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外华人学者在中西文化交融、中西比较诗学语境下对中国文论、中国诗学、中国美学的阐释与研究,是一个极富学术价值和文化战略意义的课题.这一研究,不仅开启了一扇研究中国古典文论、中国古典美学的“南风窗”,为目前的文论研究吹进一阵清新的海外之风,而且对我们所热议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参与,提供有了力的经验和启示,有助于我们找到中国文论的源头活水和文化本位.  相似文献   

2.
付定裕 《殷都学刊》2011,32(2):73-76
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研究具有突破中国文论研究以"观念史"研究为方法的范式意义。本文以宇文所安对《文赋》的诠释为中心,讨论了宇文所安在对中国文论的诠释重视中国文论的论说方式,通过考察观念在具体文本之中如何运作,来展现思想文本的本来面目,突破了中国文论的注疏传统,开拓了中国文论的诠释空间。  相似文献   

3.
因为不同的文化语境和文化基础,中、西文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规则、话语和意义生成方式.但同为旨在把握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求文艺奥秘的一种途径,二者只有是否适用而无先进与落后之别.但是,五四运动截断了中国传统文论之"根",致使中国文论最终走向西方化,而西方化后中国文论也最终导致中国文论话语的丧失.为改变中国学术界"古与今文论的断裂、中与西文论的隔膜",我们主张中国文论的中国化或日语境化,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语境化及西方化的中国现代文论的中国语境化.  相似文献   

4.
根植于深广的诗性文化,中国文论喜欢用五官的日常体验去比拟文学,从而延生出大量的富于感官体验的直觉性文论范畴和概念。以《文心雕龙》"视、听、味、佩"说为代表的感觉性文论话语,大量运用于从文学创作到阅读欣赏的一系列过程的描述,从而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决定其文论思维特征的体验性。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成熟期的中国文论,从范畴概念、话语方式到思维方式,都具有的感觉体验性,建构起一套富于民族特色的感觉体验性的文论话语。这套感觉性的文论话语对于后世文论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海外的严羽研究主要指德国、日本及北美的严羽研究,各自的代表人物分别是京特·德邦和卜松山、船津富彦和荒井健及叶嘉莹、刘若愚和宇文所安等人.从整体上看,其特征有三:一是注重对严羽诗论所受前代文论影响及其对后代文论影响的研究;二是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进行研究;三是注重吸纳中国严学家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由于受西方科学主义思潮将人文思想社会科学化的思想方式的影响,在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方面,一向对其具体学科意义上的观点讲得多,而讲到世界观性质的思想,则不满、批判、否定较多,发掘和阐释其根本价值的少。李旭教授  相似文献   

7.
翻阅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或文论选,我们发现女作家的文论被忽略了。与男作家文论长于论说且宏大、系统相比,女作家的文论比较零散、感性且稀少。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稀少就不去发掘,因为零散就不作整理,因为感性就不作研究。反之,唯其稀少才见珍贵,唯其零散才需要整理,唯其感性才更见真情。本文从研究现状、存在事实、存在意义三个方面,发掘女作家文论存在的历史史实,研究其文论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朱首献 《浙江社会科学》2024,(3):121-131+159
科学主义以自然科学为价值鹄的,笃信科学万能,推行学科归约逻辑,取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域限,将实验归纳和进化方法提升为研究诸学之“息壤”。草创期中国文论在价值论、学科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建构上深受科学主义影响,形成其以自然科学价值取代文论特殊价值,将文论归入自然科学范畴,将实证、归纳、进化术提升为文论普遍方法等特征。科学主义在推动草创期中国文论知识体系细化、文学分门别类研究、扬弃整体直观的印象式浑言立论而导向深入细致的析言研究等方面有其积极意义。但它在为草创期中国文论提供学科建构理念、发掘学术增长点之余,也给此后中国文论的建构和发展留下了至今依然未能完全超越的学科之踵。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中国文论话语之争,聚焦于如何重建中国当代文论,衍生出本土化和西方化两种不同的入思方式,前者倡导中国文论民族特色之阐扬,主张藉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来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后者则主张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思想文化,以重建中国当代文论。前者钟情本土之玉,后者青睐他山之石。而要真正建立既具民族特色又能与异域文化对话的中国文论,则必须将上述两种思路结合起来,以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和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那么,如何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需要在文化、文心、文体三个不同层面,认真清理古代文论的理论资源和话语传统,深入探求中国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意义生成方式。如何实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则需要在异质性、普适性和现代性的不同层面,精心辨析中西文论的内在差异,细致考量西方文论之中国化的可行性路径。中国文论话语重建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其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打磨出内蕴普适神韵而外显民族肌理的文论玉石。  相似文献   

10.
科学的体系 恢宏的视界──评祁志祥的《中国古代文学原理》贾明中国古代文论是我国几千年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发掘、整理和研究古代文论,不仅能够把握我国古代文学实践及其理论的特征,而且对我们建立现代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有着十...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论、文学研究是只能依循西方文论的学理与思维,还是可以从前辈学人那里挖掘出中国现代以来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并以此作为当下中国文论、文学研究的借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重建中国现代学术传统,在当下西方理论与研究方法主导中国文学研究的语境中,重新发掘现代中国学人在文学研究上的戛戛独造与煌煌遗产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论的叙事性言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学性言说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文论,常常采用“叙事”的话语方式,从而形成中国古代文论所特有的叙事传统。本文初探这一传统的体式体貌及其文化根源,进而揭示这一传统的理论内蕴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童庆炳先生新著《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解读中国古代文论十家为范例 ,通过他对孔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说 ,庄子“虚静”说 ,刘勰“蓄愤”、“郁陶”说 ,李贽“童心”说等理论命题的探析 ,论述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 ,是找到了对古代文论进行现代阐释的一把钥匙。古代文论是诗、歌、舞“三者本于心”的创作经验归纳与升华 ,找到了心理学这把钥匙 ,我们就可以进入古人的心灵深处探幽索隐 ,可以深入古代文论的堂奥 ,作出与现代人心理相通的科学阐释 ,从而逐步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本文后半部分还对童先生关于古代文论研究学术策略的“历史优先”、“对话”、“自洽”三原则稍稍作了延伸展述 ,并呼吁当代中国学者应对本土的古代文论努力作出自己的阐释 ,不再仅是得益于西方的“李约瑟”们。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史上前无古人的巨著,<舞论>则是印度梵语诗学的经典之作.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国家,但两书在创作背景、相关问题的讨论及其体例上均存在一定的可比性.但是比较不是最终目的,通过对<文心雕龙>与<舞论>的比较,我们既要促进中印文论的互证、互释、互补,更要善于发掘本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以纠现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在世界文坛失语之偏,并探索建设新的文论话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立足异质 融会古今——重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这一命题的积极回应中,学术界开始了对中国传统的根本学术话语规则的注意和重视,有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清理.对于如何重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的命题,学术界的讨论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关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第二个阶段的讨论则主要集中于研究"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以及"中国文论的中国化"问题.但中国文论因为没有自己坚实的话语资源,事实上又处于再次"失语"的状态.故应依据中国传统固有的两个主要文化规则,在"异质性"原则上走"古今融会"及"中西化合"之路,通过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来最终实现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的重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古代文论之所以一直徘徊在"失语"的边缘而无法自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当代人在对古代文论进行阐释时缺少了一个重要维度--生存论.事实上,与西方文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完全不同,中国古代文论始终是一种对文学的诗性文化研究,它所关注的终极目标是文学中的人以及人的价值追求与理想人格的塑造.这种独特的精神旨趣从根本上决定了当代阐释活动的生存论指向,印通过对古代文论话语的阐释,把握古人的生命体验与生存智慧,进而通过这一渠道进入到古人的精神世界,最终实现今人与古人在生存意义上的对话与交流.质言之,进入古人的心灵世界,对古代文论作出富有深度的开掘,应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根本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有很大进展,这对于深化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研究,加强当代文艺学的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这里仅就如何作比较研究谈几点看法: 一、概括性与准确性既然是比较研究,理所当然地要概括中西文论的不同特征。如果只是琐碎地罗列现象,就谈不上把握中西文论的精神实质,也可以说没有达到研究的目的。这概括必须不仅是简要的,而且是精当的。无论是中国传统文论还是西方文论,其内容都不那么单纯划一,各自内部包含着种种流派,形形色色的观点、理论,相互差异,甚至相互对立。假若不考虑到这种复杂性,其结论就难免会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古典文论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但也并非全无相通之处.文章从立意观、传统观、语言观三个方面入手,对中西方文论史上两部著名的论诗诗<戏为六绝句>和<诗艺>展开比较研究,力求揭示二者之间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进而深入发掘中西方古典文论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刘萍 《兰州学刊》2008,(3):179-181
中西方古典文论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但也并非全无相通之处。文章从立意观、传统观、语言观三个方面入手,对中西方文论史上两部著名的论诗诗《戏为六绝句》和《诗艺》展开比较研究,力求揭示二者之间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进而深入发掘中西方古典文论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大讨论十年来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这些努力还没有根本改变中国文论的"失语"状态,因此,需要重新检讨中国文论的发展方向。重建中国文论要调整方向,就要回到"失语"的根源——中国文论话语规则上来。中国古代文论固有的两个话语规则:一是以"道"为核心的意义生成和话语言说方式;二是儒家"依经立义"的意义建构方式和"解经"话语模式。"失语"是由于中西异质而不是古今异质造成的,只有掌握了中国古代文论话语规则,才能立足于中国文论的异质性,以我为主融化西方,重建中国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