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的物质基础,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剖析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指出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是推动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共同发展的最有效率的路径。并结合中国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基础,提出积极开展保护海洋文化资源行动;鼓励企业成为海洋文化产业主体;延伸海洋文化产业链,打造海洋文化精品;加大海洋文化的宣传普及等是推动我国海洋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海洋区域文化法治建设在立法、守法、执法和司法等方面均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应以构建以《建设海洋区域文化法》为基本法的法律体系,提高国人海洋区域文化法治建设的法律意识,把海洋区域文化法治建设作为文化产业来发展,加强和完善海洋区域文化法治建设中的行政、司法保护制度等方面,全面推进我国海洋区域文化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3.
“巧实力”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巧妙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合力效应,我国海洋开发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努力做好硬实力、软实力的有效整合和综合转化,特别是要处理好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关系,以促成海洋开发的“巧实力”的形成.为此,必须合理建构海洋开发的物质根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着力提升海洋文化内涵;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扎根于现实需要,并拥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上大家应该相互尊重,平等互信,深化涉海领域务实合作;经济上注重发展海洋经济,使其更好造福于人类;安全上树立海洋安全共同体意识,合力维护海洋和平安宁;文化上坚持和谐包容理念,促进海洋文化的发展与交融;海洋环境保护上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该论述意义重大。通过加强解读和宣传,推动该理念融入海洋规则制定,深入开展海洋科学研究与海洋文化的交流,探索构建区域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多种途径,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落实落地。   相似文献   

5.
海洋文化产业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海是有限的,大海又是无限的;大海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是现代日本著名哲学家西田几多郎对大海的哲学解读。我们只有超越了有限与无限,才能获得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二者的辩证统一;惟如此,海洋的生命才是永恒的。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时代发展潮流的今天,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也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海洋资源开发追求的目标是人类与海洋共存、共生、共荣;海洋文化创造要处理好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中国海洋文化与世界海洋文化的关系;海洋文化产业研究则要处理好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市场竞争以及国际合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意识是公众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综合表现。海洋文化是人类直接和间接地以海洋资源和环境为条件创造的文化。这两个概念的背后,蕴含了当代的历史境况和时代精神的契合关系。有效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既有助于推进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海洋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海洋世纪的时代状况构成了两者的共同背景,为海洋文化研究及海洋意识普及提供了依据。对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受概念理解多元化分歧的影响,也受当代海洋文化实践活动复杂性的影响。总体上看,两者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作为人海关系认知的海洋意识够成了海洋文化的要素;基于民族文化传统构建的现代海洋意识是海洋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海洋价值观是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的共同核心。  相似文献   

7.
在海洋经济时代,要发展海洋经济,使我国变成海洋强国,必须培养国民强烈的海洋意识。培养国民的海洋意识,提倡和发展海洋文化教育是关键,其中海洋类高校学生的文化教育尤其重要。目前,我国海洋类高校对学生的海洋文化教育与周边国家和海洋强国相比而言,意识较为淡薄,因此我们应该及时采取科学而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海洋意识,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海洋经济。  相似文献   

8.
连云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云港海洋文化发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既有海洋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其鲜明的地域色彩,其文化底蕴深厚,山海景观奇特,海洋产业初具规模,海洋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成为连云港海洋文化独特资源。但是连云港海洋文化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滞后因素,即滞后的民俗民风影响海洋文化的创新,陆地文化的渗透束缚海洋文化发展,自然环境的局限影响海洋资源的开发。要加快连云港海洋文化建设,实现海洋文化与城市经济的融合,就必须增强海洋文化意识,提升连云港城市精神;深度开发海洋资源,推进连云港港口经济发展;依托海洋文化资源,发展连云港海洋旅游事业;加快海滨城市建设,培育海洋文化人才。  相似文献   

9.
潮汕海洋文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汕的海洋文化悠久传统,潮汕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共同作用,培育了潮汕地域的海洋文学。潮汕海洋文学曾经在明清时期呈现繁荣。潮汕海洋文学已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并显示出海洋文化的鲜明特色,它充分体现了潮汕日益增长的海上活动和海洋文化的具体特征,其主要特征是地域性、神秘性和原创性,潮汕海洋文学是潮汕海洋文化的华彩篇章。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海洋强国战略是其强国战略的组成部分。总体上看,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全面发展海洋事业谋求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长治久安;其主要内容包括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海军强国和海洋科技强国,其中,以发展海洋经济为重点,表现为开发海底油气资源、发展海上航运业、布局渔业产业、复兴船舶工业、恢复海军实力和开展海洋科学研究这六大方面。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海洋经济法律已有一定的积累,但尚未在法律上形成统一范畴,体系化程度较低。海洋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消解在部门法体系下的各个法律部门规范和单行法中,不利于促进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体系化方法对法学研究和实践有重要意义,海洋经济法律应以融贯性要求为标准,在理论层面构建其体系理念,整合现有海洋经济法律。在现实层面,以综合立法模式为路径,推动海洋经济法律内部要素的体系化完善。  相似文献   

12.
华南板块新元古代的兴凯地裂运动始于晋宁运动后(800 Ma B. P.),强烈活动于新元古代中期的苏雄—开建桥组火山岩喷发期(700 Ma B. P.),结束于中奥陶世的郁南运动(458 Ma B. P.)。演化历程大体相当于Rodinia(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时,应为Rodinia 超大陆裂解期的组成部分。兴凯地裂运动在新元古代形成扬子板块的基底,对中上扬子区后期构造变形有重要的影响,为后兴凯期(加里东运动)形成大型古隆起和大形拗陷提供了基础;产生的基底断裂对四川盆地后期构造活动有控制作用;形成的稳定大陆边缘为下组合烃源岩发育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解放思想的过程,是尊重规律、揭示规律的过程。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是“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国外发达国家对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和制度实施均比较成功,值得我国借鉴。我国现有立法不能适应海洋经济的发展要求,需要逐步明确我国海洋循环经济立法模式,参考国际经验修改现有法律规范,构建相关制度,以完善我国海洋循环经济的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15.
实施海洋开发的首要问题就是加强海洋法制建设,完善海洋法律制度。我国已具有一定的实施海洋开发的法律基础,应依法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和平台,依法审批海洋开发与保护海洋国土,依法实施海洋开发活动。  相似文献   

16.
公众法律意识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法律与现代中国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当今 ,公众法律意识的淡薄已成为了推行法治的一大障碍。这种观念上的滞后有其来自传统社会结构、文化、生产方式等深层次的原因 ,与今天的市场经济、民主与法制建设和全球化的大趋势格格不入。我们有必要通过法律认知、法律感受到法律最终被信仰 ,使公众的法律意识从淡薄到投入 ,进而从根本上确保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海洋产业增加值不断提高,涉海就业规模持续扩大。针对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沿海省份海洋经济发展差距较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缓慢、近海环境污染严重、海洋经济节能标准体系不健全、海防建设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建议完善法律法规政策,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秉承"协调、循环、创新、再生、合作"的理念,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区域间海洋经济,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我国海防建设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今的法治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认同是民众对法治的心理认可,是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认同作为一种文化认同,不能离开传统文化,需要从传统法律文化中寻找形成法治认同的资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关于法治认同的“资源”,是传统社会对于法律的态度、对法律的认可程度以及民众对礼法建立的社会秩序的认可等。法治建设应当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制定民众更愿意接受的法律,以民众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实施法律,建立民众更期望的法治秩序。基于传统文化建立起来的法治秩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对法律的态度。从内心认可法律,为实现法治建设提供有利的非制度性支撑。  相似文献   

19.
法律移植是比较法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世界各国法律相互交叉融合的过程中 ,如何正确对待研究法律移植 ,是我国法律能否与世界接轨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运动在选择借鉴、移植外国法律时 ,应认真研究来源国及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等条件 ,坚决杜绝照搬照抄式的“全盘西化”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