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曾说过:“我其实是不喜欢作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①。的确,诗歌不是鲁迅的主要斗争武器,他也并非以诗人名世,除散文诗集《野草》外,未曾刊行过诗歌专著。但是,鲁迅在写作大量战斗的杂文和小说的同时,偶尔也写诗。鲁迅说:“我平常并不做诗,只在有人要我写字时,胡诌几句塞责,并不存稿。”②“胡诌几句塞责”,当然是鲁迅的自谦,但也可以看出鲁迅写旧诗的大概情况。许广平说,鲁迅对旧诗“虽工而不喜作,偶有所作,系应朋友邀请,或抒一时性情,随书随弃,不自爱惜,生尝以珍藏请,辄遭晒笑”。③所以,鲁迅后期的旧体诗除见于杂文中的几首外,几乎全部是应人之请而作的。鲁迅一生创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鲁迅宣称“不喜欢”诗歌的原因入手,分析了他的诗歌趣味。指出他并非不喜欢诗,而是有其评价诗的独特标准。除了强调“真诚”与“深切”外,他的诗歌趣味还与其人生体验和所受的诗学熏陶有关。因此,他对新诗的评价也与众不同,只有殷夫与冯至两位诗人得到过他的高度评价,他喜欢殷夫,是因为他赞赏殷夫的真诚和以身殉道的勇气,赞赏他“摩罗诗人”的气质;而他欣赏冯至,则是因为冯至对“真与美”的体验,契合了他的生存体验与艺术趣味  相似文献   

3.
作为诗人,郭沫若不但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而且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的见解。作为诗歌翻译家,他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有感而译,作译并举,译诗形式丰富多彩,译诗的音乐性特别强。因此,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诗人译诗、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中,诗歌并不是他的主要武器,但这并不是说,他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无足轻重,价值不大。恰恰相反,鲁迅的诗论和诗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为我国新文学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成就要推他的杂文和小说,但他的诗歌成就也高。郭沫若同志曾作过这样的评价:“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鲁迅的诗同他的文一样,极富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它,激情如火,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实际上,鲁迅战斗的一生,就是一篇高亢激越、壮伟动人的诗。鲁迅的诗,也就是极为可贵的鲁迅精神的艺术体现。  相似文献   

6.
诗人蒲风向来重视诗歌理论研究,他认为一个诗人不应该漠视诗的理论学习,而且“要想真正做个时代的诗人,他更加不能不有借重诗歌理论的帮助”(《抗战诗歌讲话·写在前面》)。强调要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诗人就必须“借重诗歌理论”的重要性,可以说是蒲风一贯的创作思想。艾青讲过“每个诗人有他自己的一个诗神——”,那么蒲风的诗神是带着“诗歌大众化”的响亮口号,勇猛地走进劳苦大众和战争中去了。在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他光辉而短暂的一生中,他以自己不懈地求索、不息地战斗、不停地呐喊,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旧中国的一面镜子。鲁迅的诗歌,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鲁迅是无心做诗人的,也从来不以诗人自居:“不得已而作”(《致杨霁云》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九日)。相对于他的小说、杂文的创作来说,诗歌数量为数不多,现在我们看到的仅为五十多首诗。但鲁迅的诗歌创作贯穿在他创作活动的始终,如同他的小说、杂文一样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鲁…  相似文献   

8.
李白作为有唐一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创作了近千首诗歌。其"浪漫"的特质除了整体作品风格的飘逸之外,还与其大量写作女性诗歌有关。李白900多首诗中,就有100多首诗涉及到女性形象。他诗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历史题材意象;一是现实题材意象。  相似文献   

9.
鲁迅论诗     
鲁迅曾一再说他“不懂诗”,对诗“外行”。虽然他在青年时代就写过诗,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更写过不少的诗,可是他后来却表白道: “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诗人的十出现,就洗手不作了。”①这自然是自谦之词。其实鲁迅一生所留下的几十首诗,不论新旧,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令仍为大家所传诵。以鲁迅的整个成就  相似文献   

10.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说:“在我看来,鲁迅的气质毋宁说是位诗人。”从“气质”上对鲁迅作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实在是最有眼光,也实在是最有见地的。正是这个“气质”使得鲁迅的诗人的精神渗透了他的全部作品:鲁迅的诗作和散文诗集《野草》自不必说,他的叙事散文和小说也无不蓬勃着诗情。也许正是这种诗人的气质使然吧,郭沫若才敏锐地指出: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而“偶有所作,每臻绝唱”。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擅长于抒发感情的艺术。可是,诗歌却并不纯粹是诗人的自我表现或个人感情的再现。诗歌内部的“说话者”可以是诗人自己的声音,也可以是诗人借托别人的声音自所以,诗歌的情感抒发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情感的现实,二是情感的主体,包括情感的动机和方式。换言之,诗歌除了能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之外,还能让读者了解说话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恩格斯说:“人物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怎么做”。尽管诗歌的主  相似文献   

12.
“九叶诗人” 作为一个现代诗歌群落,既有作品,也有理论(如袁可嘉、唐湜的诗论著作),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们并未形成一个诗歌流派.一个诗歌流派应该提出共同的诗歌艺术主张和创作宣言并以诗歌创作去实践所提出的理论主张.而袁可嘉和唐湜在四十年代所写的理论文章,或对一些西方现代诗歌理论的评述、或对同行作品的评论与鼓呼,都未能表现出明确的流派意识.尽管如此,“九叶诗人” 在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共同体现了现代汉诗发展的崭新方向,他们“不许现实淹没了诗,也不许诗逃离现实,要诗在反映现实之余还享有独立的艺术与现实间的正常平衡”.在外患与内乱交困的时代里,“九叶诗人”本着公民的良知让诗直接面对而又以必要的艺术把握,使诗不流于平庸空洞的政治感伤.  相似文献   

13.
鲁迅以魏晋诗人的人格理想对诗性精神的影响为思考脉络,来考察这一时期的文化风貌之于诗歌的意义,并以"魏晋风度"来概括.同时,他以严谨的姿态,对魏晋诗人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尤以对陶渊明的论述最为精辟.在精神文化传承上,鲁迅和魏晋诗人追求酒文化精神的核心,即自由,获得精神上的超越.在艺术创作上,鲁迅诗歌与魏晋南北朝诗歌都有着沉郁、苍劲的特点,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也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呈现出率真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先生把自己的书斋取名叫“匡斋”,表示对汉代学者匡衡“说诗解颐”妙语的赞赏,同时也隐寓着先生个人说诗的旨趣和取向。闻先生以学贯中西的诗人兼学者的造诣,写过不少推陈出新的诗歌理论,这便是本文所要简析的“匡斋诗说”,即对闻先生诗歌理论总体的概述。闻先生的诗歌理论比较零散,据现有材料初步综合考察,他的诗论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从民族本位出发的爱国思想,二是融合中西、面向世界的创新主张。“匡斋诗说”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可以1930年划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在一百多年前曾经说过:“如今,作一个诗人——这意味着用诗的形象去思索,而不是象小鸟一般以美妙的声音去鸣啭的。要想作一个诗人,不需要那炫耀自己的琐屑的意愿,不需要那无所事事的幻想的梦,陈腐的情感和华丽的忧郁,需要的是与当代现实问题的强烈的共鸣。”对一个诗人提出这些要求,是完全正确的,对一个由众多的诗人组成的诗歌团体的要求,也应该是如此。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中国诗坛社称得上是我国有数的最大的诗歌团体之一,它不仅对华南的新诗歌运动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全国也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这里所选的几十位诗人的两百多首诗,只是这群诗人中的部分人的代表作。透过这几千行诗,读者不难发现,它那时代的、历史的烙印是如此深刻,反映的生活面是如此广泛而有深度。  相似文献   

16.
陆游是南宋最大的诗人,学术界在冠之以“爱国诗人”后,曾用过最大的注意力与热情考察和研究过他。但“爱国”或“抗敌”并不是陆游诗歌的唯一主题,甚至不是陆游诗歌创作的主流倾向(尤其是在占全部诗歌三分之二以上的晚年作品中)。作者纵览《剑南诗稿》九千余首诗,通过本文对陆游诗歌作了较全面的评议,也对陆游其人作了客观公允的观照,想以此改一改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贴标签”式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顾况诗歌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诗人群中,顾况虽非大家,却有着独特的风貌。可惜历代诗论家对他触及不多,解放后出版的几种文学史和诗史对其诗歌也只是管窥蠡测。到六十年代末,只有顾易生先生写过一篇《顾况和他的诗》,初步探测了他的诗歌全貌。近年来,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对顾况生平的考订,赵昌平同志校点出版的《顾况诗集》及其颇富识见的序言,为我们重新认识顾况诗歌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王士禛(1634—1711)是清初在诗坛享有盛誉的大家。他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成就突出,以“神韵说”为标志的诗歌美学理论颇成系统,而且在对中国诗歌发展史的研究和总结、对历代诗家、诗作的评价方面也用力甚多。他评诗论诗范围广泛而颇具识见,这是我们研究王士禛的诗学思想不可不注意的一个方面。钱钟书先生对王士禛的诗歌颇多批评,但对其评诗论诗却非常推许:“渔洋论诗,宗旨虽狭,而  相似文献   

19.
冯至的诗歌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一提到冯至的诗,许多评论家则从鲁迅的评论即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及他的<十四行集>文本切入去探讨,而对冯至早期诗歌很少作深入的探析.依托冯至的早期诗作<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两个集子对诗人早期诗歌创作的象征主义倾向作以体认,同时涉及鲁迅先生对冯至的影响,并从象征主义作为诗人对世界及人生的一种体悟方式和象征主义的暗示性角度入手,对早期冯诗进行别一层面的解读与把握,并对将冯至"归为象征派极不恰当"的说法提出质疑,对冯至早期诗歌中趋向象征主义的自发性特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予以新的确认.  相似文献   

20.
古典诗歌高峰之后的宋诗质变吴河清中国的古典诗歌发展到宋代,诗人所面临的主要课题,就是处在唐诗的高峰之后,如何去谋求自身的发展并且形成自己的特色。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闻一多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