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研究身体系统的医学和研究社会系统的经济学具有思维上的相通性,都应遵循从本质到现象的研究路线.但是,根基于自然主义思维,现代西医却热衷于从功能性关系分析病理现象,从局部性角度来寻找解决病症的工具性措施;相反,基于经验主义思维,传统中医倾向于从因果性关系分析病理现象,从整体性角度来寻找解决病症的治本性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现代西医和主流经济学都属于一种“道”之学,注重病症这一“标”的解决;传统中医和古典经济学则体现了一种“理”之学,注重病因这一“本”的疏解.不幸的是,在功利化和短视化的当今社会,世人往往重于“道”之学而轻于“理”之学,以致中医和古典经济学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2.
早在两宋时期,徽州地区就出现了民“习律令’性喜讼”①的社会现象,徽州也因此被统治阶级称为“难治”②之地。沿至明代中叶以后,这种争讼的习俗不仅没有得到革易,反而愈演愈烈,“事起渺怒,讼乃蔓延”③,进而形成累讼不休、不胜不止的健讼民俗。“邑称繁  相似文献   

3.
乡土社会冲突与诉讼的再冲突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乡土社会中 ,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与正式法律诉讼之间会产生新的冲突 ,这种冲突构成了乡土社会法律生活的主题 ,并使诉讼这种国家法律治理途径在乡土社会中被迫发生流变 ,这也使我们可以接近一个客观的乡土法律世界。在“乡土社会现代性诉讼制度为什么不能建立”诸问题上 ,不应局限于单向化的“守法—违法”或是“争讼—无讼”的理论范式 ,而应以一个多元的分析路径来考察  相似文献   

4.
风水信仰是传统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在诸多的风水信仰中,坟山风水影响最为深远。在中国传统社会,坟山风水不仅被作为一种隐性的财产来看待,同时还同民众的"慎终追远"观念密切关联,因此民间社会普遍重视坟山风水的重要性,并因此时常发生纠纷。在清代社会,风水争讼成为民间争讼的主要类型之一。剖析清代的坟山风水争讼不仅可以考察风水习俗同儒家伦理相契合的特殊意义,而且对于今天的司法实践也能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不仅极大拓展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深刻影响了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变迁,形成众多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柏格森用哲学语言展示了一幅生命进化的蓬勃冲动:薛定谔提出”生命以负熵为生”的进化图景;近代中国自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也都贯穿着文化进化的意蕴.尽管进化论创立以来的文化回响逐渐偏离其“科学”界限,但报以“同情之理解”的心态重建其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对于把握历史与社会发展的逻辑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何伟  张建中 《理论界》2004,(2):149-150
一、腐败的含义和构成要素“腐败”一词源于生物学用语,是指动物或植物发生变质的过程及结果,即而失去原来的机能和功用。现为人们所常谈的“腐败”是指社会成员中的个别人,背离为人之道或背离本来职责而蜕变本质的社会现象。腐败是一种社会异化现象。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凡是个人在公共领域或私人领域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都可以视为腐败行为,如:黄、赌、毒等行为,同时它也包括狭义的腐败。从狭义来说,腐败是指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达到谋取某种私利的行为。我们在这里所要分析的只是狭义的腐败,也就是人…  相似文献   

7.
文化就是社会化——广义“文化”概念的逻辑批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概论众说纷纭,但根据“文化”一词在古今中外的各种实际用法,我们认为,广义的文化概念,在外延上包括一切社会现象,所有社会现象都在文化的外延之中;文化的特有属性就是社会化,因而从内涵上可以把文化定义为“社会化的过程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8.
论人情关系与腐败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情关系”是中国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这一社会现象与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而人们往往将“拉关系”等同于“走后门” ,并使得不少人对这一现象深恶痛绝。而那些参与“拉关系”的人 ,也往往从道德品质方面受到各种贬斥。然而 ,深恶痛绝也好 ,深受斥责也罢 ,在日常生活中 ,不少人又乐此不疲 ,在对这一行为进行贬斥的同时 ,又在不知不觉中卷入各种复杂的关系 ,由不得你不拉关系。关系之风何以在中国盛行 ,“拉关系”何以导致腐败 ,如何在关系运作过程中防止腐败的滋生 ?这些都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一、关系风在中国盛行之…  相似文献   

9.
陆建华 《中州学刊》2023,(6):133-137
老子作为原则的道包括道之道和物之道,而物之道又包括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等。道的至上性、主宰性,决定了道之道只能是“法自然”和“无为而无不为”。天之道、地之道都取法道之道,因而都是“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为道”,并且取法天之道,其道也是“无为而无不为”。不过,道之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主观上“无为”、客观上“无不为”,“无为”和“无不为”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而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的“无为”与“无不为”都是客观的,二者是手段和结果的关系,这显示出天之道、地之道、圣人之道与道之道的不同,也显示出地之道、圣人之道对于天之道的取法。就圣人之道中的“无为”而言,它在自然万物面前是被动的,在民众面前是主动的。道之道、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都具有“利他”精神。  相似文献   

10.
儒家和谐社会观的内涵:一是社会政治和谐;二是等级秩序和谐;三是社会关系和谐;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其实现途径是:以“仁”化之;以“礼”节之;以“乐”和之。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深远影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徽商文化研究中发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徽州的许多风味小吃、名肴佳品本身,就是因徽商而创、因徽商而生、蕴含徽商故事、折射徽商文化的徽商食品。民谚云:“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古徽州的男人大多走的都是这么一条背井离乡、投亲靠友、四处经商之路。由于山高水长交通不便生意繁忙,他们得忍受长时期的亲人分离之苦和节俭创业之艰,留守家乡的亲人便通过捎搭家乡徽菜土特产品的方式寄托慰籍、思念或嘱咐,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23,(3):105-108
<正>《序卦》:“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就卦象而言,《讼》■,下坎险,上乾健,阳刚上升,不和而争,争者必讼。■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注释:讼卦,下坎(■)上乾(■),卦象一为天下大水泛滥象,喻指人们争讼汹涌。二为天往上,水往下。争而相背则讼。三为上健下险,三阳离险向上互争则讼。四为四阳争二阴必讼。争讼的出现,是由于诚信的被“窒”息,使人们警惧惕戒。中吉,  相似文献   

13.
语言变迁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言属于文化 ,语言变迁反射文化变迁早在本世纪初 ,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索绪尔就曾指出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而且它又是一切社会现象中人类唯一从祖先传给后代的最基本信息”。而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 ,语言不仅离不开文化 ,而且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 ,都不是静止的。语言的“社会性”说明 ,语言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中发展 ,而是与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系统的方方面面发生着纵横交错的联系 ,并不时地受到存在于语言本身之外的社会诸要素…  相似文献   

14.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一语出自《论语·阳货篇》。孔子之所以“恶郑声”,原因盖出于“郑声”乱了“雅乐”,所以孔子对其弟子说:“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篇》)。孔子这段话原本说得十分清楚,然而,自汉唐而宋,围绕“郑声”与“郑声淫”一直争讼不断。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角度分析“崖口现象”,认为文化在社会结构中具有独立性和重要性,文化断裂可能引发人们制度失意、制度创新和制度排斥,而崖口的公社体制实质上就是文化断裂背景下制度边缘性效应之制度失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错位”现象。从表面上看,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深层次依然保持着古老而沉重的传统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传统生活的经验主义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是一种强大的文化障碍,影响着真正的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生成。从根本上修正这种“文化错位”,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承接。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是否可能?这是美国乔治大学哲学教授亚历山大·罗森伯格1995年出版的(社会科学的哲学)一书论述的主旨。据说该书引起轰动,被有的论者评为“堪称清晰明了,精湛分析之楷模。”该书论定,社会科学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无力作出因果性的说明,至少只能给出各种不同的“解释”,理由呢?一日,由个体行为无法对社会整体现象做出判断;二曰,社会现象无规律可言。因为,凡规律都应当具有普遍性、重复性和可验证性,而历史却不会重演,相同的社会现象或行为不会重复出现;三日,人们的社会行为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而心理活动无法观…  相似文献   

18.
“新感受力”的当下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概念是对后现代艺术现象的应对策略。从现代艺术发展角度看,在艺术与科技的相融过程中,艺术已经转换为泛文化现象,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所设立的概念对立、界限、不平等等等都被消解了,审美的感性内涵获得了解放。所谓“新感受力”之“新”,是针对传统的对内容阐释的旧感受力而言,是回应了泛文化新现象;更重要的是,它肯定了人对世界把握的多元性,强调了感性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富不过三代”现象古今中外都大量存在,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家庭教育、财产管理、遗产继承方式、社会风气和财产保护法制滞后等。富过三代的本质是良好家风的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社会安定、家族兴旺、国家发达、人才辈出的结果。要想解决“富不过三代”的难题,需要重视做人和勤劳节约、艰苦奋斗及理财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文化资源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社会存在”,文化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由于“古典的古代”在进入文明社会的过程中所导致的感性和理性的分裂对峙,使得西方文化在两极最为发达:在感性一极,表现为体育活动;在理性一极,表现为科学活动。与之相反,由于“亚细亚的古代”进入文明社会的“早熟”形态,使得中国文化在感性和理性的两极都不发达,发达的是感性和理性之间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艺术和工艺。这种巨大的结构性差异,刚好使中国与西方文化形成功能上的补充关系,从而为21世纪的人类文明提供全方位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