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家人眼中.孩子活泼好动、性格开朗、乖巧伶俐.喜欢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可是上幼儿园之后.老师发现他经常发脾气,性格孤僻,不愿意让小朋友动他的玩具。孩子表现出来的双重性格会影响他将来的生活和社会交往吗。  相似文献   

2.
今日做父母     
对于中国人来说,为父母者总要为儿女辛劳一 世的,而与老一辈相比,如今做父母似乎要更辛苦、更劳累一些,包括费力也包括劳神。独生子女是一代独特的孩子,而独生子女的家长则是独特的一代父母。 从时间上看,我们这一代父母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当年我们的父母。他们把孩子交给了老人和全托幼儿园,孩子上学后又交给了学校。另外,由于家中的孩子较多,孩子们可以不需大人自己玩,小孩子则由大孩子带着。现在的孩子每家只有一个,由于社会治安不好,谁也不敢让小孩独自在外面玩,于是充当孩子的玩伴是当今父母的一大重任。这不…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自古以来是重后裔的,即使现代人已逐渐淡化了“养地临老”或“传宗接代”的传统生育观念,孩子对家庭的重要性仍然是首当其冲的。在我进行的有关当代人生育观的问卷调查中,79.73%的人认为“有孩子的家庭才是完满的家庭”,15.46%的人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后代”,10.57%的人认为“没有子女的人到了老年会很孤独”,6.47%的人认为“真到老了,还得靠亲生儿女”,也有极少数人(2.29%)生育孩子的动机充满着盲目性和被动性,仅仅是出于“不生孩子会让别人认为是不正常”。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当今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  相似文献   

4.
实例:某社区有一百多名小学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年龄介于6至12岁。学校从7月5日至9月1日放暑假,假期时间长,学校除了布置暑期的必要功课外,与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所有的教育和管理都是回归社区和回归家庭。而某社区的居民大部分属于低收入家庭.家长综合素质较低,整日为生计忙于奔波,教导子女的方法可能简单,  相似文献   

5.
冯微 《东西南北》2009,(10):80-80
云云这两天特别愁.女儿要上幼儿园了,可是天天接送确实是麻烦,而且带着那么小的孩子挤公交车也确实是让孩子遭罪。要不就是天天打车,可天天打车终究也不是长久这计啊!为了孩子她开始考车票,要是买了车不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吗。可又一想,其实她和她老公的单位离家都很近,走路都不超过十五分钟,就是孩子的幼儿园远。难道就单为了孩子上幼儿园买辆车?  相似文献   

6.
学会家务劳动,还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古人给予我们的深刻警示;但愿勤劳能干的孩子多些,再多些!在素质教育中,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技能的掌握,是孩子成材的必要条件。那么,我们当今的孩子是否具备这种条件?我们父母是否把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摆在了应有的位置上呢?家务劳动亮出了黄牌!在“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与教育调查”中,我们对10-14岁)L童从事家务劳动的状况作了了秆。结果之一:相当多的jj竟不干或很少干家务。在调查所列的5项劳动种类中,只有15.5%的孩子经…  相似文献   

7.
果你作番细心观察便可发现:不论平时还是节假日,一位年轻家长蹬着车,带有一个或抱琴或带画板的孩子在大街小巷匆匆而过,目的地无一例外——“XXX少儿艺术学校”。这是今日城市里许多家长崇尚的一种时髦新潮。据粗略统计.仅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在暑期开设的艺术类培训班就  相似文献   

8.
原声带     
《东西南北》2013,(6):6-6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他们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画,长得好看,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他们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是很多学生的噩梦  相似文献   

9.
孙齐 《生存》2020,(11):0077-0078
初中阶段是孩子的黄金阅读阶段之一,作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师怎么通过阅读课来引导孩子读书,让书中的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认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研究和实践。目前,很多学校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只是指定篇目每天定量阅读,但很多学生阅读流于形式,阅读效果不容乐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校初中语文组老师们尝试探索不同阅读时期的阅读课型,通过课堂引导让孩子的阅读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正时下,特别流行在微信里给孩子或学校获得某项荣誉拉票。有的家长在自己的朋友圈持续数日发微信为孩子拉票;还有学校为了评比名次要求家长必须为学校微信投票,并让老师监督;甚至,还有的家长因微信投票没完成老师下达的指标,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等等,不一而足。为给孩子或学校获得某种莫须有的荣誉,竟然如此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这不是在教育、在育人,而是在反教育、负育人。其实,为孩子和学校拉票除了与教育目标和本质相违背之外,也与科学的育人方法和规律相违背。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  相似文献   

11.
由于各种原因,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特殊的成长环境和特殊的经历形成了他们特殊的性格特征,他们的教育一直困扰着很多的家庭和学校,令很多家长和老师“头痛”,我认为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一位哲人曾说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遗憾的是,在当代中国不少的家庭中,“第一所学校”里的“第一任教师”却没有尽到真正意义上“教子育人”的职责。种种现象表明,不少“第一任教师”所遵循的自我编撰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原则”,不但没有给孩子营造出应有的学习、生活、成长的环境与条件,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进行了误会,给孩子的现在或未来增加了心理包袱,留下了成长的后患。我们的爱子之道,两代亲情,穷竟在哪里出现了错乱的误区,且象流感一样在不少家庭中蔓延着呢?“望子成龙”与“严…  相似文献   

13.
石雯祺 《东西南北》2013,(20):60-61
10岁的孩子被送进了美国学校,上英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相似文献   

14.
苏印 《东西南北》2011,(22):50-51
如果按照最初的计划。只有Zapp先生和太太,他们的故事大概不会这么惊人。11年里。他们不但走了23万公里。访问过24个国家,被超过12000人盛情款待,更特别的是在路上生下了四个孩子:Pampa、Tehue、Paloma和Wallaby,每个孩子拥有不同国籍。人们都认为带着家庭上路太疯狂,Zapp却反问,如果不去实现梦想,如果不去亲身教育孩子,岂不是更疯狂?  相似文献   

15.
实例某社区有一百多名小学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年龄介于6至12岁。学校从7月5日至9月1日放暑假,假期时间长,学校除了布置暑期的必要功课外,与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所有的教育和管理都是回归社区和回归家庭。  相似文献   

16.
宽容与理解     
约翰受到了妻子苏珊的指责,说他对孩子太粗鲁。但约翰认为这种批评是不公平的,他只不过是想就孩子的不正当行为进行适当的教导。以前,他父亲也很粗鲁地约束过自己,难道这不是为自己好吗?自己不就是很好的证明?但苏珊认为,约翰给孩子的教导太多了,并且一点也不奏效。  相似文献   

17.
陈少兴 《生存》2020,(12):0093-0094
如今,从普通学校的视角出发,探索适合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方式,是当下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教育教学中我一直努力做到面向全体,但是对于如多动症、自闭症、学习障碍等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能呢?近年,我尝试在作业布置方面根据个体情况实施“弹性作业”的探索:一是通过加强温情沟通,设计亲子作业;二是根据儿童特点,设计趣味作业;三是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实践作业;四是发展孩子潜能,设计拓展作业。经过几年来的实践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孩子从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促进了特殊需要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原声带     
《东西南北》2013,(22):6-6
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学生不能输在录取线上.股民不能输在K线上.女人不能输在曲线上,电工不能输在高压线上,管理者不能输在生产线上.所有男人不能输在发际线上。如此多“输不起”的“线”,要担心次次都不被绊倒,还是得忽略这些“线”。——作家麦家  相似文献   

19.
以前评判一个孩子是不是好孩子,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重这个孩子乖不乖,在家长的眼中,乖巧伶俐总好过调皮捣蛋。可是,最近一个惊人的说法却不胫而走:太过乖巧沉默的孩子,容易患儿童抑郁症。那么,家长对这样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  相似文献   

20.
《社会》1998,(1)
花几万元钱让孩子上重点中学,是一些痴心父母望于成龙的选择。那么,他们达到目的了吗?近日,记者走访了几位重点中学的自费生,他们向记者道出了苦衷。自费生进入重点学校后,大多数感到学习紧张、吃力。他们普遍认为,家长花了很多钱,学不好无脸见人。越是如此,,。理压力越大,成绩越不理想。重点学校录取分数线一般在590分以上,而有的学生530分就进来了,学习能力、综合水平差一个档次。学生甲:小学毕业时我只差几分没考上重点中学,父母花钱为我“择”了一所离家很远的寄宿学校。从此,高价生的帽子便戴在我头上,看看周围同学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