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SBM超效率DEA模型从效率视角测算了1993—2017年间中国28个省(市、区)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探讨了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差距及其差异来源,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考察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从时间维度看,1993—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大致呈“W”型变化趋势;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不平衡性,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第二,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区域差异逐渐增大,且主要由区域间的不平衡造成,其次为区域内部的不平衡,超变密度的贡献逐渐降低。第三,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呈“双峰”分布特征,两极分化现象突出。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经历由“双峰”到“单峰”再向“双峰”分布的转变,极化趋势开始显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均经历了“双峰”分布到“单峰”分布的转变,两极分化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经济结构、科技与创新、民生、资源与环境、对外开放等五个方面构建了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0-2014年市级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安徽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安徽省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数量在样本期间内均呈递增趋势,且经济增长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质量,两者存在明显的不同步现象;(2)经济增长质量空间分布呈现两极分化现象,皖南和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明显优于皖北地区,皖南和中部地区内部城市之间也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并且这种空间层面上的两级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扩大;(3)安徽省经济增长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结论表明,技术进步、科技和基础教育投资是促进安徽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数量与上市公司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的传导机制说明两者紧密相关。同全国的固定效应模型比较,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与上市公司数量的固定效应模型表明两者形成的是一种良性循环,而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与上市公司数量的随机效应模型表明两者形成的是恶性循环,并且按照市场机制的股票发行规则会使这种"马太效应"愈演愈烈,由此构成中国分省经济增长的一个程式化事实。在一定程度上采取行政干预手段是避免过度两极分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保持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需要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文章解析了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构建了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2年间,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不平衡十分明显,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这种不平衡三十年来一直没有改变,且东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经济增长质量也存在两极分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的最优目标是经济增长的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经济增长的数量解决的是速度问题,以要素积累来实现,通过GDP增长率来体现。经济增长质量解决的是效率问题,以结构优化来实现,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来体现。经济增长效益解决的是产出最大化问题,以投入产出的比较来实现,通过边际量的增长来体现。中国经济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高速度、低质量和低效益的状态,出现了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效益不一致的情况,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要实现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要实现一系列路径转型:经济增长的战略要从追赶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成本外生型向成本内生化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要从要素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结构要从多元化转向高级化,经济增长的体制要由速度数量型体制转向质量效益型体制。  相似文献   

6.
资源配置、制度创新、地理环境、人地矛盾等因素导致了我国区域经济走向两极分化,而辐射效应却使区域经济的差距缩小。非均衡增长受多种因素约束,存在着一个极限,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西部经济在短期内不可能迅速消除与东南四大板块之间的差距,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态势还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7.
收入差距、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收入差距问题不仅涉及经济学上的效率与公平,而且关系着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如果收入差距过度扩大特别是贫富两极分化,必然会危及社会的组织和秩序,甚至诱发社会动乱,从而使经济增长失去稳定的社会环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统筹城乡和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应把调节收入差距作为一个中心环节,培育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公正和谐与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实现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两极分化与反腐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转型以来,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我国已由一个收入分配绝对平均的社会迅速进入一个收入差距急剧扩大、贫富两极分化不断发展的社会。腐败与此直接相关。从价格双轨制腐败到金融证券腐败,从国企腐败到税收流失腐败,再到地下经济腐败,各种腐败大大加剧了我国经济转型中的贫富两极分化。遏制两极分化的发展势头,缩小乃至最终消除两极分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反腐败。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如何走出人力资源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水平落后,人力资源匮乏,人才大量流失是当前制约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最大瓶颈,而导致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和人力资源匮乏、人才流失的最重要的原因则是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因此,使西部地区摆脱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困境,从而使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成功的最关键措施在于改革中国现行户籍制度,允许国内公民自由迁居,人口自由流动。这一措施的重大意义在于:1、能有效的解决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劳动价值不公平和国民收入及生活水平两极分化的问题。2、有利于国内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的平衡发展,教育公平和人力资源的更有效开发。3、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分布两极分化的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平衡发展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 ,既要加快经济增长速度 ,更要改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测评经济增长质量主要有六大指标 ,用这些指标测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问题是知识短缺 ;要彻底解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问题 ,就要采取整体推进的战略  相似文献   

11.
经济体制是经济基础、经济内容、经济模式三者的有机统一体。中国既然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自然也就选择了反映其本质要求的商品经济内容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2.
短期经济周期波动与长期经济增长曾被认为是互相独立的两种经济现象。20世纪80年代后,对经济危机的解释分歧激发了学者们对二者相互联系的关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与回滞理论通常被当作二者建立内在联系的基础理论;经验研究表明,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和负向两种效应,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平滑经济波动的效应。整体上,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密切相关、互相影响,需要构建统一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3.
与我国有相似国情和历史背景的越南,不仅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法制建设领域尤其是经济法制建设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其经济诉讼法律制度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我国的经济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而且有利于促进中越两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国家经济主权与国家经济安全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为标志的经济全球化,其发展趋势必然表现为一国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它国的经济周期、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传统意义上的国家经济主权遭到空前破坏的同时,各国经济又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由于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巨大的经济差距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通过对经济全球化中传统国家经济主权弱化的讨论,重新界定新时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新概念,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迅速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一个主权国家或经济集团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越来越重视其经济发展的内外安全, 并采取相应措施巩固内部的经济安全——作为一个国家或集团发展经济的现实基础, 它直接影响国家的综合发展水平。而外部经济安全则保障内部经济安全措施的顺利实施, 尤其表现在海外资源供给、跨国公司的发展等国外市场的开拓及随之而来的国家或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合作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整体快速增长的趋势,尤以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增长令世界瞩目。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总体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产业布局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在投资率、人力资本存量和市场化等决定性因素趋同的影响下,彼此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与此同时,三大经济圈都存在着阻滞经济增长发展的消极因素,要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必须在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上进行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学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文化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支持。它反映的是人们的经济利益和经济行为规律,是指导人们经济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它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与政治文化并列的一个子系统。利益兼顾性特征,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对现代化建设具有认识导向、启迪教育、调控约束、融合协调等功能,是促进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支力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存在着经济意识转型的问题。经济意识是经济活动的反映,并通过支配主体的经济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经济意识分为刚性经济意识和柔性经济意识。在经济哲学意义上探讨转型时期的经济意识冲突,寻求解决冲突的路向,从而实现经济意识的转型,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早启动了亚洲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从特惠贸易安排到自由贸易区,再向经济共同体迈进,东盟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已逐步显现,主要体现为:促进东盟区内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推动了区域新的产业分工的发展与深化,使成员国的市场规模扩大,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增强,专业化生产扩大,进而促进了区内投资的增长。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对区域内其他的一体化形式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经济行动在于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经济行动是原子化的个人行动,不涉及任何社会关系。新经济社会学从嵌入性的视角出发,对人的经济行动加以解释,指出人的经济行动是理性的,但理性的经济行动是受社会关系制约的,经济行动是一种社会行动,经济行动嵌入于社会关系中并产生了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