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过程是是译者在文化、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制约下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分析杨必译《名利场》,得出译者对文本的主体性选择、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以及译者作为译文作者体现出的创造性是译者主体性的三大表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从阐释学理论中乔治·斯坦纳所提出的翻译四步骤为理论指导,来分析著名小说家莫言的《生死疲劳》的英译本,并举例阐释译者在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具体步骤中的主体性。通过对莫言《生死疲劳》的英文文本的分析得出结论,为阐释学角度对译者主体性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京华烟云》两个译本为范本从选择文本、解读原文、决定翻译方法及决定表达方式和应用翻译技巧四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进而揭示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女性主义借助翻译参与社会文化活动进入翻译界,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观,改变了女性从属,柔弱的次等形象,推进了女性主义运动,丰富了翻译研究.《紫色》的作者艾丽斯·沃克是美国文坛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关注黑人女性问题,是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因此本文将综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并具体分析在《紫色》汉译本的翻译中,不同性别译者的特点,以及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本国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研究摆脱了过去纯文本的翻译,将视野扩大到影响翻译的文化层面。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决定译文的不是原文,是翻译的目的。尽管其理论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翻译目的论还是把译者主体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和重视。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对培根经典名篇《论读书》的三种译文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三种译文的异同之处。鼓励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不断创作出优良译文,丰富文学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助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以《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为研究对象,从信任,入侵,吸纳与补偿四方面分析林语堂的译者主体性在其《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发挥,从而说明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被忽略。随着翻译的发展,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和热点。西方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从阐释学的观点提出翻译分为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本文将从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作为理论基础,以张培基先生英译《致蒋经国信》为例,讨论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被忽略的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发挥的。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及中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涉外经贸规模逐渐壮大,对财经类文本的翻译需求也日益增加。由于财经类文本的翻译有其独特的要求,因此需要译者深入探讨翻译财经类文本时需采用的翻译策略。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着手,结合财经类文本翻译实践中的翻译实例,就财经类文本的英译汉翻译策略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所以译者对原著进行再创造。但作为主体的同时,译者同时还担任着"仆人"的角色。看起来这两个角色是相悖的。一些人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戴着镣铐跳舞的过程。即便这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译者的主体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译作里抹去。这种主体性可以轻易的在中国古诗英译中找到。而文章正是基于古诗英译展开了对译者主体性的分析,并附上一些例子以作说明比较。  相似文献   

11.
初雪燕 《现代交际》2010,(7):124-125
女性主义、性别与翻译的结合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把性别研究的视角引入了翻译,然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烈主张凸显女性主体意识的做法在翻译过程中难免有些偏激。"双性同体"的提出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指明了方向,引导女性主义翻译健康发展,也为整个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指导着翻译实践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朱生豪翻译的莎剧在中国莎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本文将结合译者主体性,从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对整个翻译操作过程和译文质量的影响,提出可以把翻译看作是在忠实传达原作、克制自我的前提下译者发挥主体性、张扬自我的过程。以更好的领略朱译莎剧的独到魅力,为译者适度发挥主体性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两个世纪,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蓬勃发展,翻译批评的视角转向译者主体性和译作的女性意识。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来看两个《简·爱》的译文,不难发现祝庆英的译文比黄源深的译文更加凸显女性身份,也更加贴切当时夏洛蒂·勃朗特抒写简这一人物时所寄予的感情。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一种全新的翻译分析维度——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扬宪益夫妇的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两部公认的经典译本比较,分析翻译如何以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和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来产生译文,并概括阐述生态翻译学对文学翻译评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翻译方法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方法或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在异化归化翻译策略的指导下,译者可以选择对原文异化或归化。本文主要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有关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选择的问题,说明目的论是如何对译者选择翻译策略起作用的,以及所选的策略又是如何进一步影响译文效果的。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两位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译本。  相似文献   

16.
制约译者行为的关键因素是翻译理论,切斯曼特从模因论的角度主要对翻译理论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明晰、真实、信任和理解等四条伦理价值以及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承诺伦理等五种伦理模式。本文梳理西方翻译伦理研究成果,重点探讨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并提出从翻译职业伦理和译者个人伦理两方面入手构建我国翻译伦理的构想,以期对翻译伦理研究以及我国翻译伦理构建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翻译目的论的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研究视角从功能对等理论转向目的论。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对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口译文本进行探究。研究发现答中外记者问的口译文本中许多译文符合目的论的翻译原则。译员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翻译策略,根据特定的受众以及翻译的目的选取不同的原则,从而到达传递热点话题以及政策解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阐释学哲学架构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以《道德经》之"上善若水"篇为例,从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系统地解读了美国学者Witter Bynner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翻译是一门独立学科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关翻译的种种理论探讨也得到了不断深化。在众多的理论探讨中,译者的身份及地位的论题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而,人们对译者主体性也进行了不同视角的探讨,尤其着重探讨译者在目的论视角下其主体意识的体现。本文拟借助德国学者汉斯·威密尔的"目的论"来阐释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广义的翻译涉及到原作、译者和读者等多重因素。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有体现,本文拟从译文的理解、表达两个方面分析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