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界在讨论道家的人性论时 ,对道家的性善论与无为而治的关系 ,要么阙而不论 ,要么语焉不详。本文就道家性善论是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论体系和思想理论基础 ,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的德论以道家思想为基调,体现了综合百家的特色。在哲学层面上,德为形上之道的分化与展现,是包括人与社会在内的宇宙万物生成运作的根据和基本规律;在政治层面上,以道德为治国之本,强调道家的无为而治,同时融入改造了法家的法势思想和儒家的仁义德政。  相似文献   

3.
"和"是道家的一个基本信念和价值追求,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人与人关系的相生相容、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道家无为而治的宽容政治和行为原则从制度建设和个体道德修养两层面揭示了实现和谐价值目标的可能途径,其主要思想经过现代转化,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将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和"是道家的一个基本信念和价值追求,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人与人关系的相生相容、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道家无为而治的宽容政治和行为原则从制度建设和个体道德修养两层面揭示了实现和谐价值目标的可能途径,其主要思想经过现代转化,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将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道家思想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唯道是从"的思想曾一度造就了西汉文景之治的辉煌盛世,后虽末被官方采纳,但对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道家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 ,其目的是想用“无为”的手段 ,让统治者效法天道 ,自然无为 ,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无为而治”是治国之道 ,养生之道 ,也是教育之道 ,教育中的“无为而治” ,既是教育教学的一种理念 ,也是一种策略。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无为而治”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 ,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不做徒劳无益甚至揠苗助长的事 ,使“无为”与“有为”达到最佳统一 ,从而使主体教育的实施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汉初,作为统治思想和官方学术的道家学说广泛流传。陆贾强调遵循天道,顺天而动,倡导无为而治。贾谊在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时,也对道家之说多有采撷和发挥。韩婴则承于道家之说,将黄老之学天道自然的思想进一步贯彻到社会政治领域。《淮南子》的出现更使道家学说得到明显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诸子之道与“无为而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而治”是先秦一种流行的政治理念。道家从自然主义出发,主张通过“去欲”、“去智”等手法实现“无为而治”。儒家从道德理想主义出发,主张通过道德教化、以身作则、贤人当政等途径实现“无为而治”。法家从权威主义出发,主张通过“势治”、“术治”和“法治”途径实现“无为而治”。各家的“无为而治”理想都因其实现途径上的片面性而难以在现实中得以有效贯彻。  相似文献   

9.
道家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其中道家的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理论值得关注。关于政治冲突,道家认为"违道"是其总体根源,"有为"是其欲望根源。在政治整合方面,道家提出了以"行无为"为总纲,以"法自然"为规律,以求辩证和弱用为策略,以"理想国"为激励。  相似文献   

10.
“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始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等诸家均有论述,而尤以道家为代表:“无为而治”是众多思想家所推崇的管理伦理思想,也是历代统治者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在中国历史上,无为而治的管理伦理思想曾被一些明智的统治者所运用,发挥着安定社会与民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等积极作用。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研究道家思想的热潮悄然兴起,人们开始从现代管理伦理的角度来诠释其管理伦理精义。这一思想开始走进企业,走进管理领域,走向世界。因此,将“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运用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中,我们可以得到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无为政治的实施有两种前提,一是客观条件迫使无为,二是可为可不为而无为,前者乃环境压力下的唯一出路,后者则系施政者治国方略选项之一,因而是真正的无为。以此为标准考察汉初政治,可以发现:一、在可为可不为前提下,汉初选择了有为;二、某些方面一定程度无为,系受客观条件制约,非无为,是不能。据此,结论是汉初政治并非真正无为。  相似文献   

12.
目标选择、价值取向、制度保障和核心要素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四个战略向度,而构建和谐社会、贯彻以人为本、实现依法治国、加强政党建设正是上述四个向度的对应坐标系统。并由此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图景,全方位地昭示了我党新时期政治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的治国思想前后有很大的变化。前期他主张贤人治国,后期则主张依靠法律治理国家。柏拉图的治国思想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体现了一位哲学家对真理的热爱与执著。重新考察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陈华森  鄢英 《南都学坛》2006,26(5):119-12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以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形态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专制性、依附性、宗法性和人治性的特征。由于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在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意识文明建设、政治制度文明建设和政治行为文明建设的影响是正价值和负价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列宁晚期政治文明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晚期的政治文明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同时反映了时代要求和特殊国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了包括法制、监督、执政党建设、党政关系和体制改革等内容在内的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初步建构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观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列宁晚期的政治文明思想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内政治文化作为政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党的政治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党的政治建设是发展党内政治文化的有效载体,为建设优秀党内政治文化提供必要条件和保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和新征程中,我们党仍然面临着复杂的执政环境和各种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复杂因素。因此,必须将发展党内政治文化融入党的政治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内政治文化对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魏相是西汉时期有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包括“奉顺阴阳”的顺动思想、“各有常职”的四时政治原则以及重民思想和法先王思想。从整体上讲,他所修持的是一种含有阴阳灾异内容、具有神学倾向的儒家思想。它不仅是当时普遍存在于政治生活中的神秘主义思想的一种反映,也对当时乃至以后政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原则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是制度建设。环境保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执政党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工作,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该文阐述了环境保护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环境保护与人民当家作主,环境保护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及建设文明社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作为重要的治国方略 ,是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目标追求之一和重要的推动手段之一。本文试从这两方面来探讨以德治国与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