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到南开     
我于1947年9月来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当年还是刚满31岁的青年,而今已是82岁的老翁了。除了四年去北京学习和工作外,在这个校园里一直生活了半个世纪多。在记忆的屏幕上,历历往事不时显现,“掸”之不去。越老,这种怀旧心绪就越是不绝如缕……经友人介绍,在南开第一个见到的人是冯初转先生,第二个是陈序经先生。当时冯先生是文学院长,陈先生是教务长。冯先生个子不高,秀发密长,谈吐平和,给人一种哲学家特有的雍容深途的风度。陈先生身材较高,着西装,嗓音洪亮,待人热情,富有一派开拓学术事业的气魄。在同冯先生见面后不久,他…  相似文献   

2.
骄傲的资本     
大学毕业前,我终于出了一本自己的作品集,没有辜负“校园才子”的称号。在别人的羡慕和吹捧里,我俨然作家般地得意和风光。待到找工作的时候。更不像别人那样慌,似乎只需要自己的书往任何一家报社递交,便可稳稳当当地去工作了。  相似文献   

3.
在成千上万的南开人中,我一家三代两地南开情,还多少有些“与众不同”呢!我是南开人,我的父母也是南开人,我的外甥也是南开人。天津有南开,重庆有南开,都与我一家三代有缘。我父亲30年代在天津读南开大学,后到重庆南开中学教书。我是生在重庆南开,长于斯,读于斯,从重庆南开幼儿园、南开小学,一直读到南开中学,50年代末又从重庆考到南开大学。我的外甥对梅生于80年代也考上了南开大学数学系。就连我的母亲张雪羽,也曾是重庆南开小学的教员,还一度任过南开小学的校长哩!我的父亲刘兆吉,1935年考入了南开大学哲学教育系。小时…  相似文献   

4.
十年前的金秋十月,我应邀到上海讲学,归来时转道南京,拜访程千帆先生。此前虽也有缘面谒以及书札往来,但难得深入交谈。这回专程前往拜见,没有确定的话题,也不谈具体的学问,只希望听程先生随意发挥。这是我向老一辈学者请教时屡试不爽的“不二法门”——与其规定题目,像新闻发布会那样有问有答,不如任其天马行空,更能展现饱学之士的风神潇洒。学者并非都如生姜越老越辣,  相似文献   

5.
十年前的金秋十月,我应邀到上海讲学.归来时转道南京,拜访程千帆先生.此前虽也有缘面谒以及书札往来,但难得深人交谈.这回专程前往拜见,没有确定的话题.也不谈具体的学问,只希望听程先生随意发挥.这是我向老一辈学者请教时屡试不爽的"不二法门"--与其规定题目.像新闻发布会那样有问有答,不如任其天马行空.更能展现饱学之士的风神潇洒.学者并非都如生姜越老越辣,就具体的专业知识而言,甚至已开始退化,远不  相似文献   

6.
<正> 《文史哲》编辑部要我再写点读书经验,我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只好介绍一下我所闻见的前一辈学人的治学经验,作为个人和爱好史学研究的青年同志们的参考。前几期《文史哲》的“学者谈治学”栏里曾介绍过陈垣先生和顾颉刚先生的治学经验。他们二人也是我的及门业师,对他们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也知道一些。以我看,陈垣先生治学十分谨严,丝毫不苟,方面也很广,无愧是一代大师。顾颉刚先生治学不如陈先生谨严,方面也不如陈先生广,但他对于学术的忠诚,推动学术开展的努力以及自己所下的苦功,也大有值得后人学习之处。这里着重介绍陈先生过去的一些事情。  相似文献   

7.
著名学者、教育家、前南开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李何林于1988年11月9日不幸病逝。为了对他一生的业绩与精神作一个系统的回顾与研讨,1990年8月16日至18日,“纪念李何林先生学术讨论会”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李何林生前亲友,来自全国各地的南开中文系历届学生,现代文学的研究、教学人员共二百余人。与会者充满深情地回忆何林先生的言行风采,追思他为南开中文系的发展作出的开拓性贡献,特别集中探讨了他的教育思想、学术成就和人格风范。 1.李何林先生数十年从事教育工作,特别在中年以后,执教南开大学中文系二十余年,为中文系、为南开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凡的贡献,是具有鲜明个性、独特风格的教育家。在教育工作中,他兢兢业业,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每次回南开,不管再忙,一个必做之事就是看望恩师杨生茂先生。今年1月份来南开参加学术会议,自然少不了到恩师家拜访。言谈之间,先生突然冒出了一句话:‘钺恐怕过不了今年。”先生晚年很幽默,常常以“自嘲”使聊天氛围变得轻松愉快。先生当时气色很好,谈话一两个小时并无倦意。我以为先生是在开玩笑,并未在意,并约好5月份博士生答辩时再来拜访先生。4月下旬在厦门参加中国美国史年会期间,  相似文献   

9.
<正> 陈寅恪先生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大师,虽然他已经逝世十几年(1969年逝世),但在人们中的记忆犹新。我和陈先生只有一面之识,那是在1944年的暑假中,当我从外地来到成都,住在华西坝,和当时任教于燕京大学的陈寅恪先生、任教于华西大学的钱宾四先生都是比邻而居,我和钱先生几乎每天见面,总是在晚饭后,我去看他,他就和我在华西坝的一个广场上散步谈天,同时我也曾经去看望陈先生。我和陈先生本不相识,看他,一方面表示我的仰慕之情,一方面打算向他请教有关隋唐史中的若干问题,因为当时我正教这门  相似文献   

10.
一、我的遗憾 我总是感慨:自己与罗荣渠先生没有缘分,或者说有一点缘分,但远远不够。 22年前,即1985年,大学毕业考研究生时.我报考的是北大历史学系欧美史专业美国史方向。因导师齐文颖教授到牛津访学.故招生事宜由罗荣渠教授代办。罗老师那一年招的是拉美史方向,曾一度想把我转到拉美史,而且来复试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