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白《菩萨蛮》、《忆秦娥》二词 ,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该文考察第一首词的著作权归属问题 :“菩萨蛮”词牌出现于李白身后 ,词成熟于中唐 ,李白作品早期版本未收录该词 ,诗人终其一生从未到过该词首次被发现的公共场所———“鼎州沧水驿楼” ,该词所呈现的“气象”亦与李白的个性及其诗歌的艺术风格相去甚远 ,据此种种 ,认定此词不是李白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晚唐李可及尝于安国寺作菩萨蛮队舞,两《唐书》对此事记载并不统一。《碧鸡漫志》关于菩萨蛮、《菩萨蛮》曲、菩萨蛮队三者的概念较为模糊。菩萨蛮队舞是晚唐李可及在骠国乐的基础上创制的具有鲜明佛教特色的舞蹈。宋代教坊将这一类舞蹈合称为女弟子队舞。  相似文献   

3.
唐昭宗登齐云楼,令乐工歌御制《菩萨蛮》。诸王及臣工皆有和作。通过对《菩萨蛮》(登楼遥望秦宫殿)的作品考辨,发现其中隐含着重要政治信息。这首以"思归"为主题的《菩萨蛮》歌曲,实质上是李晔借助《菩萨蛮》音乐传播方式,召集各路兵马勤王的号令。  相似文献   

4.
《菩萨蛮》是唐宋时期较为流行的词调之一。它具有令人注目的流行元素:曲调可歌可舞,音乐有个性特色,有与诗歌相同的歌词句法,并有诸多名家名作的引领。这些元素使《菩萨蛮》在流行中充满了活力,经久不衰。《菩萨蛮》在流行中其题材表现的生活面日益丰富,表现的词境也日益开阔,其流行状况体现了词体的逐步演进。  相似文献   

5.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稼轩六百余首词中最受争议的一首。论争的焦点在于“造口”之有无本事和“西北”之文化托喻。本文即由此出发透过历史的论争对稼轩此阕作一还原阐释与理论寻绎。  相似文献   

6.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历来为文学史家所重视,但又大都认为除技巧较高之外,在内容上实无积极意义。这是没有认清词中女主人公特殊身份的缘故。温庭筠经常出入歌楼妓馆,对歌妓舞女的不幸深有了解,自然也深表同情,《菩萨蛮》的女主人公当是一名歌妓,词中所写情景正在于表现这歌妓的疲惫、痛苦和她对爱情与家庭的希冀。  相似文献   

7.
泰戈尔的《飞鸟集》与苏轼的《菩萨蛮》是历史留下的珍贵的财富,他们创作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充满了自由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也宣扬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其豁达的哲学情思与浓烈的人文精神,以及其所表达的意象与情怀,对当代人心灵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忆秦娥》(箫声咽)两首词的真伪,可以说是词史研究中的悬案。历来的研究者于此聚讼纷纭,肯定其为李白作品者有之,否定其为李白所作者亦大有人在,迄今犹未见有一个明确而具说服力的结论。那么,两词的作者究竟是否李白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下面即对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夏承焘在《<全唐五代词>序》中肯定了李白对两词的著作权,并且着重说明:“我觉得在没有新的确证出现之前,是不应轻易否定李白之著作权的。”夏先生的话当然不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菩萨行”既指道德修养行为之本身,又指道德修养之过程,还是道德修养之方法;“菩萨行”主要特征体现为“入世修证重于出世修证”、“利他重于自利”、“中土圣贤即大乘菩萨”;“菩萨行”精神的意义在于它带给整个社会的价值,是一种以失去小我而赢得大我、失去有限而赢得无限、失去有形而赢得神圣的道德活动。  相似文献   

10.
菩萨蛮     
芳莲九蕊开新艳。轻红淡白匀双脸。一朵近华堂。学人宫样妆。 著时斟美酒。共祝千年寿。消得曲中夸。世间无此花。  相似文献   

11.
菩萨蛮     
一来时杨柳东桥路,曲中暗有相期处。明月好国缘,欲圆还未圆。却寻芳草去,画扇遮微雨。飞絮莫无情,闲花应笑人。这是一首写赴情人幽会时,反映内心隐私情态的词_词人借胶洁的明月为喻,写出了对美好姻缘的企盼与追求,写得情意绵绵、意味深长。词的上片开头两句,词人借景物的描写点明了自己和恋人经常相会的地方,同时也抒发了词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明月好因缘,欲圆还未圆”这两句更是词人匠心独运。在皎洁的明月下诉衷肠该是一个多好的机会啊!“我’喂多么希望自己的美满姻缘能够花好月圆。可是我的好姻缘和今晚欲圆未圆的月亮那…  相似文献   

12.
词律的起源是词体发生问题的核心与重点。还原词发生初期词乐配合的原初状态,可发现“词的文本形态来源于音乐形态”这一传统观点有失允当。词的写作方式有依乐填辞、依辞写辞两种,这不但是乐工辞与文人辞的分野,也代表了词体发展的两个阶段。词获得稳定的文体形态是在文人辞阶段,高度趋向一致的词律是在文人的重复性、摹拟性写作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文人的群体活动、知识结构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循此思路,结合唐宋间韵部分合、相叶的特点,说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非李白作品,其制辞时代为宋代。  相似文献   

13.
长沙蛮初考     
东汉时,“长沙蛮”同“武陵蛮”一道,出现于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早的记载同样见之于范晔《后汉书》。范氏在书中转述了关于盘瓠的传说,认为长沙蛮和武陵蛮均属盘瓠之裔,并多次记载了“长沙蛮”的活动情况。但自东汉末年以后,“长沙蛮”一词却又从史籍中消失了。这支“蛮”族是否不存在了呢?显然并非如此。另外,长沙蛮与武陵蛮虽同属盘瓠集团,其实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他们分别属于不同民族的先民。笔者已撰有关于“武陵五溪蛮”的专文,这里拟再就长沙蛮的源流、归属诸问题,初步作些考察。  相似文献   

14.
南北朝时期大阳蛮原居地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民族历史地理应以民族的活动为主导。本文对南北朝时北附的大阳蛮着重考察其与南部大阳蛮的联系,指出齐梁时势力强盛的大阳蛮原居地应以大洪山区为中心。刘宋时沔北诸蛮以山蛮最强,亦可证成此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有关文献记载的“蛮”字语义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古汉语“蛮”就是藏缅语“人”之记音。同时就“蛮”的文化现象进行考察,认为“南蛮蛇种”就是蛇龙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16.
引 言研究梅山文化 ,首要的问题是弄清古梅山地域上生活的人们之种属与其氏系渊源。笔者曾在《梅山文萃》第一卷《论梅山文化发展之渊源》一文里 ,粗略地阐述了“梅山蛮种族之脉络考析”。大意是 :1.生活在雪峰山脉之远古人 ,应由千万年前之“腊玛古猿”一类之猿类进化而来。与 170万年前之“元谋人”应属一脉相承的种属。2 .“梅山蛮”属古南蛮之一种 ,自称始祖“盘瓠”。汉人史笈上所载之神话 :一曰南越王有犬名盘瓠 ;一曰昔帝喾之畜狗名盘瓠。纯系汉族文化对异族之丑化而妄加贬意。在原始畜牧业中 ,犬最易驯养 ,且有助渔猎 ,久之 ,敬之…  相似文献   

17.
<正> 李白《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伪托”说流行了几十年。近年有不少人作了反驳,指出“伪托”说依据不足,提出了“非伪托”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认为“这个问题尚无定论”。笔者同意“非伪托”说,但对时下此说的论据论证,想作几点小小的订正补充: 一、《菩萨蛮》曲调传入中国的年  相似文献   

18.
明王朝与都掌蛮之间的恶性互动持续了两百余年,都掌蛮最终被明王朝消灭,其原因有四:第一,中央王朝急功近利,改土归流;第二,朝廷命官言而无信,杀降要功;第三,地方势力豪夺土地,支持改流;第四,都掌蛮自身"劫掠"无度,"叛服"无常。都掌蛮被明王朝消灭,不仅是明代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恶性互动的必然结果,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中央王朝灭种灭族的典型案例。都掌蛮的消亡,既有中央王朝、朝廷命官、地方势力等多方合力围剿的原因,也有都掌蛮族群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乾隆以来,清水江流域二百公里成功开辟与争江案判决蕴含的民族区域自治有关。清水江二百余年争江案,异时异级官府仍照旧章案例之判决,蕴涵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萌芽。乾隆改明朝苗墙隔离、雍正兵剿为以蛮治蛮新制度,维护了清水江流域长期化、规模化木材商品活动,实现了苗疆与王朝的经济良性互动。苗疆、国家权力耦合拓展了清水江流域的发展空间、维持了社会稳定、推动了多民族融合,进而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两首词,曾被宋人黄昇誉为“百代词曲之祖”。这两首词是否李白所作,古今学者向有争议,在此暂且不论。本文要说的是《菩萨蛮》“寒山一带伤心碧”句中的“伤心碧”,究竟应怎样理解。《光明日报》1984年12月11日《文学遗产》版登载了丁成泉先生的《“伤心碧”浅解》一文。文章列举了俞平伯先生和沈祖棻先生的两种看法。俞先生认为“伤心”一词是“重笔”,“伤心碧”释为“极言晚山之青,有如碧玉”,犹言非常之碧。还举杜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