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红与鲁迅     
"萧红与鲁迅"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前提自然要基于学术的理由.鲁迅对于萧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某种意义上,没有鲁迅就没有作为作家的萧红.对于二者关系的深入探究,毫无疑问应该在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代作家,他们在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上的代际传承.  相似文献   

2.
萧红的小说通过对当时呼兰人蒙昧生存状态的纪实描写和精神痼疾的展示批判,拓展了鲁迅开创的批判国民"劣根性"这一创作母题.通过象征意象,折射出时人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群体心理,揭示了当时呼兰乃至整个社会停滞不前的深层原因.封建势力把人变成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我觉悟的动物,面对蒙昧的世人,萧红同样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沉痛呼声.看出封建制度、封建秩序和封建意识的反人类、反人性的本质,正是萧红小说创作的内在意蕴所在.萧红在对女性生存和命运的表现方面显示出独特的视角,在鲁迅对被损害被侮辱妇女形象塑造的基础上又有拓展和挖掘.萧红的这一创作视点,是反映和表现当时妇女生存状况、不幸命运的最佳视角,弥补了男性作家由于性别限制而难以深入表现女性生理、深层意识和情感体验这一"死角"而带来的缺憾,这是萧红对鲁迅批判精神的发扬光大,也是萧红小说创作深刻的内蕴所在.  相似文献   

3.
漫话写萧红     
近几年来,写萧红的文章,日渐增多了。各地报刊杂志,包括香港台湾在内,是不乏有人在写萧红。今年八月,我有机会接触两位归国讲学的美籍华人学者,据说他们在美国也是以写萧红著称的。萧红是哈尔滨出身的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她从事文学活动还不足十个年头,就给我们留下一笔近百万言的文学财富,研究萧红及其作品,对于发展和繁荣当代文学,毫  相似文献   

4.
徐铂尧 《生存》2020,(12):0227-0227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写下的。鲁迅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很多人给予鲁迅先生很高的评价,那么下面我想说一说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勤于变换写作手法的先锋性实验派作家,她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常有出人意料之笔.萧红从由鲁迅作序、胡风写读后,发表<生死场>以来,她的结构一直是有争议的.20世纪30年代就有"结构不坚实"的微词,而她却逆势创作了短篇小说<手>、<家族以外的人>、<小城三月>,结构完美地无可挑剔.40年代,茅盾掩饰不住对<呼兰河传>的溢美之情,称其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新时期,杨义则进一步将她的小说定位为"诗之小说",称其为中国"30年代的文学洛神".  相似文献   

6.
今年九月二十五日是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日,大家要我写点纪念他的文章。记得一九五四年,我初来浙师院时,在一次学习会上,我曾说过我认识鲁迅先生。后来在“文革”中遭到某些人的讥讪说:“你也配认识鲁迅!”从此,我再也不敢谈鲁迅,也不敢承认认识鲁迅。我想现在是不必怕了,可说几句了。但因为事隔多年,有些事只能记个大概,要写成文便又模糊起来了。但无论如何,我要说一说,也算一点纪念。我在北京时,正是青年们对鲁迅先生誉望日增之时。我当时是搞古典文学的,但对《新青年》、《语丝》极有爱好,因而也非常尊敬他。我也听过他几堂课。当时北京各大学的课堂多半是开放的,不论是谁都可以入座听讲,我就是这样认识了许多一时名家的。当时北大、师大中文、历史各系的名教授,大部分是余杭章太炎先生的学生或旧相  相似文献   

7.
张润芝 《东西南北》2013,(11):57-59
一部电影《萧红》,把作家萧红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不久前,霍建起导演、宋佳主演的电影《萧红》上映,对萧红好奇的人多了起来,不过大众最好奇的是萧红的情事,如何逃婚了又和未婚夫在一起,如何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端木蕻良。还是没有人说,萧红是个好作家。不见其文,只闻其情,从1942年在香港逝世至今,萧红被低估了71年。萧红的被低估,像是一场“两边不靠”的误会。在“左翼阵营”中的时候,她显然不重要;当人们想法改变了,她又被淹没在“左翼作家”群体里。  相似文献   

8.
万红韩 《社科纵横》2012,(6):107-110
法国的雅恩·安德烈亚曾说:“人们以为写作很容易,恰恰相反,你知道写作是下地狱。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特别是中国20世纪以政治为中心的时代,只靠文学创作“吃饭”的职业作家中想要寻觅富翁是很难的,但是许许多多明知“贫困”却还在继续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本文以萧红为例,从萧红漂泊流浪、颠沛流离、穷苦短暂的一生来看,萧红幸福的时候很少。让她走上不归路的孤寂与苦难,是跟她的家庭生活、个人经历和她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但是更重要的物质和经济生活对萧红最后命运产生的影响应该是更大的。作为一个作家,又是一个穷人,她的人生悲剧包括她文学的命运都与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本文以萧红穷困坎坷短暂的苦难人生浅析萧红在物质极度贫困、精神极度压抑的情况下坚韧执着的苦难命运。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鲁迅晚年最得意的两个学生,萧军和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被后人不断研究的两位文学家。萧军与萧红交往过程中的通信,不仅记录下两人的爱情沉浮,也记述了当时的一些事件。近日,由萧军后人提供的"萧红致萧军的三封信"以及一批萧军遗墨及其藏品出现在拍卖市场上,无论对于研究萧红还是现代文学史,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料。十年浩劫,大批知识分子惨遭迫害,  相似文献   

10.
美国麻州威斯里学院中文系主任戴祝悆教授,今年五十五岁,浙江宁波人。她从小在北京长大,父亲戴君仁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一九四七年,她随父去台湾,大学毕业后,在美国国务院  相似文献   

11.
不以诗名 别具诗心——谈谈作为诗人的萧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一生只有三十一年,而她的创作生涯不过十年。但是,她不甘寂寞,不甘波折,不甘屈服,一拿起笔,就没有放下来,她写了近百万字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和少量的诗歌。她虽不以诗名,可是我却要说,她别具诗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诗人。  相似文献   

12.
萧红是30年代从哈尔滨走上全国迈进世界的著名女作家。自1979年铁峰在《文学评论丛刊》第4辑上发表《萧红传略》之后,在陆续读到一些关于萧红的研究文章之外,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教授的《萧红评传》以及日本燎原书店于1983年出版的东京法政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尾坂德司先生的《萧红传》。但令人遗憾的是,直到1991年哈尔滨出版社出版铁峰著作的《萧红文学之路》以前,却没有一本中国学者自己著作的萧红研究专著出版。仅从这一点来说,《萧红文学之路》的出版,就很值得高兴和欢迎。 《萧红文学之路》是铁峰十几年来研究萧红的结晶。…  相似文献   

13.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国民性思想李滨英鲁迅先生的不朽之作《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正如鲁迅先生1925年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中所说的:“我虽然已经试做,但终于自己不能很有把握,我是否真能...  相似文献   

14.
论萧红作品的地方色彩王义祥萧红的作品具有鲜明而浓厚的地方色彩,她的创作给我们展现了本世纪20、30年代我国东北地区人民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活图画。她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一问世,便“给当时的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之所以在她去世几十年后的_年代于中国还能出现一股...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我国30年代著名的左翼女作家,命运多劫,英年早逝。从1933年在哈尔滨开始发表作品,到1942年夭逝香港,创作生涯仅8个年头,却给人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除了长、中、短篇小说,还有大量的散文。萧红以《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优秀长篇小说知名文坛,但她那满贮着诗意的散文,却更具摄人的魅力。其实她的小说都明显地具有散文的特点。可以说,散文的美,代表了萧红创作的基本美学特征。一、坦诚真实地述说亲身经历读萧红的散文,不难感到,作者是一个坦诚而直率的人。从她的文字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到那所谓深不…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的艺术家笔下,李清照形象常常被描画成只知感风吟月、惜春悲秋,常常长吁短叹、掩面而泣的样子,应该指出,这种印象是十分片面的。鲁迅先生在论陶渊明时曾指出:陶渊明“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的太久了”,其实,除了“悠然见南山”之外,他还有“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因而,鲁迅先生,每见近人唯以飘飘然论陶渊明,便“往往不禁为古人惋惜”。同样的,人们对李清照也有了一个了解其“全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陈丹青 《东西南北》2011,(14):36-37
我喜欢鲁迅的第二个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好玩”这个词,说来有点轻佻,是现在小青年的口头禅,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我想来想去,还是选了这个词。这个词用来指鲁迅,什么意思呢?我只好试着说下去,看看能不能说出意思来。  相似文献   

18.
戎华 《东西南北》2009,(5):33-33
有个朋友和我说过这样一件事:她的先生偶然去菜市场买鱼,在讨价还价的时候,被卖鱼人抢白:“你的夫人总在我这买鱼,她从来不问价,她是我的老客户,我都是给她最新鲜的鱼,最便宜的价格。”她的先生很疑惑:“你怎么知道我的夫人是谁?”卖鱼人说:“她每次付钱,打开钱包,我就会看到你的照片,看过多少次了,我认识你!”  相似文献   

19.
内山完造先生一九一三年来上海,当过附设在日商日信药店的大学眼药经理人,后开设内山书店,与鲁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任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数次访问中国。一九五九年应邀参加我国国庆十周年庆典时,病逝北京,遗体葬于上海。内山先生的一生,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和鲁迅的友谊,是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我一九二一年进大学眼药部的时候,这个眼药部有三个职工——内山先生、王植三和我。那时候,我还不满二十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白天做工,晚上进一家私立英语夜校学习。内山先生对此很支持,特别是第一学期考试,我侥幸考了第一名,先生知道了,十分高兴,不但当面夸奖我,拿出几块银元作为奖励,而且主动向我提出,今后上夜校的学费全部  相似文献   

20.
这是日本朋友川俣先生在我校学术报告会上宣读的论文,为我们研究鲁迅和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的见解和宝贵的资料。感谢川俣先生同意,现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