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词汇中都有反映特定社会文化内容的专门用语,藏语中的人名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门用语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探究人名与藏族社会文化的某些关系,对我们加深理解和认识藏族文化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莎士比亚故事集>的现代译本与20世纪初期的两个旧体译本在译名方面的差别,探讨第二次翻译高潮时期原著书名与汉译书名不对应的问题,以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译名音译时被简化和汉化等问题,揭示在这种翻译现象背后目的语文化语境所起的作用,认为林纾等译者另拟新名的翻译策略是出于满足目的语文化的需求,而旧体译本在音译人名时率性而为的做法由于受到目的语文化审美心理的制约而被新译取代.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间人名地名翻译的差异及统一规范化的必要性和意义方梦立各种语言文字间的翻译,每每都离不开对人名、地名的翻译。人名、地名的翻译是外文翻译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一篇译文中,人名、地名翻译得统一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对译文文意的认识和理解。由...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将燕赵旅游文化的汉译英作为分析素材,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与燕赵旅游文化的汉译英实践相结合,以探讨燕赵旅游文化汉译英翻译的有效途径,促进燕赵文化的对外交流。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将燕赵旅游文化的汉译英作为分析素材,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与燕赵旅游文化的汉译英实践相结合,以探讨燕赵旅游文化汉译英翻译的有效途径,促进燕赵文化的对外交流.  相似文献   

6.
由于传统的汉译英单句翻译练习不利于学生培养写作中的连贯表达意识,因此本文提出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增补一些段落翻译练习。这样,学生在写作中能逐步熟练运用常用句型及各种逻辑联系语,最终会习惯灵活运用迂回表达方式。汉译英段落翻译练习可涉及各种常用题材及体裁,从而帮助学生过渡到四级写作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与国之间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整理和介绍也随之增加。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汉英翻译实践中,民族文化中的特殊词语及其汉英翻译有哪些特点,在具体的翻译操作中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从技术层面上以云南民族特有事物及特殊词语的翻译为例,作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表明,首先应该重视调查研究的方法,翻译者应该成为民族文化的研究者;其次,多采用音译、意译、解释性翻译、以及描述的方法至关重要;再次,对目的语读者要有一个基本的分析判断;最后,要从外籍人士的原著中吸取精华。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作为文化载体,语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深地烙印着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和折射着某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同样负载着文化信息.透过词语,尤其是文化词语,可以窥见一国民族文化的状况.词语的翻译策略有归化和异化两种手段,但对于文化词语而言,异化翻译似乎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9.
人名外来词是外来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关于其用字研究过去往往是从事翻译研究的人所关注的.从语言文字应用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视角,我们可以透析出人名外来词存在用字的性别特征.从某种角度说,人名外来词用字的性别特征是语言性别差异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化角度探讨文化词语的翻译 ,认为文化词语的翻译不必意译 ,有时直译加注更能保留原语的风格和情调。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立足汉译英翻译中汉语与英语各自表达上的差异,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从各自表达上所蕴含的文化思维模式不同的角度,揭示汉译英翻译中一组地道而且行之有效地表达句式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是我国翻译思想的第一次争论,历时长久,影响深远.由于年代久远,文质之争常被一些学者比附为西方的意译、直译之争.事实果真如此吗?对比研究显示: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与西方意译、直译之争的出处不同,内涵不同,争论过程也不同,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渊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是译文语言的文丽或质朴,需要解决译文是否需要文饰的问题,属于语言风格的争论;而意译、直译之争渊源于西方传统文化,内涵是按意翻译还是按词翻译的问题,讨论如何传达原文的问题,属于翻译方法的争论.这些不同说明文质问题不等于意译、直译问题,二者虽有关联,但侧重点截然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比附于西方的意译和直译之争.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与文化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翻译在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时,有两种文化取向:译语文化取向和源语文化取向。这两种文化取向各有优缺点。前者的优点是译语可接受性强,迎合了译语读者的文化心理,缺点是导致了源语文化亏损。后者则相反,它保留了源语词语的文化形象,但译语词语对读者产生陌生感。以源语文化取向翻译的词语要经过由陌生到接受和融化的过程。本文认为,翻译在选择文化取向时应考虑译语的可接受性和源语文化的差异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晚清来华英人傅兰雅在西学汉译中的杰出贡献不仅在于他是翻译西书最多的人,而且在于他对阻碍西学传播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进行批判,始终致力于西学汉译名词术语的确立和统一问题,并把它作为一门学问进行探讨的第一人.他所提出的西学译名确立原则和统一方法,应该被视为中国近代西学翻译理论宝库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文化的载体。而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翻译的过程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也是文化的转换过程。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是做好汉译英工作的必要条件。在对比分析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基础上 ,阐述由此产生的汉英误译以及如何避免误译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两个已被人接受的藏文化词汇“唐卡”和“转经筒”的翻译为切入点,研究其中英文译名,探讨翻译中的归化法和异化法的使用,并对藏语向其他语言的翻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海外出版物中,汉语文化词语翻译通常采用直译、先音译再加上直译作为注释、音译加脚注、直译、直译与文化对应词并用、借译以及直译加脚注等方法,而汉语文化词语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译者越来越倾向于采用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根据社会符号学的意义观,意义分为言内意义、语用意义、指称意义。指称意义为语言符号最基本内容,是其他意义的基础,翻译的基本要求是再现指称意义。由于英汉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两者在语音、词汇、句法结构、思维方式、文化等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翻译中完整再现指称意义并非易事。通过对词语的指称意义与字面意义之间的差异、语境对词语指称意义的制约、词语指称意义翻译策略三方面的探讨,揭示了翻译中词语指称意义再现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幽默话语所表现的语言文化特征尤其突出,因而幽默语的翻译有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幽默语的翻译与关联理论提出的认知环境、语境和关联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英语幽默语的汉译过程,可以寻求相关的英汉幽默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别,导致了在汉译英的实践活动中的不可译现象,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尝试讨论在汉英翻译实践中不可译的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