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运会不仅是一场规模宏大的体育赛事,按照奥运会安全专家马昕博士的说法,奥运会发展到现在,还是和平年代除了战争以外最大的军事行动。北京方面正在加大对奥运安全的部署,直接用于赛事的安保人员已超过9万人,此外还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包括社区在内的安全工作。但北京显然不会仅仅采取人海战术,中国已与多个国家就奥运反恐进行合作,并采用了全方位的安防系统。北京的奥运安全对中国政府和民众来说都是个考验。  相似文献   

2.
2008奥运火炬     
北京奥运会会徽名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北京奥运会组委会从1985份参赛作品年甄选出来的,它将肖形印、中国字和奥运五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牲利的运动人形,表达北京热情地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国朋友的到来,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日益临近,届时,各国领导人、国际奥委会官员、各国运动员、教练员、新闻记者、观众、游客等将云集北京。如果恐怖分子袭击奥运会的阴谋得逞,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在实现全民医保进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指出在实现全民医保中急需解决的六大问题,并就新形势下医保工作如何应对提出对策和建议,即制度建设向系统整合与区域统筹转变,参保扩面更加依靠体制机制创新转变,保障待遇向稳定均衡公平和创新支付机制转变,管理服务向系统、精确转变。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优势项目、大产项目、热点项目及其它项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场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社会关注、参赛动机与目标设置、赛场逆境认知与应对策略、裁判等因素是影响我国优势项目主场优势的主要因素;裁判、气候、赛程安排、赛场气氛、赛场逆境认知与应对策略等是影响我国大产项目主场优势的主要因素;观众、赛场气氛、裁判、赛事分组、赛程安排、社会关注、目标设置等是影响我国热点项目主场优势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北京纪事>:自从2001年7月,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以来,我国便向国际社会作出要举办一届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庄重承诺.  相似文献   

7.
从一条新闻说起 2007年10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社区"栏目,播出了这样一条新闻: 在北京市城市野广告重灾区中关村大街上,许多市民与城管一起,在忙忙碌碌地铲除张贴在地面、墙壁和过街天桥上的,被称作"城市牛皮癣"的野广告.  相似文献   

8.
坚守奥运村的"小老虎" 办公室里搭着交警们刚换下来的警服,还在嘀嗒沥水,他们刚刚在花样滑冰、击剑行走的试赛场馆为"好运北京"执行完任务,从帽子到鞋袜都淋得透湿,走起路来扑哧扑哧的.5月16日~20日,测试活动集中在水立方、"鸟巢"、国家会议中心.这是奥运新场馆第一次试运行,"鸟巢"首次对外正常运转,而今天又恰好是国际马拉松比赛.执勤的路段通过北京联合大学门口,而联大正在招生,道路拥挤不堪,交警们的神经异常紧张.  相似文献   

9.
2008年3月24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庄严的赫拉神庙前点燃,这一刻北京奥运会的脚步变得更近了,全世界都进入了北京时间。从1908年国人开始了解奥运会、宣传奥运会到今天北京奥运会的圣火点燃,一百年时间过去了。百年的沧桑,可以使一个国家从贫穷落后发展成世界强国;百年的努力,足以使一个民族实现体育盛会的空前突破;百年的积淀,早已使奥林匹克成为全世界炎黄子孙心中萦绕不去的情结。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国民社会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日益凸显.然而,在当代中国,本应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驾齐驱的社会教育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所适从乃至明显失重.从多维的视角,在源头上探寻社会教育失重的成因及其后果,探讨可能的弥补对策与路径,从而提升国民应对风险的素质,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以确保正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社会"一路走好".在具体的国民社会(伦理)教育的实践中,首先要注重务实性的起步,这就是:面对社会冲突可能引发的风险,应加强社会共生的教育;面对高科技带来的风险,应进行人文关怀的教育;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风险,应加强现代环保意识的教育.在这些教育中,特别应重视对正面教育有严重阻碍作用的陋习潜规加以清理切割.其次,在实施社会(伦理)教育的过程中,在内容上要注重渐进性、持续性,在形式上要注重多样化、日常化;在目标的实现中也要凸显兼容性,让有助于人类共生共荣的各种理念与行为产生"迭加"效应.再次,鉴于社会分工、分层的客观事实,对于社会精英的教育要求应高于社会大众,社会精英要真正成为社会之"师".社会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新世纪以来的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与城市现代社区建设相伴而行,从而实现刚柔相济--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配套.  相似文献   

11.
在万物互联的人工智能时代,隐私问题成为深刻依赖用户个人数据的科技公司讳莫如深的灰色地带,隐私终结危机也成为学界持续关注和广泛讨论的主题.英国学者计算机科学家奥哈拉与沙德博尔特以极具前瞻性的视野在《咖啡机中的间谍:个人隐私的终结》一书中论述了"泛在技术"为人类所建筑的"圆形监狱",并做出"隐私终结"的论断.基于对该书的阅读,本文从政治经济学和技术哲学批判角度认为:(1)"隐私"是标榜个人自由的虚伪能指,当前隐私问题主要在于商业资本对用户数据的侵入性收集、使用和流通;(2)当前威胁隐私的技术现实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人工智能对于隐私的数据化和商品化;(3)当前社会控制机制从"圆形监狱"转向"透明社会",个体对隐私的让渡标志着资本主义所许诺的主体性自由崩溃瓦解;(4)隐私实质上成为隐秘的生产要素和剩余价值的来源;(5)隐私危机本质上是驱动技术发展的资本逻辑对人类生存活动剩余价值的压榨;(6)将人异化为数据和机器是违背人性的,直面隐私问题意味着面对人的终极需求;(7)隐私终结论是犬儒主义论断,未来隐私场域的斗争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