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意识理论是康德哲学的核心和奥秘所在。康德哲学其实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自我意识理论。本文通过清理和分析第一版和第二版《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演绎”和“缪误推理”等章节,大致描绘出若干自我反思的线索。同时也揭示了贯串在康德哲学中的内在化倾向,以及由这种倾向所导致的种种矛盾和困惑。作者认为,要解决康德所提出的问题,就必须超越康德,即从内在化的困境中走出来,回到唯物主义和实践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抽象、思辨的唯心主义形式与空前深刻的人类认识内容之交织的角度,分析了康德哲学中围绕“自我意识”这一概念所作的论述。认为其中包含着许多至今仍富有魅力、给人启迪的见解,同时也存在着其本身不可克服的难题,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自我意识"一向被认为是理解康德认识论的意识"分为"经验的自我意识"和"先验的自我意识",先验自我意识既是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超验综合统一性,又是只能应用于人类经验的纯粹知性能力的一种表现.区分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对象意识与经验对象,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将促使我们更为深入地思考康德哲学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上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4.
人格同一性问题最先由洛克和休谟提出,并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得到进一步的讨论。但在康德看来,人格同一性问题犯了三重错误,关于时间、人格的实体性,以及主体的同一性。对这三重错误批判的背后则是康德关于自我意识的理论,该学说是康德整个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判断与判断分类,从来就是逻辑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在如何理解判断的本质、判断分类的依据和方法,以及哪种判断分类系统比较合理、比较完整等方面,逻辑发展史上的各个学派都持有不同见解,並且提出过许许多多的判断分类系统和理论。这里,如同其他科学领域一样,既存在着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又有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康德认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先验主义认识论给西方哲学以巨大震撼和影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它进行辩证的评述,既指出其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性,同时肯定其强调主体性原则和实践高于理论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这是经常被人们引用的康德的名言,康德也正是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于大自然和人类精神世界奥秘的探索上,献给了德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康德的生平虽然平淡无奇,然而他却是德国伟大的思想革命的开创者。恩格斯曾经这样评价康德所起的历史作用:“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在德国伦理思想方面的革命,也是由康德开始的。他把道德的来源从神移到了理性的基础上,力图向人们指出一条达到道德而幸福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哲学界,对康德哲学中先验时空观的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但对康德由时空观而引伸出来的数学观或数理哲学的研究,却极少涉猎,这也许是由于康德思想中的这一领域涉及哲学和数学两个学科的问题。然而康德自己就明确声称,他的哲学认识论的目的就是要为科学(包括数学)提供哲学的论证,而其时空观,在其先验感性论的范围内,则是要为  相似文献   

9.
康德处在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转折关头。前此,西方哲学思想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以德国的莱布尼茨和伍尔夫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派,该派以先天的先验理性为客观世界和人类认识的基础;另一派是以英国的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他们承认物质的独立存在,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性经验开始。这两派的对立和斗争是鲜明、尖锐的,与之相联系,欧洲近代美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主义思想和理性主义思潮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当时,理性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的姆嘉登。鲍姆嘉登把美学看成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认为美就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把“美的”与“完善的”等同起来;以博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派美学则把“美的”和“愉快的”等同起来,认为审美活动只能带来快感。  相似文献   

10.
康德《实用人类学》以自然目的论为基础融心理与文化于一体,并由心理推及文化。本文按现代人类学观点,分作心理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哲学人类学几个层面,对康德人类学思想做了表述、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在康德的第一个“批判”里,“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式说”(纯粹知性概念即范畴。知性(Verstand)又译悟性,图式(Schema)又译图型、构架)一章不可谓不重要,它篇幅不长,不清晰之处却甚多,曾被一些研究家称为整部晦涩艰深的“批判”中“最黑暗的一章。”本文不及对此中文字作逐一考证,而只拟对其中的主要思想及其得失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康德(1724—1804)是欧洲伦理思想史上伟大的伦理思想家.他在批判经验主义和宗教神学的道德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其内容十分丰富.康德伦理思想的基本问题是“研究纯粹理性是否以及如何能有实践力量”,但是道德教育问题在康德伦理思想体系中也占有十分显要的地位.在他的最重要的伦理学著作《实践理性批判》.中专门研究了道德的“培养与练习”问题,这就是与该书第一部《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并列的第二部《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康德通过对笛卡尔的"我思"概念的反思和批判,提出"先验自我意识"的概念,这一概念具有统一性、活动性、空无性和反思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方面使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概念与笛卡尔的"我思"概念区分开来,并为康德之后的德国观念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揭示了康德哲学的特征,使它与之后的德国唯心主义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康德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认为康德是结合实践理性来谈该问题的.康德曾试图在理论理性(经验世界)的范畴解答此问题,但最终认为人的本质问题只能借助实践理性(道德世界)作出追问和探索.人的本质问题的解答因而从认识论转移到实践哲学中,康德始终是在道德体系的框架里思考该问题。他认为要实现人的本质.前提即是用“应当”的道德规范要求“能够”的现实存在。他的思想对近现代西方的哲学家、基督教神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美学史上 ,爱德蒙·伯克第一个区分了美与崇高。康德接受了伯克的这一区分 ,并且指出其理论的不足。他不满足于伯克纯粹的经验 (心理 )分析 ,指出了崇高范畴的超越性 ,从而建立起其独特的美学崇高理论。众所周知 ,康德美学的重要性不仅在其本身 ,更在于其为康德先验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座连接现象界与知思界的桥梁。具体说 ,崇高是一条自感性通向理性的道路。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的著名论断即由此推演而来。由此 ,向我们指明了审美判断一个必然的指向 :道德的先天必然律令  相似文献   

16.
艺术天才理论是康德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关于艺术天才的判断蕴含了一系列深刻见解,对后来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对康德的天才理论作了具体阐述,并对这一理论的意义作了评价,认为康德的天才理论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人们认识艺术天才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伦理学界似乎出现了一个颇有影响的新的流派,我们权且称之为新的新康德主义.康德伦理学的当代复兴,与西方社会矛盾的加剧相关,而元伦理学脱离社会生活与实践,功利主义又无法真正解决日益增多的社会问题.当代康德伦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新解读,二是重构.学者们在康德伦理学重读重构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对康德伦理学的理解,而且消除了对康德伦理学的许多误解.从而这既是对康德伦理学理论的新的修正和发展,又有益于推进伦理学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范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范畴学说是康德知识论的核心内容 ,也是康德哲学体系的理论支架。本文简要论述了康德范畴学说的基本立场与观点以及康德探讨范畴问题的方法。从范畴的定义、来源及其客观有效性等层面阐述了康德范畴学说的理论要点  相似文献   

19.
由于以理性与道德法则作为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康德一直被认为忽略甚至否定了情感在道德实践中的积极作用。为此,一些情感主义者一直针对这种理性中心主义提出批评,他们认为,应该以自然情感、尤其是同情作为道德行动的根据。然而,这种批评在于人们忽视了康德在其后期提出的重要的关于同情的理论。在康德看来,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只有理性才能提供真正的道德根据,而在实践上,理性比情感能够更加保证道德动机的有效性。相比于情感,理性可能是反应比较迟钝的,但它却能最大限度地达到道德判断的准确性。康德所谓的同情需要受到理性的规范与引导,从而成为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基于义务论的框架,康德的同情理论拥有比一般的情感主义观点更加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康德在其哲学中全面关注了想象,对想象力进行了集中阐释,肯定了想象力在其批判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纯粹理性批判》的两个版本中,康德对于想象力的论述发生了很大变化:想象力从奠基性的基本能力变成了感性直观的方式,成为知性的附庸。不同类型的想象力与感性、知性概念结合,分别形成了形象、感性感念和知性概念的图型。在判断力领域,想象力的作用则更加突出:在审美判断中发挥自由性,在崇高判断中体现统摄力,在天才的创作中构建审美理念。康德对于想象力的研究使想象摆脱了感性的印象式的缺陷,在想象的研究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转折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