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骥鹏 《齐鲁学刊》2006,(2):106-109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白鹿原》除了作者极力张扬的白鹿原型以外,还有许多作者未必明确意识到的原型意象或意象模式,仅田小娥就关联着狐狸精、女鬼复仇、白蛇-法海等文化原型。诸多文化原型将不同的观念因素和情感因素渗入了文本,从而形成了不同声音在文本中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2.
《狼图腾》的作者姜戎先生在内蒙额仑草原生活了11年,有过与狼群、黄羊和蒙古马摸爬滚打的亲身体验。25年的腹稿、6年的创作和修改,一共耗去了作者31年的光阴。2004年4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狼图腾》后,其热销场面和震撼人心的文本力量,不禁令人惊呼:“狼来了———《狼图腾》的狂飙到了!”两年过去了,在《狼图腾》的狂飙之后,我们有两点文化上的反思与诸君探讨:反思之一:批判儒家同时又践行儒家的悖谬《狼图腾》从草原民族角度反思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在表层,它将儒家文化和游牧文化对立起来,但实际上作者还是运用了很多儒家文化的思维,甚至…  相似文献   

3.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白鹿原上的白鹿两个家族的矛盾与纠葛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形态、社会组织与思想意识的转变、解体与式微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政治、社会、经济与思想逐渐滋长的时期。长篇小说《白鹿原》通过白鹿原上人们的生活变化与思想变迁呈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现代性体验,传达了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过程中丰富的时代症候。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白鹿原>从家族宗法制的变迁透视现代史的演进,堪称新时期最有力度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但作者以这一新的视角进行创作时又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文化困惑历史观与道德观的二难处境,作者在处理宏大历史文化题材时力图揭示的历史文化必然性却又被一种旧的伦理道德观所消解,因此,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基本立意的阐述上表现出深刻矛盾.这与作者尚未从精神上真正走出"白鹿原"有关.  相似文献   

5.
“民族秘史”的展示——《白鹿原》解读刘绍信《白鹿原》问世之际,曾引起当代文坛一时轰动,批评家操刀执笔,见解纷纭,莫衷一是。但无论怎样,小说所展示的文化生活及思想艺术情趣,已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清晰的印迹。“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作者陈忠实以巴尔...  相似文献   

6.
芦苇(《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白鹿原》等电影的编剧,即将成为电影《白鹿原》的导演):上世纪70年代,我读到苏联作家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爱伦堡是苏俄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在文学上的杰出之作,更是其在语言上的精心之文,尤其对方言的频繁使用,使整个作品透射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在此以《白鹿原》中方言词的运用为例,探讨陈忠实方言运用的特点和准则。  相似文献   

8.
白鹿原》从整体上观照历史,突破了从党派斗争、阶级斗争的角度表现历史生活的狭隘和局限,并描述了原始逼真的宗法文化。可以说作者的叙述是对历史的整体去弊,显现出现代意识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借鉴解构主义研究方法,通过对新武侠宗师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的解构分析,颠覆了以往金庸小说研究中对其小说结构和主题的理解,认为:从结构上而言,以往批评所认为的小说中“江湖”和“庙堂”的二元对立结构并不成立;从主旨上而言,作者自己所阐释的小说主旨和批评界对这部小说主旨的传统认识也未处在小说意义的中心地位;而散布在小说意义边缘的细节,则颠覆了传统观点中几组重要的二元对立概念.  相似文献   

10.
近期,一部将个人的哲学沉思与时代精神和实践需要熔铸于一体,记录我们时代心声的新著———《思想是时代的声音:从哲学到人学》(韩庆祥著,以下简称《声音》)由新世界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通观全书,《声音》具有三个特点:1.点面结合的研究方法与完整系统的研究框架。《声音》全书从形式上讲,是作者学术研究的基本历程和学术思想发展大致脉络的演进,从内容上说,则是作者从哲学到人学再到人的能力问题研究的转换。因此,该书重视的是内在逻辑与研究框架,强调的是思想个性,在研究方法和文本内容的安排上采用的是点面结合。作者在深入分析了我国学术…  相似文献   

11.
尹季 《船山学刊》2003,(2):139-141
《白鹿原》叙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约五十年变迁的神奇史诗,展现了一轴中国农村斑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在这个自足的白鹿原世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生动的、性格各异的女人,她们与其中的男人们一道共同构建了一个极具传统家族文化内涵的“关中世界”。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中三类女性形象的分析,来解读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一、传统家族文化的践行者形象《白鹿原》作品中有着一群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女性,这一类女性有着中华民族传统妇女的共同美德:善良、勤劳、坚韧,但她们言行举止遵循“三从四德”的严格规范。…  相似文献   

12.
陈意新  曹树基 《学术界》2003,(3):116-132
本文是就王丰、李中清发表的《摘掉人中决定论的光环———兼谈历史人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下简称《摘掉》)一文中对作者同期发表的文章《马尔萨斯理论与清代以来的中国人口———评美国学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以下简称《马尔萨斯》)一文的批评所进行的反批评。作者没有就《摘掉》中对《马尔萨斯》的所有批评逐条回应 ,而是在学术批评的原则和方法上做一澄清 ,主要是从学术上就《摘掉》所涉及到的中国人口史的重要问题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13.
芦苇(《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白鹿原》等电影的编剧,即将成为电影《白鹿原》的导演):上世纪70年代,我读到苏联作家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爱伦堡是苏俄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我当时看这本书时才知道巴别尔的名字。解放以后从来没有中国人提及他,解放以前只有鲁迅曾提到过他。  相似文献   

14.
作为90年代“陕军东征”运动的标志性文本,《白鹿原》甫一问世,即以鲜明饱满的艺术个性引起创作界、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并随之引发了持续数年的《白鹿原》研究热。然而当我们现在冷静地检验其研究成果时,却惊人地发现众多研究者的理性矢向基本集于《白鹿原》史诗性内...  相似文献   

15.
电影《白鹿原》与《一九四二》作为2012年同年上映的重要影片具有很大可比性。两部影片在剧本改编、主题立意、故事情节与人物刻画、史诗诉求等方面存在差异。《一九四二》在上述四个方面都比《白鹿原》距离"经典电影"更近,更忠实于"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6.
历史作为已然逝去的事实,如何认识其真实面貌,每位作家都会作出自己的解答。小说《白鹿原》有别于“红色经典”小说惯常的革命叙述式的“正史”观察视角,而试图表达作家个性化的、独特的发现。这种独特视角主要体现为文化视角。从文化视角解读历史,作者发现了自己眼中的“真实”。  相似文献   

17.
《晋阳学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发表的余维宗同志的《从形而上学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形而上学》一文,读了有些感想,写来与作者商榷。余文提出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不要停留在形而上学的具体表现上,而要抓住它的根本,即否认对立统一的原则,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这是有启发的。但余文批评了李达主编的《唯物辩证法大纲》中的一个观点:形而上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作为人类认识史的必经阶段的形而上学,在认识史上曾经起过进步作用;但是唯物辩证法产生之后,形而上学就“失去了任何进步作用,成为应当抛弃的反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无根”的飘零者——《白鹿原》黑娃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鹿原》中的黑娃是一个关键性人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他是作者以独特视角审视传统文化和现代革命文化的切入点。黑娃的悲剧人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及生命方式,象征了中华民族寻找精神之父的艰难历程,他使作者书写的“民族秘史”具有了沉郁悲凉的意味。  相似文献   

19.
王玮  陈海宏 《学术界》2004,(3):150-152
《学术界》2 0 0 3年第 3期刊登的《美国史论文写作的两个问题———兼评〈美国对外事务与联邦宪法〉》一文署名为王维、陈亥宏 ,但这不是其真正作者 ,这个署名是对王玮、陈海宏姓名的盗用。该文本是网站论坛上流行一时的一篇帖子 ,作者是南京大学的几名研究生 ,内容是揭发刘××的一篇刊登在《世界历史》上的论文有“拼凑抄袭”的嫌疑 ,但却被有意篡改了署名。这种假借打假之名 ,不择手段的造假应引起学术界的警惕。  相似文献   

20.
金鑫 《理论界》2013,(4):132-134
电影《白鹿原》的改编失利引发出关于名著改编的思考,故事、影像、表演、结构是影视构成的四个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点分析《白鹿原》改编失败的原因,其目的在于探究中国电影在艺术表现和商业化看点间达成平衡关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