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8,(4):111-116
晚清宫廷演剧中昆腔代表性剧目的变化极具典型性,显示较强的生命力和调适性,彰显继承、补充和兼容等多重戏曲史意义。本文爬梳清代宫廷演剧相关文献资料,以汤显祖"临川四梦"等昆腔代表性剧目为主要例证,围绕以下三点展开论述:其一,昆腔剧目内容的变动;其二,昆腔剧目比例的变动;其三,昆腔剧目变化的戏曲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璐 《社科纵横》2011,26(3):92-94
中国新潮演剧是由日本最先进入中国沿海城市的,而就东北而言,新潮演剧的萌发是受俄罗斯传入的西方戏剧及电影的影响。由最初的翻译剧本,到东北作家创作并演出的独幕剧、多幕剧、儿童剧、歌剧,东北新剧羽翼渐丰,职业和业余剧团纷纷成立,新剧在东北日益兴盛。东北剧作家用自己的剧作,书写生活、唤醒民众、揭露压迫、控诉入侵者。东北新潮演剧的萌发兴起,为东北现代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北京语言和文化创作的文学和戏剧作品是表现北京历史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形式。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北京历史文化逐渐被介绍传播到国外,北京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城市。本文将介绍笔者所见的17种外国人介绍研究北京文学和戏剧的书籍,包括书籍的语言种类、版本情况、出版时间、作者简介、目录等基本资料。这17种书分别是搜集整理的歌谣类书籍3本,以北京为创作对象的诗歌集3本、小说5本,介绍或研究京剧或京剧人物的书籍6本。  相似文献   

4.
曹禺笔下的"火"与"水"--从繁漪到愫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亚梅 《社科纵横》2006,21(5):108-110
在我们学习研究曹禺先生戏剧文学创作的特征及规律时,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曹禺先生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有一个突出的女性形象,她们触动戏剧矛盾的萌发并带动戏剧情节的发展。《雷雨》中的繁漪和《北京人》中的愫方就是这样两位被作者寄予最深情感的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5.
孟昭毅 《南亚研究》2011,(4):117-130
近至世界史中古时期才成熟的中国戏剧(戏曲),无可避免地受到域外一些戏剧艺术因素的影响。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印度古典戏剧(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过程的影响问题。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存在"点点滴滴"的影响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是其中的影响、接受或变形等因素目前尚未得到具体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本文通过对傀儡戏等戏剧造型艺术,对歌、舞、音乐等戏剧要素,以及戏剧叙事文体(剧本)等问题的系统考证,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对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的影响问题进行探讨和阐发。  相似文献   

6.
戏剧要表现矛盾冲突,在今天是不成问题的了。所谓“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之说,是为今天人们所承认的。但是,只承认戏剧冲突,并不等于就解决了如何表现戏剧冲突的问题,就当前戏剧创作来说,我觉得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这关系到艺术质量的提高。这里,就有关戏剧冲突三个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戏剧冲突与生活矛盾戏剧创作,自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思想解放带来了艺术上的解放,很多剧本在表现矛盾冲突方面敢于突破禁区,接触新问题,大胆而深刻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斗  相似文献   

7.
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在文学方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风韵。新时期以来,涌现了一批表现北京地域文化风采的文学作品,京风京味波及到包括小说、戏剧、音乐、美术、影视、摄影等广泛的文艺领域,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北京地域文学研究”作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也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为进一步展开北京地域文学研究,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北京地域文学的创作,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北京市文艺学会于七月十一日联合举行了北京地域文学研讨会。与会学者三十余人围绕开展地域文学研究的重要性,概念的界定和京味文学的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戏剧美学与佛教、禅宗思想姚文放一在中国戏剧美学中,论佛谈禅可谓相沿成风,佛教、禅宗对于宇宙人生的覃思和妙悟,以及用一定的概念术语对于这种覃思妙悟所作的精当概括,都对中国戏剧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启发作用。即使某些戏剧美学规律和戏剧美学问题的阐发并不一定...  相似文献   

9.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京西太平鼓",是我国北方太平鼓的一个地域性分支。唐代以前的几种舞蹈与它具有渊源关系,直接的源头则是宋代定名的"太平鼓"。明清大量诗文记录了北京太平鼓的兴盛,证明这种民间艺术已经从农村走进城市。受清朝道光年间危害城市治安事件的牵连,太平鼓表演逐渐从北京退回郊区农村。今人主张的清末才由北京传入京西之说,则与史实大相径庭。隐含在古籍中的许多重要史料,尚需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李斌  程桂婷 《学术交流》2012,(7):186-189
田汉和熊佛西是现代戏剧史上举足轻重的剧作家,他们的剧作、剧评、戏剧理论对现代剧坛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早在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便流行"南田北熊"的说法,但绝大多数学者都误以为"南田北熊"来自欧阳予倩的《近代戏剧选.序》,并且引用《近代戏剧选》时,在原文、出版时间与出版社名称方面出现严重纰漏。其实,《近代戏剧选》并非欧阳予倩所编撰,而是托名欧阳予倩的伪书。"南田北熊"之说的真正来源是罗芳洲所写《现代中国戏剧选.序》。与"南田"不同,"北熊"及其剧作、剧论在河北定县农村进行的戏剧大众化实验中曾经受到批判,而且也没有得到戏剧界的足够重视。这不仅是纯粹的艺术问题,更是与特定时代的政治环境有关。熊佛西对现代剧坛的贡献不可小觑,洪深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中对于熊佛西的否定性评价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1.
在民国时期种类繁多的社会调查中,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体所进行的一批社会调查迄今为止尚未在学界引起多少注意。本文首次对这批燕大调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且着重指出,这批调查诞生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刚刚传入中国之际,真切地反映了这些学科扎根于中国的过程,从而构成了中国早期社会学本土化实践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莫理循于 1 897— 1 91 2年担任英国伦敦《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他对于远东、特别是中国准确、及时的报道 ,为《泰晤士报》赢得了声誉 ,他也因此声名大振 ,被认为是中国问题的权威 ,并被称为“北京的莫理循”。准确的新闻报道需要精确的情报来源。本文从莫理循在北京的社交入手 ,探讨其获得新闻线索与内容的途径 ,认为注重与中外各阶层人士的交往以及在王府井大街建立图书馆 ,是莫理循获取情报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反映了他有别于同时代其他来华记者突出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1904年,慈禧在宫内倡设"毓坤会",1906年又倡议贵胄女学堂,但都议而未果。本文依据《大公报》、《北京女报》等报刊的报导,还原围绕贵胄女学堂的倡议与争议,并力图再现预备立宪时期全国女学的历史处境。  相似文献   

14.
活跃于清初顺治时代京城诗坛,被称为“京师三大家”的王铎、薛所蕴、刘正宗三位诗人,对清初京城后进的金台诗人群体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顺治末年至康熙初期的“燕台七子”“海内八家”“金台十子”等新兴金台诗人,多有受其教诲与提携者.  相似文献   

15.
潘桐 《社会》2022,42(3):92-124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传统艺术走上了与西方艺术不同的现代性建构道路。通过对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前筹备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京剧现代转型的机制、特点与得失。从以齐如山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对梅兰芳与京剧的改造中可见,近代中国传统艺术探索出了一条以新知识分子为参与主体,以“中西结合、古今共用”的艺术理论为革新理念,以推动艺术成为跨越阶级和国家的大众时尚为革新目的,以“救亡图存、发扬国光”为最高理想的转型道路,由此在“为艺术而艺术”与“为社会而艺术”之间找到了现实平衡,成为了兼具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大众时尚。因此,梳理和分析近代京剧的改革史可以为当下探寻“文化自觉”的方向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6.
1928年北平特别市成立时,小学教育百废待兴。为普及义务教育,北平市政府在整顿公私立小学的同时,大力兴办短期小学及简易小学,实行二部制教学,以救济失学儿童;改善小学教职员的待遇,加强教职员的检定和培训,以提高师资水平。从小学课程设置上来看,最为显著的是在各小学校全面设置党义课,并十分注重学生的训育管理。通过以上实践,北平市小学教育有所发展,但总体来说,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准。  相似文献   

17.
杨琥 《北京社会科学》2004,5(4):121-126
本文从蔡元培出长北京大学的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 ,说明蔡出长北大并非孙中山“支持”和“指派” ,而是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及北京大学特定的时间、环境、条件及蔡本人“教育救国”思想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近代北京司法在建设初始即成为全国的典范,其发展历程是近代中国司法改革的缩影.从三级审检体系、虚三级审检体系、虚二级法院体系到一级法院体系,近代北京司法体系的发展跌宕起伏,更迭频繁.其背后的造因,除了经费和人才这两大硬性条件的限制外,更重要的是民意代表机关缺位,导致相关法律权威性不高,以及全国性法律调查阙如,造成司法体系无法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9.
五卅事件使国内政局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这种情况在北方尤其明显。一个地方性的"惨杀"行为迅速演化为全国性的"事件",巨大的民族自觉浪潮兴起;国家政治的重心由各派军事势力的"内斗"转向"一致对外",但举国一致的局面迅速形成又很快瓦解,北京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权威不复存在,社会陷入更加混乱与无序的境地,并深刻影响到此后国内政局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的外力入侵使北京与上海分别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作为近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座城市 ,北京和上海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戊戌维新运动的政治性、思想性特征使两城市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了连续不断的互动。城市间的互动不仅对维新运动产生影响 ,而且也推动了北京与上海的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