号、有利于弱纽带形成和扩张的群体环境及高技术支持的互动平台。虚拟社群在本质上是一种真实的社群存在方式 ,其真实性缘于网络社会的现实性、虚拟世界的真实性、切实的社群感体验和具体的社群形式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高度抽象的"符号社会"中,符号化生存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对符号的崇拜和追逐必然使人们的认知和评价系统发生变化,产生符号迷狂的精神幻象.符号幻象消解了主体自我的真实需求以及存在的原初意义,把人奴役为非理性的商品符号的狂热崇拜者和追逐者,导致人的精神的沦丧、道德信仰的缺失以及主体性的丧失,成为被符号所牵引的木偶,悲情的依靠幻象而活.洞穿符号乌托邦的幻象,回归到理性的轨道,才是超越符号幻象的唯一进路.  相似文献   

4.
鲍德里亚把符号学引入了消费领域,对消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批判。他认为,符号消费是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伴随着符号消费而来的是种种的消费异化现象。在消费社会中,人们陷入了对符号的追求中,丧失了真实的自我需求与价值判断,精神权益受到了严重的扭曲。基于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理论,分析消费异化对人精神权益的损害,以其提出克服消费异化、提升精神权益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5.
汉语文字系统存在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功能不同的两套符号系统--文字符号系统和功能符号系统,而功能符号系统使汉语具备了字母词语的转写机制.基于对两套符号系统划分的认识,根据真实文本的考察结果,对字母词语进行反观和解读,可以认为字母词语现象是汉语文字系统中功能符号字母向文字符号扩散后在语言层面的表现.目前,字母能够取得汉语文字符号身份的只是个别现象,字母词语也不会动摇汉语的根基,但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引导字母词语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当前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回流研究聚焦城市推拉力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探寻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回流背后深层次动机时不能抽离劳动力长期嵌入的农村情境的观点.分别从经济、制度、社会和符号四个维度入手构建了相应的结构模型,收集广西和贵州两省区1611份实地调查问卷数据,通过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和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与修正.结论显示:虽然农村经济落后依然是推动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重要因素,但农村制度因素同样不可忽视,而且它还成为束缚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重要阻碍力量.农村社会因素和符号因素对西部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回流产生了显著影响,农村嵌入度对劳动力回流存在正向的调节作用,但它对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调节作用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隆重的文化仪式,在当前农村社会快速变迁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淡化的趋势,使得春节固有的文化符号意义不断消解。伴随中国社会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同时对农村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冲击和影响,加之农村社会组织趋于瓦解以及传统文化缺乏继承主体等缘故,不仅使春节仪式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基础,而且使春节仪式出现了创造性的转化方式。  相似文献   

8.
依据《蚌埠双墩一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介绍了双墩遗址出土的有关太阳、山川、河流、动植物、狩猎、捕鱼、饲养家畜、养蚕、种植、房屋等内容的刻划符号。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探索了双墩人进行渔猎、饲养、农业生产和营建房屋等活动的真实状况,揭示了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对双墩社会的影响;通过对双墩刻划符号的透视,发现反映采集、饲养和农业经济内容的刻划符号远远少于反映渔猎经济内容的刻划符号,得出双墩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以渔猎经济为主,以采集、饲养和农业经济为辅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鲍德里亚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代表性人物,他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符号学相结合,提出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符号分析贯穿其媒介批判思想之中.在他看来:特别是在电子媒介时代,符号作为媒介权力的支配手段,通过符号的垄断形成传播的单向;媒介运用符号运作,通过"仿真"到"超真实"直至"内爆"来实现媒介权力的运作;这种符号运作的结果必然导致真实的消亡和受众的迷失.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二元结构社会向城乡统筹的和谐社会转型时期,对农村社区公共物品的需求能否真实、准确地得以显示,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公共财政资源向农村倾斜的有效性。就农村社区公共物品需求显示而言,还有一系列理论和方法问题有待解决。了解并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是从事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本文对近几十年来,关于公共物品及农村社区公共物品需求显示的研究文献作了初步的回顾和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1.
"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青睐的"意识形态"研究好像退出了文学研究的历史舞台。本文试图在阐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概念内涵,辨析二者差异、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揭橥"意识形态"在现时语境下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12.
方位标“里”、“内”、“中”的历时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方位标"里"、"内"、"中"的用法功能是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方位标"里"、"内"、"中"使用的纠结现象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历时演变特征;造成"×里"、"×内"、"×中"使用上纠结的原因,语体和文体的影响只是外在的因素,其内在的因素是受到了与人类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认知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大学的“近亲繁衍”现象与大学的创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高校中的“近亲繁衍”现象由来已久并有其存在的历史与文化基础, 但这种现象与当今大学所肩负的知识创新与人才创新的任务是矛盾的。中国高校如果不从根本上控制或杜绝这种现象, 知识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生命力就会受到影响。本文分析了中国高校中“近亲繁衍”现象产生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论证了它的危害性, 提出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进入90年代,散文出现了热潮,"学者散文"的大量涌现是其中最为突出的现象,然而"学者散文"由于其自身情理合一的审美特质,在发展中也出现了或情伤于理或理伤于情等种种危机,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对散文如何实现"突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以《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中的词汇材料为参考,从变调别义、轻声别义、元音变化别义、辅音变化别义以及词根变化别义几个方面对“同形异指”现象在亲属称谓中的表现加以分类考察,并探讨其本质。认为同一方言内部可以通过亲属称谓词语音单位的局部变化来区别易混淆的亲属称谓。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博客逐渐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以我国博客群体在现实中的生活背景为标准,可以把我国博客群体划分为:名人类博客、学者类博客和草根类博客.博客群体特征是:低龄化、高智能、较活跃.博客群体的心理类型有:尝试心理、猎奇心理、倾诉心理、娱乐心理、价值心理和炫耀心理等.  相似文献   

17.
能进入“A了点儿”与“A点儿了”结构体的形容词是受限制的。它们的小类制约并影响了“A了点儿”与“A点儿了”的语义。本文运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理论进行了解释 ,辨析了它们各自的用法及异同  相似文献   

18.
"最大诚信"(utmost good faith)作为保险领域的基本原则之一,结合其所派生的具体制度,已经成为矫正信息不对称、平衡保险合同当事人利益的重要手段。建立以最大诚信原则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约束保险人行为,目前在我国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拟就其中的三项主要法律制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隐喻认知理论的深入发展,其工作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隐喻构筑了人们日常的概念系统,对隐喻的隐喻性程度的消失过程进行考察和充分的描述,有利于揭示隐喻作为认知现象的本质.以现代隐喻认知理论为指导,分析语义丰富的"上"字,探讨其意义之间内在的认知联系.  相似文献   

20.
论"反义同词"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存在“反义同词”现象 ,即一个词的词义系统中包含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义项。它与历代所论“反训”有所区别。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古代汉民族辩证式整体思维形态密切相关。人们发现对立现象无所不在 ,对立思维形成 ,对立概念大量存在。对立思维经过概括化、抽象化、形成辩证式整体思维形态。阴阳思想是其典型体现 ,阴阳对立互补是宇宙运动的基本模式。反义同词现象则是这种思维形态在语言模式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