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统一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实现中国统一是孙中山思想重要内容。他认为中国统一应包含民族统一、疆土统一、政权统一等完整的目标 ;实现中国统一 ,有武装斗争和和平统一两种方式 ,应依据形势不同灵活使用。认为争取中国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 ,是符合全国民意之举。因而 ,孙中山的统一思想表现出极大的坚定性。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20世纪初在晚清海权思想初步觉醒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的海权思想,提出了恢复中国海权、建设港口和海军、发展海洋实业等一系列关于维护海洋权力、海上力量、保障海洋权利的主张,这促进了我国海权思想近代化,同时也对我国当下海权维护和建设有着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是其创立的“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已有些论著有所述及,但不论是对这一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内容结构的阐发,或是对这一思想的意义评价,都还有许多未尽意处.现拟就此继续探讨,意在为孙中山思想研究的溪流贡献涓滴.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霁 《甘肃社会科学》2002,1(2):103-105
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是他的精神遗产中的瑰宝。孙中山认为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必要前提 ;国家统一最好采用和平方式 ;国家统一应是全面的统一 ,民族统一是基础 ;中国统一后的国家结构形式不能照搬美国的联邦制模式 ;国家统一的主要障碍是军阀和帝国主义 ;国家统一的潮流是阻挡不住的。研究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爱国革命精神 ,对于推进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范源濂(1876~1927),字静生,近代著名教育家。早年就读于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时务学堂,戊戌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留学,为方便中国留学生,倡设宏文书院,并建议在法政大学附设法政速成科。民国成立后,继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颁布民国教育宗旨,制订“壬子癸丑学制”,使新生的共和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体制。袁世凯复辟失败后,范源濂二度出任教育总长,上台伊始即摒弃袁氏复古教育,实行民元教育方针,重整教育大业。1920年直系组阁,范源濂三度出任教育总长,殚精竭虑,勉力维持。1923年被  相似文献   

6.
李砂砂 《阴山学刊》2003,16(4):95-97
严复不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而且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形成独特教育思想。他提出的教育救国、“三民”教育、女子教育、建立新型教育体系的思想,在当时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对今天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与伍廷芳,一为革命党领袖,一为武昌起义后投身革命阵营的前清廷大员。由于均胸怀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政治信念,均具有正大磊落的品格,在辛亥革命至护法运动的十余年间,二人在为创立中华民国以及维护民国的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中,真诚合作,艰辛与共,虽亦曾出现过若干分歧与隔膜。历经政治风云变幻,伍廷芳认识到孙中山是真正爱国者,故竭其智诚,辅佐孙中山的事业,终以八旬高龄病殁于第二次护法斗争中。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而且还是一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反对传统封建教育制度;提倡民主平等的教育;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价值;注重军事教育,普及学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和成人教育等。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与蒋介石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与蒋介石关系述论季云飞在中华民国史和中国国民党史上,孙中山与蒋介石是两位至关重要的人物。研究这两人间的关系,无疑是研究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的重要课题。以往不少论者在论述孙、蒋关系时,往往得出这样结论:蒋介石的发迹是由于孙中山的信任和重用;蒋...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五权宪法政治学说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核心和精华,他为之奋斗了一生。对于孙中山五权宪法政治学说,史学界很少有专文论述,本文拟对孙中山五权宪法政治学说作概要论述,不妥之处,祈请同好匡正。 一、五权宪法学说的形成 创立五权宪法学说、在国家制度上实行五权宪法原则,是孙中山毕生奋斗的革命目标。 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包括“政权”、“治权”两部分。“政权”即指人民掌握的选举权、复决权、罢免权、创制权等四权;“治权”即指治国机关掌握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弹劾权、考试权等五权,亦即“五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作为一个完整的五权宪法学说的提出,孙中山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1904年下半年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提出了五权宪法中“治权”部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江泽民同志创新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目标、环境、方法和内容,指出江泽民创新教育的战略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教育根本宗旨的“重点”,并“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受外部力量冲击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屈辱与抗争始终交织在一起。由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漫长的和曲折的,因此我们研究的着眼点既可以落在社会宏观发展方面,也可以对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具体领域的变迁进行考查。本文拟就管见所及,对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关于教育救国的思想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可归纳为:要教育人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走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热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大力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庸》作为中国古代文人传习处世方法的重要典籍,内在地蕴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所要达到的价值目标、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开展工作的方法途径,应当辩证分析,为当代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5.
辛亥前孙中山赴欧美筹款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8年11月,光绪帝与西太后先后死去,国内革命形势空前高涨。为解决革命派进行反清起义所急需的经费,孙中山先后两次赴欧美筹措。前一次赴欧美,孙中山把筹措的精力投注于美国政界、财界。尽管孙中山作了种种努力,但因欧美政府在政治、经济、外交上仍倾向清政府,终使孙中山毫无收获。后一次赴欧美,孙中山把筹措的精力投注于旅居欧美的华侨。华侨具有强烈的爱国心,经孙中山的宣传,华侨纷纷解囊助饷,支持国内革命。孙中山先后两次赴欧美筹措经费,历时两年余,历尽千辛万苦,充分体现了孙中山的献身奋斗精神。孙中山赴欧美筹集了相当数额的经费,为国内武装起义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这对鼓舞革命党人的斗志和士气及革命的成功都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资金匮乏是制约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840年鸦片战争后,特别是甲午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它们大肆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走私贩毒等经济掠夺,中国长期积累的白银大量外流,致使中国币制失常,财政困难。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之始就感到资本的严重不足,举步维艰。为此,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为了实现实业救国、强国富民的理想,在1912年计划修筑国内铁路时,首次提出利用外资筑路的主张,以后又把这种主张扩展到全部经济领域,形成了全面、系统的利用外资的思想。一、利国外…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社会的剧烈变化,使传统的教育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民教育的新理念渐渐成为一种教育思潮。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美感教育等合乎时代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为不少社会精英所称道。追求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孙中山始终没有忘记对人的塑造,他主张求知识与求实用并重,主张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并重,主张先天理性的启发与后天经验的利用和改造并重,主张实行教育平等,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近代化教育思想中蕴涵着辩证的思维。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史学研究开始从多流派共存向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学术争鸣转变。为构建和完善新史学理论体系并运用新范式研究中国历史,嵇文甫等老一辈史学家围绕传统文化及历史观的批判和继承、新史学教育理念的运用和普及、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以及历史和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命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宣传、教育和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从兵 《学术论坛》2003,2(5):113-117
由于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时期美国的铁路建设速度最快,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以美国为主。他对近代世界铁路的发展大势、基本成就、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建设与管理体制或经验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认识,其认知水平超出了他以前的中国近代的其他先进人物。他关于铁路问题的话语目的在于以世界铁路为例证阐述他的有关中国铁路建设的计划和主张,反映了他以惯有的世界眼光取人所长为我所用并驾而上之的广阔胸怀和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革命家,伟大的思想家,从他的思想宝库里,我们可知他对社会主义有一定的认识并心向往之。虽然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有相当的距离,但不可否认他在某种程度上是赞同社会主义的,难怪他多次强调"民生主义"即"社会主义"。我们今天重温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仅在于继承他的某些合理成份,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对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