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边缘学”特指被中国现代学主流意识排斥在外的旧体诗等旧体学和“官方”学。从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学是多元共生的学,中国现代学的叙述也应该是多元共生的。“旧体诗”等旧体学、“官方”学等都是中国现代学中的一分子。在学的历史进程中,它们都曾以自身的存在和创作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对它们的“关注”,既是我们应有的史学品质,也是中国现代学叙述更客观、更准确、更本质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姜建 《江苏社会科学》2005,12(6):193-197
20世纪20年代,出于对文学自身本质和价值的理解,也出于对时代特征和时代任务的把握,开明派作家提出了“真诚”的文学观念。它修正了文学研究会“再现”说和创造社“表现”说各自的理论偏执,既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符合启蒙时代的社会吁求,也更能揭示文学的本体意义,从而实现了文学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统一。这种文学观念的独特内涵和价值在于,它从“立人”的角度,揭示了文学从作者到作品、从题材到风格、从创作到批评的内在关联和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3.
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引进和“两结合”创作理论提出的契机,20世纪50年代“新英雄人物”创作规范逐步建立起来。这种创作规范的建立过程一直处于一种“政治性、理想性、阶级性”与“写实”的张力之中。也正是这种张力的逐渐失衡,孕育并终于造就了“文革”文学中“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曹金钟 《江汉论坛》2006,(5):119-122
《红楼梦》中时序“矛盾”产生的原因,除作者创作思想及艺术手法的体现外,另一个大的方面就是因作者重写意而产生的结果。写意美学思想和曹雪芹的创作思想在这里是合拍的,正是由于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一直贯穿着写意美学思想,才有意无意地造成了一些时序的“矛盾”,甚至地点的“矛盾”、人物年龄的“矛盾”以及其他一些“矛盾”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期,钟大丰和陈犀禾提出了“影戏”理论,成为中国电影学术界极具争论性的理论话题。借助于“概念置换”“移花接木”和“历史缝合”策略,他们完成了“影戏”理论的“论证”工作,建构了一座“中国化”电影理论体系的空中楼阁。尽管“影戏”作为电影理论体系无法成立,但作为中国早期电影观念却是客观存在的。“影戏”电影观念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它是文以载道的文艺观、艺术的进化论和固守传统的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反讽和戏剧性的是,他们建构“影戏”理论是为了反“影戏”,而后来他们又回归到对“影戏”传统的坚守;钟大丰回归到对电影“戏剧性”传统的坚守,而陈犀禾回归到对电影“社会功能”本体论传统的坚守。  相似文献   

6.
苏娜 《河北学刊》2014,(2):240-242
乐亭影戏是流传于冀东地区、在全国有着重要影响的影戏剧种之一。古代燕赵地域文化的熏染和影响,使得乐亭影戏具有了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为了加强对乐亭影戏的保护与传承,应当改善皮影相关组织的演出条件,提高从业者待遇,保护好传承人,建立皮影生态村,努力发挥学校教育在影戏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女界新文体”创作群体,是在古代散文观念转变和梁启超“文界革命”理论与实践的促动下发生的.“女界新文体”以女性自我启蒙为主旨,标志着19世纪、20世纪之交第一代知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程度.但是,其中的叙述对象化、群体性称谓、个体形象缺失等创作模式,表明女性早期的白话文创作存在效仿男性写作模式的历史局限性,是现代女性意识觉醒曲折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21,(2):118-127
1949年以后,“鲁迅话语”在绍兴戏曲的女吊形象重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改”中的绍剧《女吊》和九十年代以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腔《女吊》是两则典范。二者创作理念迥异,却均由官方与知识精英联袂打造,并借由“鲁迅话语”创造出走向鲁迅《女吊》背面的女吊形象。在这一过程中,鲁迅为“民间”资源注入的“自我”内涵,先后被置换为“人民性”和“民族性”,而鲁迅借以省思权威话语、重构自我精神的民间资源,成为制造新的集体话语的某种途径。  相似文献   

9.
豫南影戏作为宋代中原皮影脉络的延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其中的罗山皮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时代的发展,影戏市场萎缩,艺人经济社会地位逐渐走低,以愿影为主的演出方式对影戏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豫南影戏后继无人,生存状况堪忧。应调动当地的政府、教育界和艺人等多方面力量,担起保护豫南影戏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华人文学的"望""乡"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东南亚华人文学当中,作家出于对自身华人血统或传统的认同,在创作上都把中国,作为了“乡”的想象,以此表达他们对自身身份和未来身份的探望与期望。但同时由于土生华人、华侨、华人与华裔的身份差异,他们笔下对“乡”的想象亦因此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营环境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强,“浙商”发展面临着从个人偏好向组织公正转型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浙商”经营环境,描述了“浙商”组织公正建设对企业内部信任建立、人员管理效能提高、劳资关系和谐等的意义,认为组织公正建设是“浙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最后,通过对组织公正内涵的分析,提出分配公正、程序公正和互动公正为“浙商”组织公正的关键要素,讨论了组织公正研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五四"传统与新时期女性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以钢 《江汉论坛》2005,5(7):115-117
"五四"时期启蒙主义的现代性信仰并没有提供一套性别语言,使研究者能够在启蒙思想内部描述出妇女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事实上,"五四"启蒙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影响是综合、复杂的它一方面赋予此期女性创作以"人"的主体精神的高扬,另一方面却也同时规定了女性问题提出的限度.  相似文献   

13.
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曾有过这样一道题 :“压轴戏”是哪一出戏 ?许多人以为它是最后一出戏 ,其实不然。请看《辞海》 :“旧时一台折子戏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最末一个剧目称大轴而得名。”可见 ,“压轴戏”排在倒数第二 ,因最末的“大轴戏”而得名。人们为什么常以为“压轴戏”是最后一出戏呢 ?首先 ,“压轴戏”“占据”了“大轴戏”的位置。“大轴戏”本来是最后一出戏 ,在不同的时期 ,有着不同的演出内容。有时候 ,最末安排一出热闹的大武戏 ,这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大”轴戏。但很多时候 ,看戏的达官贵人 ,往往不等终场即行…  相似文献   

14.
墨戏是中国绘画美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属于文人画的传统。从创作主体来说,主要是文人画家以游戏态度,来抒写当下的审美意兴。墨戏与写意密不可分。在艺术表现上超越规矩法度,创造出新奇的审美意趣,即画论家所谓的“奇趣”、“天趣”。但对创作主体的精神境界却有着特定的要求,即重逸轻俗。从某种意义说,墨线更能体现中国画的审美走向及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历史研究法,在了解冀东影戏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佛教文化在冀东地域的传播对皮影艺术的影响、佛教文化与冀东皮影戏的汇合、佛学文化视野下冀东皮影戏的现代传承三个方面,对佛教文化与冀东民间艺术皮影戏之间的内在关联展开了追本溯源的历史考察工作。研究认为,冀东皮影戏吸收佛教文化"俗讲"演绎形式的母体基因,变文讲唱是佛教音乐文化与冀东影戏联络的母本,二者之间存在"底层"与"借用"关系,冀东影戏"佛化"的人物形象特征、唱腔艺术和影戏剧目均是佛教文化的孑变。  相似文献   

16.
知识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克服应试教育中知识教学的缺陷,这是素质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知识教学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工具,二是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决定教学方式,三是知识教学从“授受”到“内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中国电影和日本电影,在叙事主题、结构视点及民族文化精神气质上,存在着许多耐人寻味的类同与差异。电影作为“科学和魔术的混血儿”,自19世纪末相继传入日本和中国后,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两国渐渐形成了同中有异、相映成趣的电影观念与创作趋势──处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中国一开始就把这一舶来品叫做“影戏”,恪守以“戏”为本,以“影”为辅助手段的“影以载道”的叙事本体论传统;而明治维新后力图“脱亚入欧”的日本,则将电影称为“映画”,其审美意识较接近强调以活动画面为基础的西方影像本体论。两种称谓,实…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关“厦门经验”、“厦门模式”之类的学术话题不断见诸媒体。文章系统回顾了厦门24年来的特区建设路子,以翔实的资料和数据、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向我们展示了“厦门模式”的内涵、实质及其举措。“厦门模式”不但印证了中央关于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应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路子的正确决策,也使厦门倍感坚定不移地继续沿着中央所指出的路子走下去的无比重要。  相似文献   

19.
龚举善 《中州学刊》2006,(6):211-217
“新世纪文学”是对以全球化、都市化、生态化、市场化为显著标志的21世纪现代生活的艺术观照方式。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召唤性的价值倡导,“新世纪文学”应该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依必然律和可然律预设,“新世纪文学”存在或隐或显的八大趋向:即文学观念多元化,人文视野全球化,艺术表现自便化,题材范型都市化,生活关怀纪实化,生态主张明朗化,传播路径电子化,接受行为市场化。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考察,上述判断和展望至少彰显出四种意义:一是撩起作家在世纪初的创作起跑意识;二是考验文学批评家的现实观察与未来引领能力;三是部分促成新世纪文学格局的调适与新变;四是为新世纪的文学研究搭建新的话语平台。  相似文献   

20.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全德  齐建英 《中州学刊》2006,2(1):117-120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具有多种原因;忽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必将引发各种问题,给家庭与社会生活造成不良后果。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关连性、结构性和长期性;从其实质上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集中地体现着城乡文明一体化这一社会转型中多种矛盾和冲突的、综合性的未成年人教育问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事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通过实施综合治理的方式方法去对其加以妥善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