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存压力逐渐增大,电视综艺节目以其轻松的节目样态给人们心灵放松的空间,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喜爱,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也逐渐"明星化",对受众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受众对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期望值不断提升。本文将从艺术修养,人格魅力及节目驾驭能力来探讨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微时代已经到来,微博、微信等成了一些谣言的传播和滋生地,发生在2013年8月的"秦火火"事件和"微博大V薛蛮子嫖娼被捕"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他们都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在网络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他们却没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守住自己的底线,不惜利用网民的信任制谣、传谣,这正是他们缺失最基本的媒介素养的表现,因此,我们有必要重申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也有必要呼吁全社会加强对媒介素养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罗尔事件"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的现象,是网民出于维系社交关系、完善网络环境、构建认知的目的所驱使。网民的行为、认知心理会随着进程的变化,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并转而影响、推动事件的发展。促使网民向理性的朋友圈转发行为回归,需要强化大众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责任,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4.
国际传播能力乏力影响中国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传媒格局仍然处于"西强我弱"局面,西方传媒掌握了绝对的制信息权。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弱小的状况无法向国际社会推介一个真实的中国,也无法对国际舆论的某些负面报道予以"纠偏",以及无力回应国际舆论对中国形象的攻击。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尚处幼年阶段中国目前的传播基础非常薄弱,由此导致中国传播经济非常弱小,传播的国际受众数量小、覆盖的有效范围不大。因此,总的判断是,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还处于幼年阶段,全球传媒格局仍然处于"西强我弱"局面,西方传媒掌握了绝对的制信息  相似文献   

5.
伍琼中 《职业》2015,(5):30-32
现代传媒构建的"媒介环境"正全方位地影响着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乃至生活方式,媒介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媒介素养教育途径及方法,对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具有积极意义。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必须依靠政府、学校、家庭以及媒介等多方面的力量,整体推进媒介素养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具有信息丰富、形式多样、受众广泛、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及去“中心化”等特征,赋予媒介素养更加丰富深刻的时代内涵。新媒体改变着大学生党员的信息获取、购物交易、交流沟通、网络娱乐的方式,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党性修养、理想信仰有着直接影响,进而关系到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堡垒作用的发挥。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党员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新形势下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党支部的重要抓手。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和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党员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需要扬长避短,积极探索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党员媒介素养的路径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校辅导员大多与在校大学生年龄相仿,学习与生活场域接近,被誉为大学生身心成长与政治成熟的"第一导师"。辅导员的媒介素养将直接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辅导员的媒介使用习惯符合青年学生的新媒介使用特点,具有较强的贴近性和互动性。辅导员应当利用这种优势,提升媒介素养,如加强关注信息专注力、提升信息识别力,提高媒介参与力和提升舆论引导力,在舆论引导、网络思政等方面发挥"人生导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网民群体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但网民法律意识教育的现状仍有诸多弊病。部分网民存在法律知识薄弱、法律观念模糊、法律信仰缺失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网民自身学历和收入结构的复杂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法制环境的不健全以及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加强网民法律意识教育,必须提升网民道德素养,网络媒体应当落实普及法律的责任,政府部门需要完善相关的立法工作并切实加强网络管制。  相似文献   

9.
把写作看作一种"特定语境下的对话交流",强调写作的交际属性和实用性,通过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知识积累等方式来创设相应的情景,从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诸方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情境写作中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升课程质量,将"情境"与写作教学结合,加强"情境化"写作策略培养,构建学生"情境"素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高师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试以活动课"合作探究东北抗联英烈事迹"为例,通过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等,引导学生感受抗联英烈的精神,正确认识抗战历史,树立正确价值观,以学科素养建设带动人文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11.
亲子关系、心理体验和网络使用习惯对网络素养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这四个变量之间具有明显指向性。亲子关系融洽的个体网络素养更高,良好的家庭关系能够正确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而不是缺乏控制感而拒绝接受或者过度沉溺。负面心理体验和过多的网络使用都对网络素养产生负向显著影响,亲子关系是直接影响心理体验和网络使用的关键变量。把握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理论和实践中指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并在家庭和学校的配合下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  相似文献   

12.
职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培育提升都是高职院校必须注重的培养目标.就目前情况看,很多高职院校在"显性"的职业素养培育上较为重视,努力通过专业能力的建设让其更好的适应岗位需要,但是在"隐性"的内涵素养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短板和不足.基础化学是理工类专业广泛开设的公共科目,如何结合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要在多种价值判断中不断进行选择,如何在大学阶段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是现阶段的大学生首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从修身、励志、处世、服务四个方面调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分析了目前大学生们的人文素养缺失问题,从是否有道德、是否有理想、是否有文化、是否有人文关怀之心、是否有语文修养等方面评价大学生身上是否具备人文素养,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  相似文献   

14.
在传媒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中,如果能够把传媒这一大概念引进教学中去,有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提高分析、评判文化的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为此,应在课程定位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从对诗圣杜甫我很忙的调侃,到网友我姓曾的逗趣,从对包大人很黑的戏谑,到元芳体对狄大人事事问人的质疑,网民的网络热情一次又一次被引爆。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民族传统和文化修养的文化大国,任何非主流文化都难获褒准。恶搞文化作为与主流文化对举消解的娱乐性文化现象,因此而呈现出一种网民群起而哄之的狂潮。文章从杜尚的《L.H.O.O.Q》和"你幸福吗"对比中法两国不同时期受众对文化的解构,认为恶搞文化目的不是为了颠覆,却客观上起到了反传统的作用,并扼要论证中国网民出现集体狂欢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李炎明 《职业》2020,(2):73-75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一直坚持实施"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如何创新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笔者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为例,探索并实践"可视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内在驱动力、培养高阶思维、助力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与媒体和公众沟通的重要桥梁,随着政府政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公众的知情权意识逐渐提高,对新闻发言人素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了更好的与媒体沟通以及向受众及时传达信息,新闻发言人需要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良好的综合素养以及相应的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18.
杜建成  陈爱华 《职业》2020,(2):45-46
本文针对如何培养中职学生核心素养问题,提出通过办学层面的顶层设计,构建"一课+五育平台"的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建立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并通过不断完善各项培育机制,全方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达到培养学生"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身心健康"核心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时代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呈增长态势,企业对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数学核心素养,正是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化和细化要求的体现。深度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有助于数学核心素养培育。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有:注重数学核心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形成"量化精准"意识,提高学生的推理运算能力;加强数学与专业的融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高等数学考核模式,发展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王学强 《职业》2022,(4):37-39
高校在法治育人工作中肩负着时代使命,立足全面依法治国,培养懂法、守法、护法、用法的学生。本文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需要把握的三重维度,即在现实维度上,要深刻认识高校法治教育的薄弱环节与存在问题;在价值维度上,要认识到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高校立德树人任务落地、培育遵纪守法优秀公民的需要;在实践维度上,通过构筑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学科教学—队伍建设—保障实施"法治素养培育体系,以期全面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