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庸作品中有大量的隐士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1)历经曲折离奇最后悄然离去;(2)由隐居生活到入世然后再出世;(3)"半隐".金庸主要是通过类型化的背景人物烘托、对人物孤独心境的开掘和表现等手法来塑造众多的隐士形象的.如此反复地经营此类形象,这和作者的人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金庸是孤独的,而孤独是一种心理失衡.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金庸把内心的孤独成功地转向了利己(道家的全身保身),使之平衡.  相似文献   

2.
金庸先生是海宁袁花人,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乃是由一个在海宁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改编而成。  相似文献   

3.
金庸小说中的鲁迅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金庸小说中,存在着无可辩驳的深层次的鲁迅精神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对个性解放要求的追求和对“吃人”文化的批判方面.鲁迅对金庸的这一影响再次表明,通俗文学创作同样可能造就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和巨匠.  相似文献   

4.
195 5年以后 ,金庸小说在香港陆续发表 ,次第进入台湾和大陆 ,同步辐射东南亚和欧美华人圈 ,经历了从大众阅读到经典命名的过程。金庸小说打破了习惯的文学史叙述结构 ,在当下多元文化的多重立场中怎样认识金庸 ,金庸小说研究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5.
李洪武 《齐鲁学刊》2001,(5):136-138
金庸小说表现了丰富的禅宗文化。作品不仅涉及了禅宗的公案、典籍、话头、机锋、宗派、教义,还涉及了禅宗的神通妙用和证悟知解。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探索人生要义,创立武学境界,使作品呈现出了极大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6.
张舟子 《殷都学刊》2007,(2):112-115
金庸将"成长模式"引入其武侠小说,努力将江湖世界描写成现实生活的缩影,刻意描写侠客们在其中的困惑与成长,常常能给读者带来思想的启迪。这就使他的小说在热闹、好看之余,多了些挥之不去的余韵,加大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7.
金庸小说不仅有精彩的武功描写 ,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金庸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周易》的影响密不可分 ,这种影响表现在武功描写、人物设计和理想追求三个方面。正是由于金庸将《周易》学说融入到他武侠世界的武功、生活和理想之中 ,融入到对历史和现实、人性和人生、社会与文化、英雄与人格等的思考之中 ,因此 ,他的作品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从兵器继承与发展的角度来看金庸的想象力和审美营构,是避免把金庸神化,了解金庸小说乃至武侠文学民族文化之根的一个小小的窗口.金属轮兵器,来自元代蒙古兵经常运用的兵器乾坤圈;金庸笔下的喷筒,来自于古代破解幻术的唧筒.异国风光的汇入,史诗与童话特点就有条件、且更完美地表现在奇异兵器上,就更加突出了武侠小说的灵动飞逸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梁海  王前 《晋阳学刊》2004,(5):82-84
金庸小说中所蕴涵的工具意识是相当复杂的,其中有排斥,有质疑,也有推崇。这既源自金庸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意识的弘扬,又是集体无意识在作品中自然流露的结果。在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以其无比威力渗透到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今天,将金庸小说作为考察中国技术文化观念的一个视角,以此探讨中国传统的技术观念与思维方式在当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立 《西域研究》2005,(2):95-99
金庸小说中的化尸术母题往往具有外域文化渊源和迷人的异域风光。将化尸术用来正面直接作战, 是金庸的一个艺术创造。同时, 也使得金庸这类作品整体风格上有了浓郁的传奇性、喜剧性色彩和异域风光。  相似文献   

11.
作为美国的少数族裔,华裔美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无史"或历史被扭曲的窘境,他们在美国艰苦奋斗,勉力生存的族裔经验,往往消弭在美国WASP主流的宏大历史话语之中.以赵健秀、徐忠雄、汤亭亭、谭恩美等为首的华裔美国作家在其文学创作中勾沉、展现华裔美国人在美国长期被消音的历史,通过铭刻先人们在美国奋斗的轨迹,建构出华裔美国人的"另类"历史,以此颠覆、匡正和改写美国历史.他们笔下的历史再现既是其个人、族裔身份确认的必须,更是少数族裔"逆写帝国"、反抗美国"内部殖民"的一种政治策略.  相似文献   

12.
作为妇女抗日团体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性元素,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妇女自卫队是观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推动妇女工作的一个独特视角,亦是窥视妇女生存状态转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传统"被压迫—求解放"的分析框架基础上,把问题的讨论置于民族解放战争、国家建构和乡村社会重建等时代背景与主题的语境中,方能感悟妇女在新旧转变之间困顿、挣扎、醒悟、热情等错综复杂而又交织交融的思想心理。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哲学道本论来研究文论中的道,是中国文学道本论的基本内容。刘勰建构的"道--圣--文"文论体系,开了以道论文的先河。韩愈和章学诚相继在其同名文章中建构了以道统文或以史论文的文道观。3篇《原道》勾勒出了文学道本论在儒道互补互动矛盾过程中的发展流程。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过去以后,多位参与武昌首义的革命者陆续就自己的亲历和见闻撰成史书.当事人写史,虽难免受制于主客观原因而只能视为个人记忆,但材料鲜活,感受真切则是其长.特别是作者们明确秉持的存资料,成信史,诛伐奸邪并总结经验教训;表彰先烈先进,肯定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希望来者深警奋发有为以努力完成未竟之业的宗旨,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贺昌盛 《南京社会科学》2013,(1):113-118,131
汉语语境中文学概念的最终确立曾历经过一个甚为复杂的过程。本篇主要从晚清时代中国学人有关文学的论述中,选取章太炎、刘师培、王国维和梁启超等人的著述作为个案,具体分析文学概念最初在内涵和外延诸方面的差异。从晚清学人对于汉语文学品质的知识性塑造中,或可见出后世文论研究之诸多学理依据的基本来源。  相似文献   

16.
李纯明 《阴山学刊》2007,20(1):44-46
辩证法在应用文写作中运用十分广泛,表现的方式也各种各样。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方面,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显性和隐性之关系是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基础。准确把握“有我”与“无我”关系是认清文种特点和要求的表现,也是写好应用文的前提。在构思方面,恰当处理结构上的抽象与具体、疏与密的关系是应用文写作成功的关键。正确处理审美价值与功用价值的关系,使应用文的效益最大化,是应用文写作的最终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民俗的角度,重拾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意义,同时根据湘西特有的地域条件和时代文化背景,将沈从文笔下的民俗划分为原生态自然民俗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俗两部分,进一步探讨以民俗为内容的经验世界与沈从文创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表征理论与美国少数族裔书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表征的特征就是观念系统的再现、对身份的表现、或建构一种有误的再现。这样一种表现或建构显然与意识形态和权力密切相关,同时也与隐含在表现这些形象的话语形式密切相关。少数族裔的书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现存表征系统的颠覆,以更为贴近自身历史真实的再现覆盖原有表征系统对该族裔的叙述。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书写的历史均是与这种表征系统的调停、纠正、对抗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