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沈从文在他的湘西系列小说、都市题材小说以及湘西本土文化与都市文化两相比照的过程中,基本肯定了湘西本土历经数千年不变的恒定文化因素("常"),而对湘西在朝现代转型过程中,自外而来并传染侵蚀的异质文化因素加以否定("变").从而让人感受到沈从文小说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不厌其烦地在各种历史情境中重申他所理解的"五四",其核心内涵是他所论述过的"文学者的态度",主要针对的是作家本身,要求他们做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守护人。他将自己的文学思想和"五四"精神做了互解,使"五四"成为自己文学思想的支撑点。这种重复性极高的"五四"言说体现了沈从文深层的心理情结,即"过去"情结、"乌托邦"情结和"复魅"情结。沈从文的"五四"情结,集中表征了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文学思想有广狭之分,这里是在广义的意义上使用的,指文学中表达的思想.沈从文新的道家思想形成了悲哀的审美观念,具体表现为"静"的意境和美丽的忧伤情调.现代性是在主观的基础上发展的,沈从文通过病的隐喻指出都市文明对生命和人性的摧残和扼杀.面对新的思维方式,沈从文固守"思"的观念,同时也在"信"的压力下作出了某种调整.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与劳伦斯在各自的作品中表现了对人类文明进程关注的文化心态。劳伦斯立足英国工业社会的文化背景,表现工业文明对人及其两性关系的异化,探索西方文明社会的出路。沈从文则主要是在半封建的或前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乡村和都市的背景中,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表达着对都市文明或直接、或间接的批判态度,试图用乡民身上充溢的生命力为老迈龙钟的民族注入活力,实现民族再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沈从文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展现沈从文心中的理想世界。沈从文在“都市文明”面前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情结,都市文明压抑得他透不过气来,而湘西文化所赋予沈从文的优越感使他对都市文明不屑一顾,他那种“乡下人”的气质,令他不止一次地“否定”现代文明。家乡观念的认同感,又使他对湘西老家尤其热爱。文章对沈从文笔下三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感性上,认识沈从文是如何表达对人类的爱和宽容。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文论中所提倡的直觉感悟的审美方式、静观人生与"和谐-节制"的美学趣味、美在生命的文学理想,无不与禅宗的人生哲学相契合。解读他的文学思想、探寻他与禅宗文化之间的关系,意图是努力靠近沈从文的历史真貌,从另一思维路径去探讨其文艺思想的独特性,从而为更全面认识沈从文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提供一种有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以一个"乡下人"的视角,以极端排斥的心态审视都市文化,体味都市人生,创作了与湘西世界绝然不同的都市世界."乡下人"的人性观、价值观促使其表现出对都市文化的深刻批判与反思,也导致了他的都市小说概念化和片面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在创作初期以湘西本土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对湘西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系统进行深度描写,揭示湘西文化的精神特质。这种对湘西文化的本土阐释是把湘西文化作为都市文明的反观之镜,也是作为拯救现代都市文明诸多病态的良方,这是沈从文此期的文学题材选择与创作思想的人类学向度。这种缺失现代历史理性的价值取向必然受挫。沈从文的民族感情和民族自尊同历史理性尺度之间的冲突,正是他文化困境的来源。历史理性是沈从文走出文化困境的必然之途。沈从文从本土文化阐释意识到历史理性的转变高度说明了他的文化理解阐释身份的全面置换,也揭示了他文化阐释的方法的自觉更新。沈从文从苗族、湘西区域意识到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逐步归聚,实际上是他跨文化思考、历史理性思考乃至对人"类"意识思考的结晶。这是沈从文对中华民族文化如何走向复兴问题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一位"乡土文学"大师.而且其创作的都市文学也独特而深刻,成为他所构筑的文学世界中又一坚实的轴心.作家的都市文本以独特的透视视角、鲜明而激切的批判姿态,书写都市人在畸形的现代文明围困中生命力萎缩退化与人性被异化扭曲.沈从文试图用一种"生命哲学"去探究重建民族文化的途径,呼唤自然人性的复归,其都市小说在整个现代都市文学中彰显出独异而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用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来分析沈从文都市小说的文本意义.沈从文都市小说既非是为创造一个与其湘西世界相媲美的都市世界,也非为泄一己之愤的工具,而是以梦的伪装形式,歪曲地表达他的欲望满足,即找寻理想的生存方式.沈从文都市小说中不合理性、极端偏执的思维方式,正与梦中的思维形式相吻合,这正是沈从文在小说中对都市人物进行极端丑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文学创作和文化书写活动的文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达文化思考的文学文本,二是用文学手段写成的文化文本,即民族志文本;二者共同指向对湘西及现代都市的文化思考,两类文本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民族志特征。沈从文民族志书写特征的形成原因在于其在跨文化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相对主义文化思想以及与文化的内外部视域的结合,这是沈从文在表达活动中自觉地进行文体实验的必然结果。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民族志特征与民族志写作中的诗学特征的结合是沈从文文化思想、审美思想与艺术思想及其表达在中国现代独立特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上海创作时期,以湘西本土文化代言人的身份,针对现代都市文明的虚伪、堕落和汉儒家理性文化的机械、板滞,对包括苗、瑶、土家、侗等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湘西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系统进行深度描写,来展示湘西异样的生活世界,揭示湘西文化的精神特质。这种对湘西文化的本土阐释,是把湘西文化作为都市文明的反观之镜,也是作为拯救现代都市文明诸多病态的良方,这是沈从文此期的文学题材选择与创作思想的人类学向度。面向边远之地,聆听异域之音,寻找文化他者,以此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思想资源,这是沈从文对中国文化转型时期所存在的中国文化复兴问题的积极应答。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对"湘西"自然生命的追求和对"都市"人性萎缩的批判从正反两方面契合了道家文化的内涵与本质,其具体表现也是深合道家艺术的审美神韵。同时,沈从文对道家文化的认同与亲和也给其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多以反讽的叙述策略来实现对都市社会的嘲讽。其反讽类型主要有误会式情境反讽和悖论式场景反讽两种。反讽意识的产生缘于他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及其与人类现代思想的感通。沈从文都市小说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种高超的反讽艺术及其背后深刻的反讽意蕴。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文化选择的两难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不骄傲,也不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多巴佬的性情,爱惜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受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得诡诈。”[’]这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为艺术家的沈从文执拗的乡村意识,同时也逐腔了他蔑视都市的信息。正是这位宣称自己是“乡下人”,不喜欢“城里人”的沈从文,面对“城居生活”,一方面沉浸于乡村世界的回顾,鄙视都市文明的侵袭,一方面又渴求现代文化的熏陶,以摆脱封建文化的缠绕。沈从文的情感就是在这文化选择的矛盾中倘佯,置身于…  相似文献   

16.
原始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原始批判现代文明。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独特视角来排拒城市文明的侵扰,把湘西文化作为审视现代都市理性文化的反观之镜。湘西文化被视为反叛现代文明失范的理想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是一个感觉型艺术家,沈从文的艺术感觉主要表现为凭印象、直觉和想象,以童年视角去打捞故乡湘西的风物人事。这种艺术感觉与作家同时代的新感觉派的创作迥然有别。而在更深层次上,沈从文的艺术感觉又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民族心理、文化传统、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都市的特点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从人性的观点出发 ,揭露了在现代文明的“贵族性”之下形成的特征社会阶层的“虚伪人性”特性。虽然沈从文的都市观也许不能完全代表京派作家对都市的体察 ,但他对现代文明的体察却是最有深度的  相似文献   

19.
《看虹录》是沈从文40年代的重要作品,因为故事中对于女性身体的刻画而在研究界产生了对于该小说是否有情色倾向的论证。本文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将梳理沈从文自20年代末期以来表现都市文明的作品,从文本中发掘沈从文在40年代对于一种健康的都市文明和理想的现代人格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思想与创作充满着令人困惑的矛盾现象,这可以从其生命观的内在矛盾中找到根源。沈从文生命观的内在矛盾表现为生命本体观与生命价值观的内在矛盾。生命观的这种内在矛盾不仅深刻地影响到沈从文的社会政治观念与文学思想,而且在其创作中表现出来,深刻地影响到其创作格局与艺术风格的建构。通过探讨沈从文生命观的内在构成及其矛盾,可以透视其创作中的许多重要现象,把握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