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诗学的主体是唐诗学,晚明时期唐诗学进入整理、融合时代。产生于晚明的《诗源辩体》不是一部专论唐诗的著作,但全书主体却是唐诗研究。其唐诗理论不是许学夷所独创,而是与前代、同时代诗论有着深厚渊源;不仅包括《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艺苑卮言》、《诗薮》,更包括公安派、竟陵派的诗学理论。正是在融汇众家的基础上,《诗源辩体》中的唐诗理论成为了有明一代唐诗理论的总结之作。  相似文献   

2.
周效柱 《兰州学刊》2009,(3):196-199
对诗体“审其源流,识其正变”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传统方法。明代对诗体的“推源溯流”肇始于严羽的《沧浪诗话》,对唐初、盛、中、晚分期的最后确立则归功于明初高楝的《唐诗品汇》。此后,格调派以“尚古”、“宗盛唐”为论诗的核心与标准,源流之辨和诗体之辨,成为格调派立论的基础。胡应麟作为明代复古诗学的集大成者,其《诗薮》的诗歌辨体和风格之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颇为深远。  相似文献   

3.
论《史记》的讽刺艺术及其对《儒林外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实录”精神与“刺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引孔子的话说:“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代之道,下辨人事之纪,明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王道之大者也。”(1)司马迁认为,孔子著《春秋》,其目的是要褒善贬恶,“明三代之道,辨人事之纪”;其方法则是不“徒立空言”,而要“附见于当时所因之事。”(2)同时,司马迁在《自序》中还清楚地表明自己要继孔子而著史。我们从对  相似文献   

4.
方孔炤是晚明致力于边防史研究的官员。他先后参与镇压民变和农民起义,具有一定的带兵和用兵经验。在崇祯初担任兵部职方员外郎期间,致力于《全边略记》的编纂。该书涉及明代历朝边防的建置与举措、与境内外民族交往的政策和策略、各地农民起义及镇压的过程、沿海各主要省份的海防建设、海禁政策、倭寇的侵扰与抵御等,是一部研究明代军事斗争史和边海防史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5.
二程洛学由“道南”而广播, 学术兴趣的差异和理论走向的不同逐步形成为闽学和湖湘学两系, 然二程著作的搜集、《春秋》、《中庸》的研究与心性思辨的展开成为两系学者相互交流的直接纽带。在道南学派的传承中, 治《春秋》与《中庸》的不同趋向与师徒授受中体悟的有差, 意味着程学后人从罗从彦、胡安国开始的为学宗旨的偏离。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对古文《尚书》之伪的认定经几代学者考辨,由清初阎若璩基本完成。但在古文《尚书》之伪已成学界主流观点时,仍然存在着一股虽然微弱却不绝如缕的辨真努力.并在晚清呈现出特有高峰,集中出现一批辨真著作。学者们之所以写作这些在学理上可能并不成立的著作.乃与他们对晚清中国衰败原因实于“世道人心”之沦丧的认识有关。学术研究受到了社会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代徽州人,曾任兵部左侍郎的汪道昆,急流勇退,闲居林下,著《太函集》传世。安徽黄山书社于2004年版行。《太函集》对于徽学研究和明代经济史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而且对明代中后期官场腐败状况,针砣时弊,秉笔直书,抒发己见,诚心直道,毫不客气。道昆心语,深究细辨,蕴意无穷,今朝乃能印证。苟洞。狗眼看“明”事。洞悉今世情。天都草民摘天都外臣之良言,共赏品味。  相似文献   

8.
一被誉称为“明文第一”的散文大师归有光(1507—1671),江苏崑山人,字熙甫,学者称为震川先生。他在明代的作家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历来论文者对明代文章的评价是不高的。黄宗羲《明文案序》中提出,明代之文,经过明初、嘉靖、崇祯三次繁盛时期。“然较之唐之韩,杜,宋之欧、苏,金之遗山,元之牧庵、道园,尚有所未逮。盖以一章一体论之,则有明未尝无韩、杜、  相似文献   

9.
《毛诗谱》是东汉经学家郑玄在为《毛诗》作笺之后撰写的又一部专门研究《诗经》的著作。问世时曾被治《诗》者广泛征引 ,后传本浸佚 ,北宋欧阳修对其残本进行过补订工作。至清代 ,诸儒又根据欧阳修的补亡谱重加厘定 ,从《毛诗正义》中辑出《序》及《谱》文 ,并据经疏、《释文》及类书所引加以校订 ,即今所见到的各种辑佚本。《毛诗谱》将《诗》三百篇分国置谱 ,分述各国之地理方位 ,并追溯其政治源流 ,体现了郑玄“举一纲而万目张 ,解一卷而众篇明”的解诗思想 ,及“念述先圣之玄意 ,思整百家之不齐” ,发显学术济世致用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0.
“朱王之争”无疑是晚清多元学术思潮中的一条主线。以往学界多聚焦于晚清朱子学阵营对此问题的回应和关切,而对势单力薄的王学阵营的立场少有关注。这就难以整全地呈现晚清“朱王之争”的理论图景,故以晚清王学护法杨亶骅为切入点来弥合这一缺陷就显得尤为可行和必要。杨亶骅沿袭“依经立言”的学术传统,围绕“朱王之争”的焦点《大学》文本,积极介入和回应这一时代思潮,以“拒斥朱子改本”、“分三纲领者失之”和“八条目只是一事”为学术诉求,显豁出逆主流思潮“尊朱斥王”的“伸王抑朱”的学术特质,着了晚清重振阳明心学的先鞭。这不仅为阳明心学在清末民国的再度登场起到倡导和赓续之功,也以王学融摄朱子学的独特形式为朱、王会通提供新的方案,成为全面构筑晚清“朱王之争”理论图景和学术谱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1.
阳征 《船山学刊》2003,(4):55-57
陈确1604—1677)字乾初,是明代“最后一位理学大家”刘宗周的弟子,他生活在明末清初易主鼎革的大变动时期,通过批判明末王学偏执于形上思辨的玄虚之弊,自觉地倡导弃“虚”蹈“实”的新学理,成为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和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之重要组成部分。陈确虽然学出王门,但自称“素不喜理学”而对程朱陆王批评甚厉,所著《大学辨》、《瞽言》、《葬书》等著作在当时的学术界震撼一时。其中《大学辨》以辨伪为特色,考证《大学》并非孔子、曾子之书,驳斥其“知止”之说,不仅是对宋明理学诸派立论相争之根基的彻底瓦解,也可看作是对宋明以来有关《…  相似文献   

12.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著作言简意深。他一生著述不多,代表作是《太极图说》和《通书》。前者仅有249字,后者也只有2832字。然而这简短的著作,却蕴含着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南宋朱熹订正周著文字,并为之作注,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周敦颐的主要观点作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解释,使之成为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 从朱熹至今八九百年间,学人对周敦颐的哲学思想争论不已。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宋五子中,惟朱子著书最少,而诸儒辩论,则惟朱子之书最多。” 梁绍辉所著《周敦颐评传》,是数百年来周子学术研究的总结性著作。它对周敦颐生活时代的特点、周的生平事略及其著作,作了甚为翔实的考证和评介。特别是对他的思想渊源和思想体系,诸如  相似文献   

13.
贺复征的《文章辨体汇选》是继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和徐师曾《文体明辨》两书之后著名的文体学著作。全书七百八十卷,在规模体制方面远超吴、徐二书,而在文体分类和蒐集材料上,也颇有价值。然而长期以来,此书一直湮没无闻。本文对贺复征的生平略作考证,并初步阐述了《文章辨体汇选》产生的学术背景、编纂体例以及在文体学和明代文学研究上的史料价值,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该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晚明思想在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独特性在于它是在社会的动荡中经历着来自内外的冲撞从而裂变。嵇文甫先生的《晚明思想史论》堪称晚明思想史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典范性著作。从佛学、西学、王学三个角度对《晚明思想史论》作一个简洁的梳理,即整个晚明的思想史就是一部王学的演变史,对王学及其后学的研究构成了这部书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刘德州 《船山学刊》2020,(2):96-101
晚清时期,卫护晚出《古文尚书》之风大盛,涌现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学者和著作。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有学者出于自身学术立场的考虑,也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关系甚巨。理学的复兴无疑对此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今文经学则从反面刺激了辨真学的兴盛。王懿荣上疏请复古本《尚书》,更是引起了辨真派的极大不满,多部著作因此而问世。此外,阎、惠等人辨伪之书的广为流布,以及毛奇龄等人辨真学的不成熟,都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从《山东乡试录》看王阳明的兼济思想及万物一体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王学承朱学之弊而起明初理学继元仁宗皇庆年之后,逐渐成为士子步入仕途的要律,而此时的社会形态与学术风气主要是以程朱理学为主导,如《明史·儒林传序》中所言:“明初诸儒,皆朱子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擭秩然.”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明室的大力支持下,程朱理学不仅支配了整个明初学术界,且居于正统的官学地位,特别是朱子所编注的《四书集注》,不但成为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15,(10)
《嘉兴藏》是著名的明代私刻大藏经,其刊刻过程,屡遭困顿,倍受艰辛,历经百余年之久。除有晚明四大师等致力筹措外,更重要的是来自民间贤士的强力支持和参与,在这股不容小觑的势力推促下,《嘉兴藏》成为中国历代以来所收经、律、论等佛教撰述数量最多的大藏经。冯梦祯作为《嘉兴藏》的主要刊刻者之一,在晚明逐奢逸乐的风气之下,重视性灵追求的他,却积极响应佛事。本文将透过冯氏的生平事迹、往来交游,尝试一探冯梦祯与《嘉兴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吴震 《船山学刊》2012,(4):110-120
德福之道的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上,这一问题发生甚早,早在汉代《尚书》诠释学中,就已发现《尚书·洪范》“五福六极”所讨论的便是这一“德福之道”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此问题的历史考察,旨在揭示五点:一、“德福”问题构成了商周宗教文化的一个核心关怀;二、在“德福之道”这一问题领域中,“天”的存在不可或缺;三、“人感天应”的天人感应以及善恶报应说是理解德福之道的关键;四、德福之道在宗教上又表现为“转祸为福之道”;五、宋明尤其是晚明以降,儒家在行善实践领域呈现出与宗教互动的面相。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发王夫之《既济》卦诠释中所蕴含的时代关切。一是从此卦阴的势用太重,贬抑其所象征的善恶杂糅,乡愿媚世,借以批评晚明的恶劣士风。二是从此卦阴阳排列整齐的特点,引申出一阴一阳之道自然天成、不加安排的性质,借以阐明人为与自然,机械与权变的关系。三是从此卦的阴阳分明,批评明末清浊流之争对国政的削弱从而导致明代灭亡,倡导不同派别应顾全大局,和衷共济。从中表现出他对明亡的深刻反省与重建文化理想的愿景。  相似文献   

20.
晚明诗论家许学夷以精于辨体著称,其《诗源辩体》通论先秦至晚唐诗之演变。所论汉魏六朝诗部分,力求调和七子派宗汉魏黜六朝与六朝派嗜好“偏奇”、公安竟陵“诡诞相尚”之间的理论对峙,通过对诗歌体制中俳偶、声韵等因素的详尽考察,把握汉魏六朝诗歌的流变轨迹,并对此前“诗溺于陶”的辨体命题予以修正,为该段诗史研究确立了系统的辨体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