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张翔 《东西南北》2010,(8):60-60
他叫马修,一个年轻的美国大兵,2008年,他被派往动荡不安的伊拉克。和所有人一样,他怀着报效祖国、保卫和平的梦想前往伊拉克。可就在他被派往伊拉克不久,就接到家里的电话,他的妻子苏迪怀孕了,他即将成为一个父亲。这个消息令他欣喜若狂,他期望战争最好马上结束,自己早点回家。  相似文献   

2.
正前一分钟,他可能还在特殊安置的加密办公室和伊拉克总理展开激烈的电话会议,马上又要到隔壁的病房去观察儿子的病情。而是否要在奥巴马两届任期期满之际参加大选这个问题则贯穿始终,隐在所有事务的背景里。"乔,你打算竞选总统么?"2014年感恩节的前几周,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一次向自己的副总统乔·拜登抛出了这个问题。"我感觉非常惊讶,他突然就这么直白  相似文献   

3.
正权倾一时的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死后10年,曾参与审讯他的一名美国特工出版了回忆录。该书作者坦言,虽然美国摧毁了萨达姆的政权、消灭了他的肉体,但这个男人留下的嘲讽被历史一次次印证。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审讯对象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之前,美国中情局(CIA)特工约翰·尼克松连续27小时没合眼。然而,当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失踪多日的萨达姆被美军特种部队抓获的消息传来时,他全身上下顿时充满了肾上腺素。  相似文献   

4.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打响。被派驻到巴格达作战的美国陆军士兵·洛贝罗无意中向—平民车辆开火,当场造成3名平民死亡,1人受伤几年来,退役的洛贝罗内心的愧疚一直难以平复。他希望找到当年那场中突中的伤者及其家属,当面说声"对不起。"很巧的是,那次让洛贝罗痛彻心扉的开火事件,被一位《纽约时报》派驻巴格达的记者完整记录下来。在这位记者的帮助下,他开始了寻找受害者家属的谢罪之旅。功夫不负有心人,洛贝罗在2012年夏天找到了当年枪击事件的受害者。他流泪表达自己的忏悔,后者放下久积的伤痛原谅了他。  相似文献   

5.
石渝 《东西南北》2011,(16):54-55
由他引发的贩毒集团战争已造成3.8万人死亡,打破了拉登的杀人纪录,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确有这个实力成为"全球首恶"。6月14日,《福布斯》推出了"全球十大恶人榜",一个名叫乔奎因·古兹曼的毒枭,赫然列于首位。而已经宣布继承本·拉登,成为"基地"组织新领油的艾迈·扎瓦希里,则屈居第二。一个声称要摧毁美国的极端主义恐怖组织头目,竟然被美国人贬为"次恶",敌不过一个贩毒分子。这样的待遇,让沉入阿拉伯海底的本·拉登"情何以堪"?须知,自《福布斯》2008年开始推出"十大恶人榜"起,本·拉登一直居于首位,直到今年5月1日破美国特种兵射杀于巴基斯坦的宅院内。  相似文献   

6.
图文天下     
《青岛画报》2015,(1):10-11
2014年12月12日,在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首府埃尔比勒市郊区的一座难民营,小难民们在玩耍。这处难民营有大约300座帐篷,居住着约2000名来自伊拉克不同地方的难民,这些难民都是由于被"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占领了家乡而被迫逃难的。阿富汗小他阿利扎达在一处度墟前练习武术长相酷似已逝华裔功夫巨里李小龙的阿利扎达自你是"阿富汗的李小龙",困在互联网上发布模仿李小龙功夫的视频而走红。他说"我从九岁起  相似文献   

7.
李玲玲 《东西南北》2011,(15):40-41
宁高宁的名字有点奇怪,读完其名的效果就是"过嘴不忘"。 在企业家群体里,他既不帅,又不酷,也并非雄辩滔滔,但这个山东汉子却拥有众多粉丝。从变革华润到空降中粮,他成为业界的典范,也顶上了"中国摩根"的光环。  相似文献   

8.
2014年9月4日,参加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办的"2014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的50名外国专家,应邀走进中纪委大院。在中纪委组织的座谈会上,"西班牙欧盟对话中国"项目负责人苏傲古公开询问"周案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综合 《东西南北》2013,(13):25-27
仅在普京及梅德韦杰夫之下的俄罗斯政坛第三号人物苏尔科夫辞职了,虽然令全世界关注于此的人们诧异不解,更引发了各种猜测,但这也让人想起他在两年前告诉媒体的话,他说,自己将不再"运作"政治,原因是",对这个勇敢的新世界而言,我过于臭名昭著。"  相似文献   

10.
《阅江学刊》2014,(6):78-78
2014年11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发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显示,我校主办的《阅江学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的扩展期刊。这是本刊继2010入选科学引文数据库(SCD)源期刊、2012年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核心期刊之后,首次被国家级核心期刊评价报告收录。  相似文献   

11.
邓郁 《东西南北》2014,(1):59-61
1966年,一个美国人发现了梁漱溟的名字,从此,他将毕生精力致力于研究这个正在被批判的中国人。他在梁漱溟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与他促膝深谈,走访梁漱溟建设的村庄,他认为,梁漱溟对于中国的意义被严重低估了。  相似文献   

12.
王方济 《东西南北》2014,(18):41-43
比廖新波更为人所知的是"波子哥",这位在网络上以大胆发言而出名的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最近被调任为巡视员。这个突如其来的调令,对于医改壮志未酬的他来说,甚为遗憾,也让外界多了些许猜测但他仍然做出一个决定:"在这个位置上,我依然要保持我原来的性格,我不能噤若寒蝉""巡巡视视,办不了实事"与广东省卫生和计生委(以下称"广东省卫计委")整饬而讲究效率的官网不太一样,它的大院显得略微有些简朴。门卫对记者的来访显得很放松,称呼廖新波仍然是"廖厅"。  相似文献   

13.
顾波 《东西南北》2014,(18):46-48
陈光标在时代广场附近,试图把口袋里的全部现金送给碰到的小贩或流浪汉。有几个人在看到中国富翁递过现金的第一反应是拔腿就逃。这一幕被《纽约邮报》的记者拍下来,迅速成为各大网站转载的热点。但不是所有人都拒绝了这份"运气"。"你们没有见过这么多钱吧!"2014年6月13日早晨10点,两辆越野车和一辆面包车呼啸着穿行南京市区,来到白下区汉中路上的侨鸿皇冠假日酒店。"中国首善"陈光标的办公室设在这家酒店,这是他接待各路客人和媒体的大本营。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落实《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开展"婴儿安全岛"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民办函[2013]234号),交流"婴儿安全岛"建设经验,深入研讨工作,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于2014年1月14日在北京召开了"弃婴安全岛"试点工作座谈会。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安部、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相似文献   

15.
声音     
《青岛画报》2011,(8):5
《世界新闻报》这个默多克旗下的小报,把目标对准了近4000人的留言箱,不但包括王室成员、社会名流和其它重要人物,还有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阵亡英军的家属,及于2005年7月伦敦恐怖袭击遇难者的亲人。——联合早报  相似文献   

16.
周小璐 《东西南北》2014,(13):32-34
他16岁参加红军、20岁参加秘密情报工作,徐向前元帅曾经评价他,"是我党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他是周总理临终前召见的最后一位高级干部。为了台湾问题,总理曾对他连写了四个"托"字。他就是罗青长。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主管中央调查部工作,随后担任部长,成为共和国情报部门的首脑。原中顾委委员、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因病于2014年4月15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罗青长是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的元老之一。  相似文献   

17.
许智博 《东西南北》2014,(18):28-30
在2000年回国之前,画家陈丹青并未料想到"英语"会对他构成困扰;自从8年前他从清华大学辞职后,几乎不再谈论"英语考试"话题。不过,作为"炮轰"英语考试制度的第一人,他至今仍对应试教育感到绝望:"十多年了,讲了根本没用嘛,巍然不动。  相似文献   

18.
张勇 《阅江学刊》2012,4(2):125-128
林语堂深受中西文化浸润,其民族观念体现在他试图通过个人文化趣味与文化感悟,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人文价值及其对应于社会文化选择的个人文化特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刚柔并济"为特征的道家哲学和儒家"中庸之道"合而为一,归结为"中国的人文主义"。他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寻求灵感,帮助自己确立了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观念,并创建了文学"性灵论",进一步张扬个性。民族观念和自由意识的确立帮助林语堂对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有了更深切地体会,并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19.
《东西南北》2014,(14):48-50
投资500亿美元的尼加拉瓜大运河项目再次引起全世界关注,王靖,因操盘这个超级工程而被国际媒体称为"神秘中国商人"的42岁男人,一夜之间,引发颇多联想。据媒体报道,他从江西中医药大学肄业,但他没当中医,而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前往香港学习国际金融和投资。1998年回到北京,并在香港成立投资公司。之后,在柬埔寨开采金矿和宝石矿等,"金矿估值就在50亿美元"。  相似文献   

20.
手不忍心攥成拳头,于是人们看到了手心中的泪。巴格达的傍晚,夕阳都是血色的。这里刚刚发生了一起冲突,被联军围杀的除了伊拉克左翼分子外,还有十几个平民。有救护车在救治还有一口气的伤者。里维尔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在记者当中,他显得很醒目——拿的是家用DC,而且在记者已经习惯而麻木的眼神当中,他那种深沉的,饱含着痛意的眼神让人记忆深刻。除了记者,一般人是不愿意在冲突刚过、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到达现场的。他是个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