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台静农故乡的经济氛围,以及他自身的商人家庭背景,使他的乡土小说充满了经济叙事.其经济叙事最初表现在小说典型环境塑造上,使小说在“看与被看”的模式下,呈现出剧本化倾向,深刻剖析了乡土社会中人性的麻木,显示了鲁迅对台静农小说创作的巨大影响.随着台静农思想上对革命的倾向,其乡土小说开始关注社会经济问题,经济叙事深入到小说的中心,这使他的乡土小说阶级对立感渐强,并逐渐向革命小说过渡,这显现了台静农后期乡土小说与鲁迅小说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从市镇表象到精神传达--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形象中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乡土小说的审美基调和内在的精神传达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异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模式.其中,以鲁镇为主要叙事场所的"市镇"表象构成了鲁迅小说的叙事中介.深入分析鲁镇的美学特征、鲁镇人物的内涵和鲁迅小说的审美风格,能够对鲁迅乡土小说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沈从文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文学大师,而共同致力于乡土小说创作,有着诸多共同背景,并有着师承关系的鲁迅与沈从文的故乡情怀却有着巨大的差异。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的生成与文化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学创作也不例外。就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创作呈现出的差异而言,地域文化、童年记忆和教育经验等则起着十分重要的隐性或显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台静农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享有盛名的乡土作家。其乡土小说中展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以场景展示为主的叙事技巧、对故乡乡土民俗风情的生动描写,具有独特的悲剧色彩,这些都深受鲁迅先生影响。台静农是深受鲁迅影响同时又有着自己鲜明特色的地之子。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民:鲁迅乡土小说文化批判的视点与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进入鲁迅乡土小说叙述的中心乃是鲁迅从文化角度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必然结果。鲁迅以“中国农民”为视点 ,通过解剖“国民性” ,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他用文学的语言揭示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症结所在 ,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学是最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类别。对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乡土文学进行比较是探寻乡土文学与本土文化、社会背景内在关系的必要途径。为此,选择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开创者鲁迅先生与西方三大杰出乡土作家之一托马斯.哈代进行分析比较。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和英国的乡土小说为视角,透过鲁迅与哈代乡土小说中的依恋自然情结、悲剧性主题及人道主义等相似点的表面现象来分析其作品的本质差异,即鲁迅乡土小说的社会性(强调人物与社会的冲突)与哈代乡土小说的哲学性(强调人物与自然环境的冲突)。这两种差异构成了东、西方乡土作家作品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7.
二十年代乡土作家的创作尽管具有在鲁迅示范和影响下写作的特点,但仍然富有不可忽视的原创精神和开拓意识。作为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重镇———浙东乡土作家群在乡土根性形态、乡土风景潜质以及乡土伦理主体这三方面的探索典型地体现了乡土小说叙事的先锋意味。  相似文献   

8.
鲁迅乡土小说他者视阈的迁移与阐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迅的乡土小说一直被看作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写作的被仿式,他以西方现代思想为观照立场,构筑了用乡土发现、解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乡土写作语境。  相似文献   

9.
鲁迅、沈从文都是为中兴民族而注目于传统文化的渊薮———地方民族的民风乡俗 ,一个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性 ,一个却在寻民族文化的根 ,赞美自然的人性传统美德 ;一个为乡土小说奠基 ,一个使乡土小说分流 ,都超逸出了乡土小说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10.
五四乡土小说的历史风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乡土小说的勃兴与繁荣源于城乡文化的冲突和现代作家的两种文化觉醒 ,以及文学的自觉选择。鲁迅文学风范的引导 ,周作人等人的乡土小说理论的催生 ,也是其重要的原因。由此形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凝重沉实和受周作人影响的浪漫飘逸的乡土写实与乡土写意两种风貌的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11.
鲁迅作品中的儿童文学形象叙事特点为:儿童叙事形象鲜明,叙事声音传递童真、善良、美好;叙事视角、叙事距离多样化。时间上,成人世界与儿童视角的交织;空间上,异乡漂泊与乡土记忆的融合,让鲁迅儿童形象叙事别具风格。  相似文献   

12.
金学种小说是一个乡土的世界,乡土、乡风、乡亲、乡情……一个"乡"字,既复活了他沉重的乡土记忆,也呈示了他多重的文化思考.当下乡土叙事大体有三种走势:一部分先锋小说家走向与大众文化阅读相契合的叙事之路,开始归依故事;一部分先锋小说家在叙事游戏、语言快感、形式谜圈中走得更远;另一部分作家在小说的叙事形式上持守故事性,注重故事的讲述技巧,金学种当属他们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乡土小说生存或毁灭叙事模式中所谓的生存,是指乡土小说对美好乡土社会的继承、向往和营造;而其所谓的毁灭,则是指乡土小说对破坏乡土社会行为的批判、背弃和决绝。生存或毁灭叙事模式的运用,为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即乡土小说在为人们描画一个永远被回忆、幻想和守望的毁灭的乡土社会的同时,其虚构、想像和前瞻性叙事,又为乡土社会的生存,预留了必要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与鲁迅相遇"是莫言小说继承中国化叙事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鲁迅,莫言获得了重要启示。"吃人"的主题、"看客"的发展与深化以及对乡土小说的超越,构成了莫言对鲁迅传统继承与创新的诸多方面。同样地,它也包含着新文学传统的世纪对话,对当代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鲁迅开启和造就了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鲁迅乡土小说透射出来的人格力量、文化器识、批判理性以及文本风格对整个20世纪乡土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艺术影响,而他关于乡土文学本质的独特认识与理论建构也对现代乡土文学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规约、指导意义。鲁迅的乡土文学观与乡土小说实践是现代乡土文学艺术之源。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乡土小说的开拓者,他的作品对乡土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鲁彦作为浙东乡土作家群的代表作家,深受鲁迅的影响,他立足于浙东这块热土,从人物形象上承传了鲁迅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既写出了在外来资本冲击下浙东农村的生活现状,也描绘了在此环境下人物意识形态的变化,大大拓宽了乡土文学的表现范畴。  相似文献   

17.
乡土小说与传奇的关系素来密切,新世纪以来更形成一种传奇叙事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它们较多运用巧合、偶然与神秘因素,或“超现实”的叙事方法,由此书写个人传奇、“怪力乱神”以及其他“陌生化”的传奇内容。新世纪以来乡土小说的传奇叙事倾向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缘于小说、乡土与传奇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与近年来的文学、文化环境以及乡土现实书写的困境有关。传奇叙事可以增强乡土小说的故事性,开拓乡土书写与现实主义的边界;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最主要就是过分追求传奇效果,导致故事情节失实与人物形象失真,同时,在情感与思想表达方面也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18.
香港作家梁凤仪的小说《我们的故事之乱世佳人》在家国情怀、女性成长、地域文化三个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审美特征。小说以宏阔的历史为骨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融合起来展开叙事,发掘和展示了当代香港人个体文化精神品格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小说中对于女性的书写,展现了作者对当代女性的成长之路的思考与探索,既肯定了女性独立自强的现代精神,也容纳了部分传统文化精神;对于岭南地域文化的书写,不仅承担了推动小说叙事发展和勾勒叙事空间位移的功能,也在文化审美上使作品更富有地域特色,体现了作者对地域乡土的眷恋与依赖。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小说以"为人生"、"改良这人生"的启蒙思想著称,他的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同样与启蒙思想有着内在的深刻关联。对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的理解与把握,不能仅停留在现代叙事学意义方面的文本分析或审美形式的考量上,而应在此基础上,把对这些文本叙事方式或审美形式的解读整合、提升到他的启蒙思想这一带有意识形态本体色彩的高度上。鲁迅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审美创新及其蕴涵的启蒙思想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重点关注了《王白的长城》、《湖光山色》等几部"长城反思小说"与"长城乡土小说",通过叙事形态变化和社会价值变化两个层面,论述了近年来"长城小说"题材内容的变化。在叙事形态上近年来有关长城的反思小说和乡土小说引人关注;而在社会价值方面长城小说呼唤"生态意识"、"家园意识"的回归,引发了人们对环境的忧虑以及对古长城开发与保护的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